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心经全文网
早吃素 放生问答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放生知识 临终备览
主页/ 五福临门/ 文章正文

佛教沙门 分文不取

导读:佛教沙门 分文不取出家为僧,人天师表,与俗人最大的区别,除了剃除须发的外相改变,更是持守戒律的提升。而代表出家、戒律提升的关键,就是:不...
佛教沙门 分文不取

出家为僧,人天师表,与俗人最大的区别,除了剃除须发的外相改变,更是持守戒律的提升。而代表出家、戒律提升的关键,就是: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

《四十二章经》: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

【出家沙弥十戒】

一、不杀生;二、不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着香华鬘,不香涂身;七、不歌舞倡妓,及故往观听;八、不坐高广大床;九、不非时食;十、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

◇沙弥是在家人向前跨一步,成为非在家人后的身份。沙弥持守十戒。是哪一条戒标明了他们在戒律上的提升?那就是第十戒:“我受持禁止接受金银的学处。”就是这条戒将沙弥与在家人区别开来。除此以外,沙弥十戒的其他内容与在家人持守的八关斋戒相同。——《现代布施》

◇归依佛法僧已,从如来出家学道,如来是我至真等正觉。如是第二第三说。当教受戒,尽形寿不杀生是沙弥戒,乃至尽形寿不畜金银宝物是沙弥戒。此是沙弥十戒,尽形寿不得犯。——《四分律》

【七百罗汉结集 判定受取金银非法】

◇佛陀般涅槃之后一百年,恶性比丘们腐败了毗舍离的人民,告诉他们比丘代表僧团接受金钱是好且适当的。结果发生了什么事?有一位阿罗汉来到毗舍离游化乞食,但由于他拒绝接受金钱,那些比丘批评他,说他在信徒心中留下恶名,导致不满。这件事发生在两千五百年前,在今天已经非常普遍。——《现代布施》

◇世尊灭后百年,毗舍离城,跋阇子比丘,擅行十事听两指抄食,得聚落间,得寺内,后听可,得常法,得受金银。彼于布萨日,檀越有施金银,而共分之。如是简择一一检校,乃至十事非法。非毗尼非佛所教。七百阿罗汉,集论法毗尼,故名七百结集。——《佛祖统记》

◇复问:“大德长老,得受取金银不?”答言:“不应尔。”问言:“在何处制?”答言:“在王舍城因跋难陀释子制。”——《四分律》

◇三菩伽言:“大德梨婆多,金银宝物净,实净不?”还问:“云何金银宝物净?”答:“毘耶离诸比丘,取金银宝物,言是事净。实净不?”答:“不净。”“不净得何罪?”答:“得波逸提罪。”“佛何处结戒?”答:“毘耶离,佛为跋难陀结戒,不得取金银宝物。”——《十诵律》

◇是中须钵者求钵,须衣者求衣,须药者求药,无有方便得求金银及钱。如是诸长老应当随顺学。是名七百结集律藏。略说毗尼者。——《摩诃僧祇律》

【经律佛言 沙门不可捉持金钱】

◇佛告聚落主:“此则妄说,非真实说、非是法说、非随顺说,堕呵责处。所以者何?沙门释子自为受畜金银宝物者,不清净故。若自为己受畜金银宝物者,非沙门法、非释种子法。”——《杂阿含经》

◇为比丘者,沙门释子,法不应捉金等钱宝。若捉金等钱宝,彼非沙门释子之法。佛之教法转胜端严,佛如是说,为比丘者,不应捉于金等钱宝,设有捉者,非沙门法。——《别译杂阿含经》

◇佛告聚落主:“若沙门释子自为受畜金银珍宝清净者,五欲功德悉应清净。”——《杂阿含经》

◇诸比丘!汝等从今日,须木索木、须草索草、须车索车、须作人索作人,慎勿为己受取金银种种宝物!——《杂阿含经》

◇汝诸比丘从今已后,若有所须,欲捉之者,当作草木及捉粪想,宁捉粪秽,不捉宝物。——《别译杂阿含经》

◇如来观知所有弟子,有诸檀越供给所须令无所乏。如是之人,佛则不听受畜奴婢金银财宝,贩卖市易不净物等。——《大般涅槃经》

◇比丘不应受畜金银琉璃颇梨真珠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珂具璧玉……如是之人我今不听在比丘中,应当休道还俗役使,譬如稗莠悉灭无余。——《大般涅槃经》

