心经全文网
心经全文网
入门须知 佛学常识 在家修行 佛与人生 佛化家庭
主页/ 入门知识/ 文章正文

净土法门法师:菩萨所修十种忍辱波罗蜜

导读:净土法门法师:菩萨所修十种忍辱波罗蜜 菩萨所修十种忍辱波罗蜜摘自净土大经科注(二次讲)-第281集、282集(净空法师)底下,「《宝云经》于菩萨所修法,各说十法」,菩萨所修的十种法,十种法就十波罗...
净土法门法师:菩萨所修十种忍辱波罗蜜

菩萨所修十种忍辱波罗蜜

摘自净土大经科注(二次讲)-第281集、282集(净空法师)

底下,「《宝云经》于菩萨所修法,各说十法」,菩萨所修的十种法,十种法就十波罗蜜,每一个波罗蜜当中又说十种,各说十法。「中说忍法,菩萨有十法,能净于忍」,能把忍辱波罗蜜修好。「何等为十」,第一个「内忍」,第二个「外忍」,第三个「法忍」,第四个「随佛教忍」,第五个「无方所忍」,第六个「修处处忍」,第七个「非所为忍」,第八个「不逼恼忍」,第九「悲心忍」,第十个「誓愿忍」。下面有解释,我们看解释。

第一个,「内忍。云何名菩萨内忍」。什么是菩萨内忍?「菩萨飢渴寒热,忧悲疼痛,身心楚切,能自忍受,不为苦恼,是名内忍」。这个都与外境不相干,与内心的忧悲疼痛,身体的飢渴寒热,合起来讲就是身心楚切,苦到极处,都能忍受,能自忍受,不为苦恼。这一句话说,菩萨有智慧,菩萨知道因果,菩萨不怨天不尤人,这是他内忍的功夫。有些时候,菩萨用这些表演教化众生,这叫代众生苦。不做出来,众生没有见到,他不觉悟。那换句话说,菩萨在做表演。像我们看到附体的,从地狱出来,你看他那个样子,那就表演那个样子,他在地狱受苦的那个样子,我们看到都不忍心,他表演得非常逼真。那是地狱众生附在他身上,显示痛苦的样子让我们看到。畜生道的众生,牠是哪个畜生,样子就像那个畜生的样子。

第二「外忍」,这是外缘。「云何名菩萨外忍。菩萨从他闻恶言骂詈,毁辱诽谤」,听到别人骂他,骂是当面,詈是背后,不在当面骂你,毁谤侮辱,诽谤是造谣生事,没有这个事实,这是说对你自身。「或毁辱父母兄弟姊妹眷属、和尚阿阇黎师徒同学」,和尚是亲教师。或者是听到毁谤三宝佛法僧,我们佛门弟子听人家毁谤三宝。「有如是种种毁訾,菩萨忍辱,不生瞋恚,是名外忍」,菩萨听到了能忍,不生瞋恚。听到外面这些话,最高的是没有起心动念,其次的,有起心动念,他能忍,不分别、不执着,他能保持他自己的清净平等觉,不受染污。如果听了这个,生气了,这就是染污。忍辱的功夫,不受外面环境所干扰,自己能够守住自己的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里头没有这些染污,不但不善的没有,善的也没有,这他清净。遇到一切善法,赞叹你的,不生欢喜心。为什么不生欢喜?世间人听到生欢喜,假相,他着相了。菩萨四相都空了,《金刚经》上讲的这是基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四相都空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也没有毁谤的相,也没有赞叹的相。赞叹、毁谤是人情世故,假的不是真的。所以菩萨修忍辱,听到这些,他无动于衷,没有感受到。

净宗学人心里面只有阿弥陀佛,没有这些东西。有人来告诉你,别人毁谤你、侮辱你、陷害你,我们回答他的是阿弥陀佛。听到了,不放在心上,对这些造谣生事毁谤的人,不但没有怨恨心,有怜悯心。为什么?如果他的毁谤是事实,我们听了,感谢他,提醒我,有则改之,帮助我改过自新。有时候犯了这些过失自己不知道,他提醒了,要感恩,我趁这个机会改过。如果没有,恶意毁谤、造谣生事没有,没有更好,消业障。我们过去无始劫来的业障消不了,这个能消得了。所以还是要感恩,我们自己警觉心更高,断恶修善,勇勐精进。所以它是好事,不是坏事。

所以真正修行人、真正会修行的人,顺境帮助他提升,逆境也帮助他提升;善缘帮助他提升,恶缘还是帮助他提升,他一直向上提升,这是真修行人、会修行人。所以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里头说得好,他说境缘无好醜,好醜存于心,是你自己的心。你自己的心好,没有一样不好,恶缘也好,逆境也好,你心好,统统好。心要不好,善缘、顺境都不好,为什么?起贪心了,它不是帮助你提升,它是叫你生烦恼。凡是能引起你贪瞋痴慢,能引起你自私自利,能引起你干那些损人利己的念头、言行,统统是恶的,自己要有能力辨别,那就叫看破,看破是智慧。看破之后怎么样?如如不动,不受影响。动,就受影响了;不动,不受影响。我们自己以感恩忏悔迴向回应对方,这样就好,无一不是消业障,增福慧。所以菩萨忍辱,不生瞋恚,这是外忍。

第三,「云何名菩萨法忍」,什么是菩萨法忍?「佛于诸经说微妙义,诸法寂静,诸法寂灭如涅槃相」,听了怎么样?听了,「不惊不怖,作是念言:我若不解是经,不知是法,终不得菩提。是故菩萨勤求咨问读诵。是名法忍」。这是你求法、你修法,经教里面确实有很深的道理在,有很殊胜的境界,凡夫不能理解。像一些很熟悉的句子,流传在世间,家喻户晓,很普遍,「万法皆空」,人人都会说。万法明明有,在面前,怎么说皆空?「相由心生」,我妄想很多,这些妄想为什么没有变成物质?「一切法从心想生」,我心里想,想,想不出来,不能现前。于是对经典产生怀疑。

我早年学佛,认识台湾大学一位教授,以后他不当教授,他开书店经商去了,很赚钱,他是一个教考古学的。我初学佛,他告诉我,他念过《金刚经》,他对《金刚经》批评,《金刚经》没什么,像两桶水一样,倒过来倒过去,毫无意义。大学教授,受过高等教育的,对三宝的批评。我们年轻,他至少大我二十岁,严一平先生,在台大也小有名气。这就是对经文里甚深的义趣他不了解。无我相、无人相、无寿者相,乃至于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他根本就不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意思他不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懂。所以,佛在《华严》、《大智度论》上也有讲,「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这个智是世间智慧。世间,实际上就是现在讲的知识,受过高等教育,他接受的是知识,对佛法他不能理解。

经上讲的这一句问题是最多的,诸法寂静。诸法是一切法,一切法的真相是寂静的相,这佛说的。那我们看一切法,一切法是动的,科学家观察,一切法没有一法它是静的。可是诸法寂静是佛说的。一直到最近,量子力学家,把物质现象搞清楚、搞明白了,才懂得佛说这一句话的意思。诸法寂静,为什么寂静?它确实是动的,它的频率太高了,它的生灭在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里面你才能看见,谁有这个能力?

我们做比喻,用老式的电影来做比喻。老式电影是幻灯片,动画,在银幕上放映是二十四分之一秒,就是说一秒钟放映的张数,二十四张幻灯片。佛现在告诉我们,这个频率是一秒钟放多少张?一千六百兆张。兆是多少?通常大数目的基础是亿,十亿、百亿、千亿,万亿叫兆,一万亿是一兆。一秒钟一千六百兆,一千六百万亿,一秒钟。我们人当然看不到。佛能够说这一句话,他当然看到了,他没看到他说不出来。他不是用秒做单位,他讲弹指,一弹指,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就是三百二十兆,一弹指。一秒钟至少可以弹五次,乘五,就一千六百兆。在这样频率之下,它就在我们眼前,我们眼睛张得再大,有没有看见?没有看见。你要是看见,看见它就是寂灭相、寂静相。

诸法寂灭如涅槃相,涅槃是不生不灭,这个生灭等于不生不灭,它两个划等号,生灭就是不生灭。因为你说生灭的意义没有,它不存在。它存在的时间是那么短,你看一秒钟一千六百兆次的生灭,你现在说它里头一个生灭,这个生灭的意义失掉了,这叫涅槃相。佛讲的这个,我们现在看到最近量子力学家的报告,才知道有这么回事情,回头看看《金刚经》这些文字,有一点概念了,科学的概念。科学把佛讲的话证实了,佛的话是真的不是假的,证明了。佛弟子对佛可真有信心,没证实之前,对这句话也不惊不怖,这是对佛的信心、孝顺心、诚敬心,真诚到极处,相信佛,佛绝不骗人。《金刚经》上有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妄语者」,这是佛给我们的保证,我们相信这些话。可是我们理跟事都不知道。

今天科学家从事上知道,事上搞清楚了,理也搞通了,也明白了。科学家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物质的存在,物质是假的。这个事情佛在经上说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就是物质现象,佛对物质现象是这个看法,物质现象跟真如自性是一不是二。真相明白之后,不可以放在心上,放在心上,你的心就生病了。心里面什么都没有,这是最健康的。心里头有东西,只可以有佛,其他的不能有。为什么?自性本来是佛,所以有佛没关系,有佛正确的。有佛,到不执着有佛,这就是圆满的;有佛,执着有这个佛,这是正确的,不圆满,距离圆满很近,放下就圆满了。

不能有执着,不能有分别,不能起心动念,那是真心完全显露。显露在哪里?显露在所有现象当中。佛经上一句话说「体露真常」,你就见到了,在一切相里头见到性。相就是性,性就是相,性相二边都不染,二边都不执着,这真正明心见性。明心见性,连明心见性这个念头都不能有,有,没见到,假的不是真的。佛氏门中,一法不立,纯真无妄。一法不立,这是自证。自证之后,一定有利他。自证是自受用,那帮助别人?帮助别人的时候,一法不捨,他多圆融、多自在、多活泼。对内,对自己,一法不立;对别人,一法不捨。万德万能、无量智慧、无量法门,这一法不捨。法法都是帮助别人开悟的,都是接引别人的方法,帮助别人也都能够证得这个境界,这叫成佛,这叫佛法,成佛的方法。这些法听不懂没关系,佛是常常讲,你就常常听,听个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佛说了四十九年,最后明白了,开悟了。开悟之后境界是相同的,早开悟跟晚开悟没关系,没有早晚、没有先后。一开悟就大放光明,一切通达没有障碍了。

多数人学习,这多数人里头的有这么一类,学佛的人种类太多,八万四千种,八万四千代表无量。「我若不解是经」,这经义不明瞭,「不知是法,终不得菩提」。菩萨发这个愿心,要求解,要得到这个法,他就证菩提了。是故菩萨勤求咨问读诵,这叫法忍。对法不怀疑,知道法太深了,不是凡夫境界,只要肯学,终有一天会明白。但是你修学,你一定懂方法,而对这个方法不怀疑,对这个方法坚持。这个方法就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就这个意思。这就是知识分子这一类人,他明心见性的一条大道,要锲而不捨,一生专攻一部经,佛经可以,道的经也可以,儒的经也可以,其他一切宗教经典都可以,只要一部。因为这个里头不是给你讲知识,这是一个手段,什么手段?修定的手段。所以什么东西都可以,你只要一门深入,心定在那里。目的是把心定下来,让心放下妄想分别执着杂念,放下这个东西,目的在此地。