◇未来之世法欲灭时,我四部众薄福少智不知厌足,退失善根贫于法财,无心亲近佛法僧宝,为衣食故剃头染衣,其心麁穬如秃居士。畜养奴婢金银珍宝钱财珂贝琉璃颇梨,贮聚谷米牛马畜生田宅屋舍,杂色卧具食肉嗜味,背舍诸佛成就十六不善律仪。——《大方等无想经》

◇不坐高床,非时不食,金银七宝不取不用,不娶妻妾,不畜奴婢……舍如是恶,灭于诤讼诸不善事,行则知时,非时不行,量腹而食无所藏积,度身而衣趣足而已,法服应器常与身俱,犹如飞鸟羽翮随身,比丘无余亦复如是。——《佛说长阿含经》

◇沙门瞿昙捨离饮酒,不著香华,不观歌舞,不坐高床,非时不食,不执金银,不畜妻息、僮仆、婢使,不畜象、马、猪、羊、鸡、犬及诸鸟兽。——《梵动经》

◇不坐高绮好床,亦不着香花,不听歌舞,不饮酒,亦不着金银珍宝,常以法食食不失其时,不受男女奴婢,不绝生谷。——《佛说梵网六十二见经》

◇祇洹精舍有诸比丘,或言金银佛所听畜,或言不听。有言听者,是不听者不与共住、说戒、自恣,乃至不共一河饮水,利养之物悉不共之。汝等云何言佛听许?佛天中天虽复受之,汝等众僧亦不应畜。若有受者,乃至不应与共说戒、自恣、羯磨、同其僧事。——《大般涅槃经》

◇复次善男子,有二种戒:一者性重戒。二者息世讥嫌戒。性重戒者,谓四禁也;息世讥嫌戒者……不畜……金银琉璃颇梨真珠车璩马瑙珊瑚璧玉珂贝诸宝。——《大般涅槃经》

◇或有沙门婆罗门,饮酒不能除断,此是第一尘秽。或有沙门婆罗门,行爱欲法不能舍离,此是第二尘秽。或有沙门婆罗门,受取金银不舍饰好,此是第三尘秽。或有沙门婆罗门,以邪命自活不能除断,此是第四尘秽。是为四事。以此四事故,令沙门婆罗门污秽不明无有光显。——《四分律》

【大德教诲 远离贪欲拒绝金钱】

◇不持金钱并不是一条新制之戒,也不是某某大师自立之戒,而是由佛陀亲自为诸佛子立下之戒。该戒自两千五百多年前以来已是如此,在未来也必然如此。——《分文不取》

◇佛陀临入涅槃之前曾说:如来涅槃之后,若僧团需要,可以取消小小戒。如今,有些比丘就引用佛陀的这段话为理由,来支持他们接受金钱的行为。然而,从以下经典的引证中显示:不持金钱戒并非小小戒。由这些引证当中可知,要证悟佛法,不持金钱戒是基础,而且是必须遵守的。——《分文不取》

◇拥有金钱是在家人的标志,无金钱是出家人的标志(即依靠供养存活)。若要了解这一点,以及佛陀为什么制戒,我们只需要培育粗浅的正念,就能够很清楚地看到:充满金钱的心是贪欲的心,深陷于世间,深陷于生死轮回之中,与魔王勾结在一起。这是世俗的心,不是僧团的心。——《现代布施》

◇佛陀很明确地说,比丘不能够以任何借口来接受金钱。而且,他很明确地说,比丘不能够以任何借口来发起或参与任何形式、直接或间接的筹款,甚至不可以叫自己的家人捐钱。佛陀很明确地说,无论比丘为自己、为僧团或为居士团体,为了买袈裟、为了建洗手间、为了建僧舍、为了买佛像、为了建图书馆、为了建寺院或为了佛教的利益而寻求金钱,其本质都没有差别,这种行为不可能对佛教有利益,反而对佛教极为不利。——《现代布施》

◇金银、钱币或货币等基金是造成违犯尼萨耆波逸提罪的犯因。珍珠、珠宝、红宝石、宝石、七种谷物、女奴、男奴、稻田、耕地、果园或花园是造成违犯突吉罗罪的犯因。这些都不许为个人、佛塔、僧团、群体、或其他人而接受。——《分文不取》

◇无论以任何理由,一旦僧团接受、持有并管理金钱,便会对每个人都造成恶劣的影响。这是一种恶性循环,怎么可能会有善业?基于“慈悲”犯戒的唯一解释便是误解慈悲。难道不是时常有居士对比丘们感到不满、生气、甚至厌倦的现象吗?就连佛陀时代的居士,他们也会因此失去信心。而失去信心、不满与生气等等都是不善法。——《现代布施》