知识分子喜欢读书,就用书本这个方法,你就找一部书,这一部书是你喜欢的书,你天天读它。智慧开了之后,每读一遍有一遍新的意思。说明经书字字句句有无量义,你永远学不尽的,愈学愈多,意思愈多,愈学意思愈深、愈广,深广都没有边际,为什么?性德。找到性的根源,叫彻法底源。那个底源是什么?底源在佛法里面讲就是慈悲,慈悲是真心的根源。我们用个树木来做比喻,自性的根、自性的本,就是慈悲。慈悲里特别是个悲心,慈悲都是爱,都是真爱,纯净的爱,悲比慈更深,悲是同情心、恻隐之心,看到众生受苦,怜悯心、救他的心、帮助他的心就生起来了。慈心是与乐,悲心是拔苦,统统是爱心,一个是爱之根,一个是爱之本。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头,就是父子有亲,那个亲是亲爱,这个亲爱就是佛家讲的慈悲。宗教里面讲的是神之爱,神爱世人那个爱,上帝爱世人那个爱,不是普通的爱。神圣的爱,是我们的自性,自性的核心,自性的根本,一切善法都从这个根生的。慈悲救世,大悲观世音菩萨,菩萨当中排名第一,弥陀是诸佛排名第一,观音是菩萨排名第一。这是求法,要有耐心、要有恆心,你才能求到。

第四,「云何名菩萨随佛教忍。菩萨瞋恼毒心起时,作是思惟:此身从何而生,从何而灭?从我生者,何者是我?从彼生者,何者是彼?法相如是,从何因缘生?菩萨作是思惟时,不见所从生;亦不见所缘起;亦不见从我生,亦不见从彼起;亦不见从因缘生。作是思惟,亦不瞋,亦不恼,亦不毒。瞋怒之力,即便减少。是名随佛教忍」,这一段文是随佛教诲。佛教诲,义理太深,事相太广、太多了,它是全宇宙一法不漏,深广无边际,没有忍的力量你怎么能学习?愈学愈深,愈学愈广,能毕业吗?能。什么时候毕业?见性就毕业了。那没有见性的时候,全靠这个耐心,忍就是耐心,学法的耐心,对于佛法锲而不捨,绝不中断。

所以菩萨烦恼起来了,贪瞋痴这三毒,毒心起来的时候,他就想,想到我这个身从哪里生的,这个身有生有灭,从何而生,从何而灭?从我生者,我是什么,什么是我?说从彼生的,它不是从我生的,这从我生是自生,从彼生是从他生。或者是自他共生。再不然就是没有因,不共不无因,《中观论》上的东西。说诸法不生,为什么不生?「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佛讲一切法不生不灭,说出这些道理出来。这个道理都很深,是不是真的?真的。我们就被这些诸法幻相欺骗了,以为它有生有灭,以为它是真的。《金刚经》上那一句话说得很清楚,佛常说,不定他怎么个讲法,都讲一桩事情,「一切有为法」,有为法就是有生有灭的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与法身菩萨用什么样的态度看一切法?一切法像梦一样,不能说它有生,也不能说它有灭,有生有灭是真的,它很像有生灭,但不是有生灭。

弥勒菩萨讲得很清楚,就是讲一切法,包括我们自己在当中,一切法的真相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波动产生的幻相。这一秒钟,一秒钟一千六百兆次的生灭,这个里头一个生灭的相不可得。你念头还没起来,它已经不知道换多少个了,哪一个是你?念念都不一样,就是念念都是独立的,这个念存不存在?不存在。你说它没有,它真有;你说它有,它就不见了,它不存在了。所以这种现象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没有,不能说它有相,也不能说它无相,这才叫事实真相。这个事实真相,如果不是今天量子力学证实了,我们对于这桩事情永远还是个谜。谜就是有怀疑,这个怀疑断不了。断不了就是麻烦,它障碍你什么?障碍你明心见性,你放不下,你有这个疑问。只有那个信心真纯到极处,对佛那种诚敬,真诚到极处,一丝毫怀疑都没有的人,这种人有机会见性,因为他没有怀疑。学佛的人多,学禅的人多,学密的人多,只要有丝毫怀疑,不能见性。

净土宗见性不在这一世,不在此处,净土宗明心见性是在极乐世界,还是要明心见性,不明心见性不能算成就,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明心见性要所有的障碍都放下,于一切法,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动念,就见性了,就开悟了。有丝毫的执着,这个执着是我们自己不知道的,所以它难断,知道就好断了,不知道,没执着,实际上有执着。我们对于明显的、粗的,知道;微细的、极其微细的,完全不知道,这就是通常讲业障深重的凡夫。怎么办?阿弥陀佛无尽的慈悲,给我们开了这个法门。我们这一些业障深重无力断烦恼的众生,依靠这个法门,先求生极乐世界,再明心见性,就做到了。除这个法门之外,没有第二个法门。禅宗的大德,隋唐时代,禅宗极盛的时代,大德们说,修行以念佛最为稳当,这都是明心见性的人说的,他们说了真话,念佛是最稳当的。念佛人对于这些,研不研究它没关系,到极乐世界自然就清楚了,不要在此地找自己麻烦,真正叫大开方便之门。

从我生者,何者是我?这就是不自生。从彼生者,何者是彼?这就是不他生。法相如是,从何因缘生?这就不是因缘生,不是无因生。「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中观论》上这几句话。「菩萨作是思惟时,不见所从生;亦不见所缘起;亦不见从我生,亦不见从彼起;亦不见从因缘生。作是思惟,亦不瞋,亦不恼,亦不毒。瞋怒之力,即便减少。是名随佛教忍」。这是佛教的,这些都属于真实智慧,教我们看破放下。

第五,「云何名菩萨无方所忍。或有夜忍昼不忍,或昼忍夜不忍;或彼方忍,此方不忍。或此方忍,彼方不忍。或知识边忍,不知识边不忍。菩萨不尔。一切时,一切方,常生忍心,是名无方所忍」。这个无方所忍讲修忍辱功夫,忍要一切时、一切处保持高度警觉。宗门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就是念头,这些统统讲的念头,无论是善念、恶念,念头起来了,念头是轮迴心,在制造六道轮迴,不能随它。修行人要随觉心,念头是迷而不觉,佛是要觉而不迷,要觉悟,就怕觉迟。这个是修行功夫里头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讲枢纽,最重要的环节。

在所有法门里头,念佛第一殊胜,为什么?一句阿弥陀佛是觉,阿弥陀佛不是迷。念头才起,不要紧,这习气,无始无明习气,阿赖耶的种子,业习种子,它遇到缘自然会起现行。这个现行起来之后,第二个念头就是阿弥陀佛,把它取而代之,绝不能叫念头增长。贪心起来了,念头起来,第二个念头又是贪心,第三个念头还是贪心,那贪心愈来愈重,就真的要做贪烦恼现前了。第一个念头贪心,第二个念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把贪心打掉了,把贪心取而代之了。贪瞋痴慢疑、自私自利,这种念头一起来,阿弥陀佛,统统是阿弥陀佛,那就对了。

无方所就是一切时、一切处,有高度的警觉,用一句佛号代替所有的妄念。这些是问题,这一段话是哲学上的问题,是科学上的问题,科学跟哲学,现在还不能解决这问题。这个问题,你看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提出来了,不但提出来了,也帮它解决掉了。佛菩萨是怎么解决的?佛菩萨把这些问题放下了,就解决了。这放下真解决?真解决。为什么?这些问题是假的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在虚妄里头做活计,你错了。怎么就对?放下就对了,忍就是教你放下。所以你看看,菩萨无方所忍。或有夜晚忍,白天不能忍。夜晚睡眠、睡觉了,不发脾气了,白天不行。有白天能忍的,晚上不能忍,不能忍,作恶梦,这不能忍的现象。或彼方忍,此方不忍,这是我们居住活动的场所不一样,那能忍、不能忍,缘不相同。彼方能忍,是别人的土地,是别人的国家,别人的场地,总要顾全一点面子,自己家里他就不能忍了。或此方忍,彼方不忍。或知识边忍,不知识边不忍,这是因人不同。在一个有身分、有地位的人面前,他要收敛一些,不懂规矩的人,他有那个恭敬心,他就能忍,我见过。

早年我没学佛的时候,刚到台湾,我在实践学社服务,虽然地位很低,我办公室跟蒋介石先生隔壁。虽然地位很低,跟他坐得很近,看到很多东西。最难得的是,人放逸惯了,走在这个地区,人就规矩了,脚步就慢了,也就轻了。因为我们那个时候住的是地板房子,踩一脚还有声音。自自然然的就小心谨慎,轻手轻脚,没人教他,环境不一样,到那里他就能忍。蒋先生不在那里,他就很随便;在那个地方,就轻声,脚步都轻轻走。所以这环境不一样,有身分、有地位的人在那里,自然就收敛了。

菩萨不尔,菩萨修行不是哪里忍,哪里不忍、放逸,那是世间法。菩萨是一切时、一切方,时是时间,方是指空间,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地方,常生忍心,他都那么恭敬。这个与菩提心有关系,菩提心是诚敬心。印光大师所说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诚敬心。诚敬心不能说在某个地方有,在某个地方可以随便,这个不可以的,那全是妄心。真诚恭敬是一切处,一切时一切处,无论什么环境都保持着诚敬。换句话说,从诚敬心里面生出来的爱心,叫慈悲,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物平等的爱心,没有厚此薄彼,这是菩萨。这是菩萨无方所忍。

下面第六,「云何名菩萨修处处忍」,这个处处忍是对人事。前面无方所是对环境,生活的环境、居住的环境、工作的环境,是从这些地方讲的。处处这对人。「有人于父母、师长、夫妻、男女、大小、内外如是中生忍。余则不忍」。他的忍耐功夫不错,是对他有关系的人,没有关系的人他就无所谓了,也就是他没有爱心,他没有慈悲心,他的烦恼习气还是常常会现行。菩萨不是这样的,「菩萨忍者,则不如是。如父母边生忍,旃陀罗边生忍。是名修处处忍」,这个很难得。用父母是最亲切、你最亲爱的人来做比喻。旃陀罗,印度四种阶级最后的一个,在社会上没有地位,一般人轻慢他,瞧不起他们,这是属于奴隶。印度四个阶级,最高的,婆罗门,信奉宗教的;第二个,剎帝利,皇族,帝王这一族,这是属于贵族;旃陀罗的地位是最低,跟其他的不通婚,所以人民地位不一样。

佛出现在印度,第一个就是地位平等,佛弟子里面有旃陀罗,有这个出身的,也有王族出身的。排班的时候,旃陀罗先出家,站在你上面,王族你要站他下面。所以佛的教学,把这个不平等的阶级观念打破了。佛法是一切众生,旃陀罗是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旃陀罗也是佛。我们在释迦弟子的传记里面能看到,看到佛法的平等。这贵族傲慢的习气,在僧团里面都磨掉了;旃陀罗在社会上受多少委屈,养成一种自卑感,跟释迦牟尼佛学习,也都化解了。所以统统要能忍,折服自己傲慢的习气。