◇佛陀时代的世界和我们现在的世界是一样的——在古印度时代,国王拥有战象,现在的总统则拥有轰炸机;在佛陀时代,比丘不准接受金、银与钱币,现在的比丘则不准接受金、银、钱币、钞票、支票、银行支票等等。质料与名称可能不一样,但贪欲的动机和危险还是一样的。——《现代佛法》

◇不应依据何时做来衡量业,例如有比丘以“现代”作为借口来使用钱。为什么呢?因为拥有双重标准,从而无礼、破戒,这是自己的损失,是自己的不善。这些会受到指责、被智者非难及带来痛苦的事而对自己无益。——《现代佛法》

◇显然佛陀并不把有关金钱与买卖等戒条视为小戒,因为佛陀形容接受钱与使用钱为黑业,其业黑得好像醉酒与淫欲一般的黑。为什么呢?因为它们都拥有同样的根:贪欲。做这四种事任何一项的比丘,显然已经迷失了,在离开俗家出家、以追求灭除痛苦与轮回之后,他却走向更苦与更长远的轮回,甚至投生到地狱里。——《现代布施》

◇什么是正法住世?你老老实实去修行,不好虚名假利,不贪供养,就是正法住世。如果每个出家人能持银钱戒,能坐禅,能日中一食,能时刻搭袈裟,严持戒律,就是正法住世。正法住世,也就是时刻依佛所教,躬行实践。——《宣化上人开示录》

◇钱把世间的人支配得颠颠倒倒,胡作非为,六亲不认,互相倾夺,乃至亲人变路人,甚至成仇人,多么可怕呀!因为这种关系,所以修道人要持银钱戒,免去这些麻烦。何谓银钱戒?就是手不触钱,这才是真佛子,能守佛律,专持净戒。不但手不摸钱,心也不想钱,视钱为不净之物,将钱字抛到九霄云外,视为不祥之物。——《宣化上人开示录》

◇出家人要是能持银钱戒是最好的,出家人拿钱,这就很容易做错事,错因果。从古以来,持银钱戒的出家,就再不会修行他的功德也不可思议的。所以所有的出家人最好持银钱戒,也不开汽车,这样子他才能修行。因为一摸了钱,那财不空,色就不空;色不空,就要还俗去了。所以你们各位看见能持银钱戒,那是真正修道的人。——《宣化上人问答录》

◇他更加小心翼翼,保持稳重、冷静和镇定,尤其是对戒律,更是严格守护,不犯任何微细过失。他也不持金钱(那些持戒不那么严谨的比丘接受金钱),不接受任何没有戒律依据供养的东西。他发了个愿:他将不造任何污染净戒的业,绝不违犯出家戒律。——《莲花中的珍宝—阿姜查·须跋多传》

◇一群弟子协商,寺院应该成立一个基金以应付未来的需求,他们把这个建议带到隆波那里,要求他考虑。聆听了整个构思,隆波回应说:这是个很好的主意,但不太正确!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你能一心修行,为法忘躯的话,就不会饿死!佛陀并没有成立什么基金,还不是活了下来?

他已树立了让我们遵循的道路。——《莲花中的珍宝—阿姜查·须跋多传》

◇比丘不可以积蓄钱财或金银,或要求其他人代为保管;也不可以从事买卖或货品交易活动。——《莲花中的珍宝—阿姜查·须跋多传》

◇清凉国师一生有几个条件,脚不踏尼姑庵,活了一百多岁,没有到尼姑庵去过,他有这个愿啊,身不穿绫罗缎,穿的都是粪扫衣,手不摸金银钱,像这样的祖师、菩萨在世间有好多呀,这都是名副其实的僧宝。——《体光老和尚开示录》

◇佛陀解释说:同样的,诸比丘,有四种污染导致沙门与婆罗门的心不能散发光芒,不能照耀他人。一、饮酒。二、沉迷淫欲。三、接受金银。四、以邪命的方式获取必需品。——《现代布施》

◇关于金钱的戒条解释起来相当复杂,但是实行起来并不困难,比丘必须做的只是拒绝接受金钱而已。真诚遵守戒律的人将在佛法中得到更深的领悟,他们将能体验到持戒的成果,这成果不存在戒条的文字里头,但存在持戒者的内心当中。——《分文不取》

◇金银戒。比丘必须彻底了解金银戒,因为比丘如果能正确地遵守这条戒,他就不会误解其它关于金钱的戒条。金银戒禁止比丘做三件事(即三种接受金钱的方式):1、自己接受金钱。2、命令他人为自己接受金钱。3、允许他人将钱放在自己身旁或为自己保管金钱。——《分文不取》