傲慢习气与生俱来,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我们学习的时候,三毒烦恼是最严重的障碍,这个东西不断,要不能往生,所感的是三恶道。贪心,饿鬼道;瞋恚是地狱道,傲慢、嫉妒属于瞋恚;愚痴,畜生道,这三恶道。这个要不转,就没有办法离开三恶道。三毒烦恼永远障道,这个要是不能放下,修什么都不能成就,念佛都不能往生。一定要看破世间,知道是什么?世间是无常的,世间一切是假的,真正要相信,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要看破,看破你才真放下,放下贪瞋痴慢疑。贪瞋痴慢疑带给我们的灾难太多了,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所以总而言之,祖师大德常说,《印光大师文钞》篇篇都能看到,只是教人用真诚心,「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诚敬就是真诚,就是自性的第一个性德,我们要把它养成习惯,用这个心用成习惯,这样才好。古人常讲,「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对自己的利益就太大太大了。用真心待人,一帆风顺,没有障碍。我们用真诚心待别人,别人会以真诚心对我。纵然受人欺骗也不在乎,我们还是用真心待人,不能用虚妄,这就对了。

「七、云何名菩萨非所为忍?不以事故生忍,不以利故生忍,不以畏故生忍,不以受他恩故生忍,不以相亲友故生忍,不以愧赧(是羞愧)故生忍,菩萨常修于忍,是名菩萨非所为忍。」这一段给我们说的重要意思,菩萨常修忍辱波罗蜜,无时无刻他不在修忍,所以外面既有境界他能忍,没有境界他也是忍,这个就是菩萨所修的六波罗蜜。这六门功课,一切时一切处,有这个缘,或者是没有这个缘,统统要修忍辱。为什么?忍辱是禅定的前方便,能忍的人容易得定。如果说有一些缘故逼着你不能不忍,那是应该的,没有任何缘故的时候也要常修忍辱波罗蜜。换句话说,菩萨必须放下万缘,绝不为一切境缘所扰、为一切境缘所动,他忍辱波罗蜜才能成就,有忍就有定。小不忍,我们一般凡夫不能觉察,以为自己修养还不错,小小的风动有时候也会起心动念、也会分别执着,这就不能得定;换句话说,清净平等心受到干扰。我们想到经题,很多问题自然就解决了。如何真实保护着清净平等觉?觉是开悟,怎么开悟的?因为心地清净平等,这就开悟了。所以清净心是禅定,平等心是大定,平等就没有动摇,没有动摇那是自性本定,真心就显露了,体露真常。

「八、云何名菩萨不逼恼忍」,这是有外缘,「若瞋因缘,烦恼未起,不名为忍」。瞋恚,烦恼没起,这个不叫忍;烦恼起来,心里如如不动,这是忍。「若遇瞋因缘时」,对方,「拳打刀杖,手脚蹴踏,恶口骂詈,于如是中,心不动者,则名为忍」。这是真的要忍,忍不吃亏,别人没有动手,骂你,所谓洗耳恭听,不要还口,他骂累了,他自然就休息,就不骂了;你要是还口,他骂得高兴,骂得没完没了。别人动手打的时候,让,不动手,随他打;这里头要明瞭,他拿拳头打。如果他拿着刀,你就得要逃,你要逃避,因为这是有大伤害。决定不能跟他对打,拿拳头打,就让他打几下,打不还手,他打几下之后,他打不下去了。必须还手才打得起来。你这一方打人,另一方让你、随你打,你怎么好意思打下去?尤其是有许多人看到的,一般人同情弱者,不会同情强势的人,所以他自然就算了。甚至于他就不好意思,离开了,你看,很多人看到。这些事情在现在这个社会常常发生,小冲突演成大的灾难,都是不能忍。如果能忍,没有事情,自己稍微吃一点亏,考验自己忍辱波罗蜜,看这个境界现前能不能忍,能忍就对了。恶口骂詈,这也是常常见到的,在这个境界当中保持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没有怨恨,这是忍。有怨恨,认为我现在力量敌不过你,将来我再报復,这不是忍辱。忍辱的目的是达到禅定,有种报復的念头,这个还是有怨恨在心中,还是属于对立,还是属于冤冤相报,阿赖耶有这个因,将来一定会现行,所以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菩萨若有人来起发瞋恚亦忍,不起发瞋恚亦忍,是名菩萨不逼恼忍。」这一句话的意思深。有人来起发瞋恚,这忍;没有人来起发瞋恚,也忍。这句话意思深,没有这种境界,自己有这个智慧、有这种修为,就是有这种修行的功夫,一切时一切处遇到境界他是自然的,这是菩萨。不是到这个时候想到:佛说的,我应该要忍辱。那你还没有养成习惯,还没有忍辱这种习气,一定要有忍辱的习气。

「九、云何名菩萨悲心忍」。菩萨有慈悲心,特别说悲,悲是怜悯众生的心。「尔时菩萨若作王,若王等,有大功业,为苦众生而作其主」。菩萨示现为国王,或者是大臣,这个王等就是大臣,他有很高的地位、有大功业,菩萨示现这个身分,是为苦众生来做主,是来救苦的,不是为升官,不是为高名厚利,不为这个,是为苦众生。「是苦众生,若来骂辱触恼之时,菩萨不以我是主故,而生瞋恚」。这就是遇到了众生,众生没有修养,因为伤害他的利益,他不能忍受,他来辱骂、来批评。这样的事情,在现在这个时代常常有,对于主管这地区的官吏,现在讲民主自由开放、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这些事情我们时时看到发生,看看这些官员也都能忍。但是菩萨除了能忍之外,菩萨不以我是主故。在古时候,作王,王公大臣。作王,王也能够引申为主管官,各级政府的主管都可以称之为王。为什么?他做主,在国家是国王,在现在的制度,省长、县长,甚至于村长,他都有权,他管辖这个地区,跟人民直接接触。施政哪能尽如人意?这做不到的,总是叫大部分人得利益,特别是贫苦的人得利益,这就是个好官、是个好王。如果遇到人民批评,有不满意的,要欢喜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嘉勉。

唐太宗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遇到人民对他不好的批评,他旁边的人说:这个人是造谣生事,是无中生有,应该要得到处分。唐太宗说不可以,随他说,如果我要处分他了,以后没有人敢在我面前说真话。后世称他为明君。他是喜欢人在他面前说真话,喜欢老老实实把事实真相告诉他,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要说出来,要让他知道,他会帮助改进。大唐盛世是这一点心成就的,上面有慈悲心、有怜悯心,下面也就都有了,所谓上行下效。「苦众生,若来骂辱触恼」,这个事情中外都不能避免,所以菩萨一定要有忍辱。而且对这些众生,「我当拔济,常为拥护,云何而得生于瞋恼」。所以他不生烦恼,你骂了他,批评了他,他也不会生烦恼,他还是笑面迎人,向你请教,他想方法来改正。「是故我今悲心怜愍,不生忿恚,是名菩萨悲心忍」。

人,特别是生在动乱的社会,不如意事常八九,心里面的怨恨是没法子避免的,这样表现在外面心浮气躁。这种情形我们理解。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问题?还是教育。社会没有人教他。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教的是什么,内容很重要!哪些人来主持这个教育?从事教育的老师要被尊重,老师不被尊重,学生就不尊敬老师,老师没有办法教学生,为什么?学生不听他的。现在社会产生的就是这个现象,这个现象非常可怕,这是社会动乱的根源。根源有了问题,这社会还能救吗?古人有这个智慧,懂得防患于未然,他知道,特别是中国古圣先贤。中国这些老祖宗对于这桩事了解得非常透彻,所以把这个当作人生第一桩大事来办,这就是教育。个人,要把自己教育好,明白这个道理。自己教育好了,带给自己一生幸福美满,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自己这一生当中,病苦灾难从哪里来的?全是从不善的心行。这造的不善业,业力感召来的。

昨天我们有几个从新疆来的同修,那个地方我也去过,新疆的面积是中国全国面积的六分之一,人口少,所以沙漠、草原一望无际,没有人家。说他们的路很宽很大,开车会睡觉,为什么?直路,没有拐弯的,开几个小时你看不到人家。到我们这边沿海,居住的是密密麻麻的。他们的生活很简单,吃的东西不是很多,但是吃得很健康。那边到现在还有游牧民族,养牛的、养羊的,哪个地方有水草就到哪里去,要住蒙古包。蒙古包对他们来讲非常熟悉,像童子军露营一样,他们一匹马匹、一个骆驼就能够背一个蒙古包,到一个地方,一、二个小时就把它架好了。我们看到他们的生活方式,简单,几百年来还守着祖宗的教训、规矩,人纯朴、老实。给我们带了一些菜,当地人吃的些土产。这里面让我们看到最大欣慰的就是它们决定没有污染,它们没有农药、没有化肥、没有污染,真的是现在所讲有机健康食品。

告诉我们,那么大的地方,佛教出家人听说只有六个人,在家居士比较多一点。他们想建一个道场,建个念佛堂,能有二、三十个人就很多了。我告诉他们要量力而为,不要勉强,不要建富丽堂皇的大庙,能够遮蔽风雨,那边风沙多,能够遮蔽风沙,坚固耐用,实用就好,这样省钱省力,认真念佛。一定要听经,听经明理,修学才如法。如果经教不通,就很难。经教能帮助我们团体建立共识,大家想法看法都能一致,包括我们的生活、学习、用功,看法都相同。印光大师告诉我们,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有经论做依据的。没有经论做依据,这不是真正佛法道场;真正佛法道场,一定有理论做依据。一定要守规矩,规矩就是戒律。自己真正要把三福、六和、五戒、十善要真做到,然后才能提升到四摄、六度。你真正把它做出来,对自己有利益,对你的道场有利益,对佛法有利益,对社会也有利益,慢慢的弘扬。释迦牟尼佛当年开悟之后,在鹿野苑只有五个人,连他自己六个人,佛教是这么起家的。你们要有释迦牟尼佛的精神,释迦牟尼佛的德行、智慧。那是一个好地方,认真修学,给大家做一个好榜样。大草原有很多人不愿意去,修行的人就要人少。古时候道场建筑到深山,没有真正重要的事情,谁愿意去爬山?所以它有道理,要找个修行的环境。现在我们看,那个地方修学环境好,人少,修行人最重要的身心寂静。所以这是常常有慈悲心,怜悯众生心。

「十、云何名菩萨誓愿忍」。修行人都有誓愿,四弘誓愿是共同的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用什么度?如果不能度,你这句话是骗人的,也骗自己;用智慧度,用禅定度,用戒律度。所以这个愿发了之后,后头还有后续,「烦恼无尽誓愿断」。真想断烦恼,就要把对于物质的享受降到最低位,能够吃饱,能够穿暖,有个小地方可以避风雨,就非常满足了,这种人能修道。当地的居民生活都非常简单,特别是生活在旷野,不是在都市。距离都市,开车一个小时之内,都是很理想的修学环境。都市就热闹了,人多了。太远也不方便,一个小时之内的,非常理想。他们来找我,我说我很感谢,我现在年岁大,不想动了。你们的小道场建好,如果能够设一个网路,我去讲个半个月、一个月,去讲一次经,可以。长住在那个地方,我没有这个意愿。