◇金银买卖戒。上述的金银戒禁止比丘接受金、银或钱,而这一条戒禁止比丘以金、银或钱换取其它用金、银(乃至珠宝)做成的物品,或换取如法的物品(诸如:袈裟、钵或其它必需品。)这条戒同时也禁止比丘用如法的必需品或金、银等制品换取金、银或钱。——《分文不取》

◇王戒。假如国王、大臣、婆罗门或居士将买袈裟的钱托付使者:用这笔钱买袈裟,供养某某比丘。该使者来见比丘,说:“尊者,我为您带来买袈裟的钱,请接受它。”比丘告诉使者:“我不接受买袈裟的钱,我接受适时如法供养的袈裟。”——《分文不取》

◇门答迦戒。诸比丘,若有信敬佛法的居士将金钱托付给净人,交代说:“请用这笔钱供养如法的必需品给这位尊者。”如是,诸比丘,如来允许诸比丘接受得自那笔钱的如法必需品。然而,诸比丘,无论如何,如来绝不允许诸比丘接受或寻求金钱。——《分文不取》

◇在这条戒里,佛陀禁止了所有接受金钱的方式,假如在家人以这三种方式中的任何一种供养比丘,比丘就不能告诉他:“某某人是我的净人”、“将这些钱给我的净人”、“为我收下这笔钱”或“将钱放在那里”。比丘能做的只是拒绝接受那笔钱,说:“这是不许可的”,拒绝是比丘必须记得要做的唯一行动。——《分文不取》

◇不只是不许为自己以这三种方式接受金钱,即使是要赠给僧团、一群比丘、其它人、佛塔、寺院、或其它任何事物的金钱,比丘也都不准许接受。如果比丘为了自己而以三种方式中的任何一种接受金钱,他就违犯尼萨耆波逸提罪。如果他为了上述这些对象而接受金钱,则违犯突吉罗罪。——《分文不取》

◇一个错误的观点,他说:“比丘可以吩咐施主为寺院、为必需品基金、为慈善目的,如孤儿院而储钱,但不能为特定的比丘储钱。例如:可以指示来乐捐的施主‘将钱放进乐捐箱’或者‘将钱存入这个账号’。”……命令他人为寺院或为其它任何事物接受钱或储钱都是不如法的。——《分文不取》

◇这些愚蠢的沙门、婆罗门饮酒、行淫,接受金、银与钱,以及用邪命的手段取得必需品。这些行径被如日光耀的佛陀唾弃为腐败。这些愚蠢的沙门、婆罗门被堕落、污秽与不净的行为所腐败。他们没有光辉与明亮,相反地,他们是昏乱的、盲目的,是欲望的奴隶,是充满渴爱的,他们借着一而再的生死轮回,而扩大了墓场的面积。——《分文不取》

◇若比丘接受了金、银或钱,根据戒律,他必须先在僧团前舍弃这些不净物,然后忏悔所犯之罪。如果他用金、银或钱买了任何物品,则必须舍弃这些物品,然后才忏罪。——《分文不取》

◇没有任何方法能使供养金钱成为如法,金钱绝不可能属于比丘。比丘不能指示如何使用必需品基金里的钱,而只能要求必需品。——《分文不取》

◇出家后,接受与使用退休金也是不如法的。想要在退休后加入僧团的人,必须在出家之前,将退休金做个妥善的安排。——《分文不取》

◇即使是在家人,当他证悟三果之后,他自然会遵守十戒,不接受或使用金钱。如:证悟三果的卡底迦拉(瓦匠)就是没有金银钱宝的人。他从河岸采取被侵蚀的黏土,制成锅、壶,摆在路旁,需要的人就以适量的米或食物换取锅、壶,借着这种方式,卡底迦拉养活自己以及目盲的双亲。——《分文不取》

◇在家施主须知: 你知道佛陀不允许比丘与沙弥接受金钱吗?你必定注意到绝大多数的比丘接受并使用金钱,这是导致佛陀的教法衰没的原因之一。借着了解应如何供养佛陀许可的必需品,你能帮助护持佛陀的正法久住。绝对不可以供养金钱给比丘,只可供养佛陀允许的必需品。——《分文不取》

◇若有信敬佛法的居士将金钱托付给净人,交代他说:“请用这笔钱供养如法的必需品给这位尊者。”如是,诸比丘,如来允许诸比丘接受得自那笔钱的如法必需品。然而,诸比丘,无论如何,如来绝不允许诸比丘接受或寻求金钱。——《分文不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