人要知恩报恩,人要有义气。我流浪了一生,几十年居无定所,这大家都知道的。前年,我在香港接受何泽霖老居士的夫人供养了一个小地方,在山上。何泽霖老居士,我们是一九七七年认识的。那一年是我第一次到香港来讲经,讲《楞严经》,讲了四个月。何居士应该是最好的听众,四个月他没有缺课,他每天一定到,所以我们就很熟。他嘱咐他太太,他往生之后,把他乡下居住的这个小房子供养我,让我在香港定居下来。我去看了这个小环境,是很小,我很喜欢这个地方,我接受了。接受了,我就会定居在此地,不想动了,哪个地方请我,我都不会去。请我讲经,最长的时间不超过一个月,行,中国、外国都可以,我还是回香港长住。这小地方有个小院子,种一点青菜,自给自足。一生,万缘放下了,只有念佛求生净土;经教,专讲《无量寿经》,除这部经之外也都放下来了。

学习经教的年轻人,我所知道的这些方法,都在讲经里头讲出来了。真正要成就,一定要用古人的老方法。现在佛学院这些方法我不贊成,要用古时候私塾教学法。培养讲经的人才,过去是老和尚讲经,听众当中年轻人,他有具足两个条件,第一个,有很好的记性,他听了之后他能记住;第二个,他能够复讲,叫复小座,把老师所讲的重讲一遍给大家听,有能力讲到百分之八十,老师讲一个小时,他有能力讲五十分钟,至少他有能力讲四十分钟,这都可以培养为讲经教学的法师。如果没有这个能力,他就不行。真正有志愿,愿意弘法利生,续佛慧命,这是大事业,这是好事,这是值得赞叹的事情。一个老师父带二、三个学生,十年带出来了,那是成绩。确实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成就他的戒定智慧。佛法教是教这些,不是教的一般常识,真有效果。

我这一生是受这种教育,深深有体会。学的人要真干。基本的条件,古时候不必说,为什么?他统具足了。现在人不具足。那是什么?孝亲尊师,要用真诚心、恭敬心、坚定的信心,对所学的,对老师所教的,没有丝毫怀疑,完全接受,这才能成。如果有丝毫怀疑,这个教学不成就。佛学院可以,因为佛学院的学生不是以培养讲经法师为主。讲经法师培养,目的是要帮助他开悟,要得定,要开悟,他修得好,当然他就能讲得好。如果不是真修行的人,就没有这个缘分。现在的学习跟学校结合了,以知识为主,不是智慧,智慧一定要尊崇戒定慧三学,知识就无所谓了。佛法的修学,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统统都是要戒定慧。

《大学》上讲的条件,就讲得十分清楚,它所要求的三纲八目,这是教学指导最高的原则,在《大学》里头。《大学》讲方法,《中庸》是理论。「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三纲,这个三纲就是我们学习终极的目标。明明德就是开悟,开悟的相是什么?相是亲民。一个开悟的人,决定有大慈悲心,爱民如子。佛菩萨就是这样的,全心全力把人教好,这是他一生的事业。好到什么程度?止于至善。至善,没有丝毫缺陷,圆满的。谁做得到?佛与法身菩萨能做到。八目就是告诉你怎么修法,从哪里开始?从「格物」。格物是什么意思?在佛法讲,放下万缘。物是欲望、物欲,格就是放下。放下物欲,你的清净心就现前,叫「致知」,生智慧。欲望很重,他生烦恼,他不生智慧。没有欲望的人,念念想为众生造福,帮助众生解决苦难,他自然生智慧。为什么?因为自性里头本有如来智慧德相。

我们现在为什么智慧生不起来?智慧被自私自利障碍住,被七情五欲障碍住,能把这个东西放下,智慧自然生起。你看到社会这些问题,自自然然你知道是什么方法,不必去求,自性里头有智慧,自性里面有德能。

佛法教我们从内修,不教我们从外面修。所以佛法叫内学,经典称为内典。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连经本从来没有接触,有大智慧,在佛门里可以称为大导师。释迦牟尼佛就给我们带头,释迦牟尼佛没老师,他讲的这些经,小部经不说了,大部的,《华严经》讲得那么好。《华严经》是高等哲学、高等科学,没人教,他怎么讲出来的?《法华经》怎么讲出来的?《般若经》怎么讲出来的?他怎么会知道那么多?看了这些经,好像他知道全宇宙,过去现在未来他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这个智慧能力从哪里来的?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个意思就是说他开悟了,开悟之后才会知道,人人都有。只是在现在你是迷而不悟,如果你是觉而不迷,你就跟他一样,他知道的你也知道。所以,我们什么时候开悟、有如来的智慧,如来的经典你一接触,什么问题都没有,你全通了。这些话没人相信,不学,你怎么会?佛法不学就会了。他学,他向内学,他不向外。内学就是放下这些染污,因为染污障碍我。放下分别,分别障碍我,起心动念妨碍我,我也把起心动念放下,凡是障碍我的统统放下,就大彻大悟了。大彻大悟是自性,本来是这个样子,没有人教你,你也不需要跟人学。德行是基础,这个基础跟中国古人讲的完全相同,那就是孝敬,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人能够对父母孝,尽孝道,对老师、对长辈能够尽到尊敬,把他们看作父母一样待遇,这个基础就够了,你就有这个基础了,你就能够学成圣人、贤人。

我们在歷史上看到的舜王,舜王谁是他的老师?没有。他生活的环境很可怜,父母生这个儿子,儿子是孝子,天性真叫孝顺,这两个字他真正做到了,特别是顺。母亲死了,父亲再娶一个,他的后母。后母生了一个儿子,后母爱她自己的儿子,对他就是眼中钉,爸爸受他妈妈的影响(后母的影响),这样子父母对他都不好,那个弟弟就更不必说了,他的日子怎么过?一举一动都是错误的,没有一桩是对的,天天挨骂,可是他的孝心不变。人也学得很机警,为什么?知道他后母想杀他,好几次他都能逃过。居住在这个地方,对人好,孝顺父母,尊重长辈,很勤奋,什么事情都愿意做,所以邻里乡党对他都尊重,都说是好孩子。一年,感化一个地方,没有人不赞叹。耕田,家里穷,没有牲口,你们看到,感动大象来帮他犁田,感动小鸟替他除草,孝感天地!这个事情传到那个时候国王尧王,尧王听到有这么好的一个人,把两个女儿嫁给他,看他是不是真的;九个儿子跟他做朋友,看他处事待人接物。真的,真诚心。没有别的,真诚心,没有丝毫虚伪,他从哪里学的?对父母的孝顺那是无以復加,以后尧王把国王位子让给他,中国歷史上称尧舜。他从哪里学来的?他没有老师,就是把孝做到了、敬做到了,用真诚心去做,智慧开了。不是知识,智慧开了。国家的事情,众人的事情,他处理得有条有理,做得叫人人满意。上面国王满意,下面人民满意,尧王选他继承王位。中国、外国古圣先贤,细心去观察,几乎都没有老师,也没有很好修学环境,都是在苦难当中长成。苦难里面经过锻鍊,真心不变。成功的祕诀,应该就这一句,真诚心永远不变。这些我们经上讲像毛病习气,他都没有,他没有贪瞋痴慢疑,他没有自私自利,他没有是非人我,决定不可能争名逐利。损人害己,他决定不会做这事情。他只有牺牲自己,成就别人,这是他愿意做的。伤害别人,利益自己,他决定不会做。这些大圣大贤成就的祕诀在此地。

「菩萨誓愿忍。菩萨作是念:我先于诸佛前,曾作狮子吼,发誓愿言,我当成佛,于一切生死淤泥中,为拔诸苦众生。我今欲拔,不应瞋恚而恼于彼」。底下说,「若我不忍,尚不自度,况利众生等。」菩萨发了这个愿,现在我们学佛也发这个愿,但是是真是假不可靠。他发愿是真的,我们发了愿不能兑现。「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一句还得了吗?众生有苦有难,你就得去帮助他,释迦牟尼佛做到了。一切众生一切苦难从哪里来的?从迷失自性来的,六道从这来的,十法界从这来的。那乐从哪里来的?乐从觉悟来的,对于整个宇宙一切理事都搞清楚、都明白了,就没有苦了。你的念是正念,没有邪念,没有恶念;你的言是正语,你的行是正业,八正道相应,自然相应。所以愿发之后,要完成这个愿,先成就自己。自己不能成就,你没有能力将你的誓愿兑现,你做不到。先从善行,慢慢感悟,那个孝心不变就是基础。无论父母对我怎么不好,他自己心里怎么想法?是我自己做错了,我不会做。天天反省,天天改进,父母没错,我错了。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就从这来的;「只见自己过,不见他人过」,它从这来的。久而久之,过少了,善多了,善里头有福,善里头有慧,福慧增长。天天不生烦恼,生智慧,天天感恩,天天忏悔,天天改过。我们看释迦、看尧舜,他是这么成就的。

舜,青少年时代是天天挨骂、天天挨打,他自己不是不知道。但是他常常想,我身体从哪里来的?父母生的,母亲虽然不在,父亲在。后母再怎么不好,是他父亲所爱的。父母所爱,自己怎么能不爱?他是圆满的爱心,真诚的爱心。到最后,感动了全家,感动居住在这一起的邻里乡党,没有人不听他的话。这个村、这个乡就像变成一家人一样,人人都懂得关心别人,人人都懂得孝敬父母、尊重长辈,这个地区风气多好!一个人造成的。一个人怎么造成?真诚心对人、对物就能造成功。古圣先贤教导我们,人人都可以做尧舜。就像佛家一样,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尧王没有一点私心,国王要给谁做?要给一个有真诚的心、有慈悲心、有智慧心、全心全力为人民福祉的心。他看看自己九个儿子,没有一个有这种心的,不选给他们,留心到外面去找。不是找有学歷,不是找有聪明,不是找有才干,找有孝敬的人,真正孝敬的;找爱人的人,爱人就不会害人;找牺牲奉献的人,自己没有贪瞋痴、没有傲慢,要找这种人。他真正用心找,真正就被他找到,这是上天不负苦心人。

菩萨发的这个愿,我成佛的时候,「于一切生死淤泥中」,这就是六道轮迴里面的众生,「为拔诸苦众生。我今欲拔,不应瞋恚而恼于彼」。我要救他们,我还能生瞋恚心吗?所以不应该,不应该叫众生因我而生烦恼,这是菩萨行。如果我不能忍,「尚不能自度,况利众生等」。不能忍,自己不能得三昧,不能开智慧,这就是自己不能度自己,怎么能度得了别人?「法藏菩萨满足诸忍,故云忍力成就。」前面所说的这些忍,忍,佛讲得很多,散在经论当中,这是略举几个例子。《般若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法得成于忍」,没有耐心的人他成就不了事业,所以忍跟耐常常连在一起。忍能够得定,定生智慧,这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所以忍力成就比什么都重要。以上所说的是自利行,下面是利他行,自利行以忍力成就为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