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心经全文网
入门须知 佛学常识 在家修行 佛与人生 佛化家庭
主页/ 入门知识/ 文章正文

净土法门法师:学佛不持戒佛法就成了学术知识,不能成就

导读:净土法门法师:学佛不持戒佛法就成了学术知识,不能成就恭录自《净土大经解演义》 底下一段,『戒若琉璃』,这是一句经文。「戒者戒律,为戒定慧三无漏学之首」。什么叫无漏?这是佛学专有名词,佛用器...
净土法门法师:学佛不持戒佛法就成了学术知识,不能成就

恭录自《净土大经解演义》
底下一段,『戒若琉璃』,这是一句经文。「戒者戒律,为戒定慧三无漏学之首」。什么叫无漏?这是佛学专有名词,佛用器皿做个比喻。譬如这个杯子如果有破损,这里面盛水就漏掉,无漏它是完整的,它没有破损,举这个意思。漏叫烦恼,把什么东西漏掉了?智慧漏掉了,功德漏掉了,福田漏掉了。怎么漏掉?烦恼。就像这个东西有破洞,破洞是什么?贪瞋痴慢疑,五个破洞,怨恨恼怒烦,十个破洞,所以你装东西全漏掉了。这个东西都没有了,这就叫无漏,你的智慧、你的德能相好、功德一点都不漏出去。佛把这个漏做为烦恼的代名词,无漏就是没有烦恼,烦恼断了。

三无漏学,这个三就是戒定慧,戒定慧叫无漏学,戒是摆在第一。我们从哪里学起?从第一学起,要守规矩。古时候从小教,什么时候教?母亲怀孕就教,叫胎教。中国古礼有胎教的礼,妇人怀孕之礼。做母亲一定懂得,起心动念会影响胎儿,言语造作也会影响胎儿,所以思想不能不纯正。绝不想不善的东西,绝不可以说不善的语言,绝不可以做不善的事。为什么?影响胎儿。你都能够注意到了,很小心、很谨慎,这个小孩生下来非常好养,听话。为什么?从在胎里头就教好了。外国人不知道,胎教在这个地球上只有中国人晓得,而且中国人很早就知道。小孩出生下来之后,你就要知道,他会看、他看听,他已经在学习、在模仿。所以凡是不善的、不如法的,都不要让他看到,不让他听到,不让他接触到。母亲就要把关了,母亲这个关要把好,任何人跟小孩见面都要端庄有礼,要规规矩矩。为什么?他在学,你不能把坏样子给他看。所以中国历朝历代都有那么多圣贤出来,有道理,他从小教好了。

现在这一百多年,没人了,原因是没有受过这个教育。中国这个胎教到满清末年民国初年还有,做母亲的还懂得,可是中日战争之后没有了。中日战争之后,中国的家没有了,天天打仗逃难,我们从小就逃难。九岁就学做家事,煮饭、洗衣服、缝被子统统要会干,为什么?怕在战争当中,家打散之后,你小孩自己要能够活得下去。所以从小着重在生活教育,这是环境造成的。对于这些伦理道德就不讲了,没人讲了,你也没机会学。所以中国传统教育彻底崩溃,是在中日战争。前天七月七号,七七抗战,好像是民国二十六年,这个战争爆发,我们最大的损失,就是把中国家庭教育没有了,中国的家没有了。而维持中国几千年来社会的安定、国家的长治久安,靠什么?家的力量最大,家家都把人教好了,从小就教好了。所以,人人是好人,人做的事,事事是好事。他的标准就是四科,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中国几千年来就教这个。四书、五经、十三经是这个的发挥,这个好像是根本,四书、五经、十三经是它的枝叶,《四库全书》是它的花果,都从这个根里生的,根没有了社会就乱了。今天如果要社会恢复正常,恢复安定,恢复和谐,还得把这个东西找回来。不但这个东西能救中国,英国汤恩比博士说能救世界。他在七0年代说过,「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只有中国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大乘佛法在中国,不在印度,印度佛法没有了。孔孟学说是中国的,大乘佛法也是中国的,这一套东西能救国家、救民族,能救全世界。能帮助社会安定,能化解地球上这些灾难。

今天问题在哪里?问题在信心,你相不相信?不相信就完了。所以,今天真正的危机可以说就是信心危机。如何树立信心是今天第一桩大事,一般人讲头等大事,如何树立信心。相信中国传统文化、相信孔孟学说、相信大乘佛法,这个世界还是可以救的。如果信心没有了,灾难是无法避免。那我们相信,学佛的同学比较有一点信心,但是信心还不够,要加强。怎么加强?学经教就加强了。为什么?破疑生信。儒家、道家、佛家这些经典读多了,还可以参考科学家的报告,为什么?你跟佛法一相对,很多都是佛法里头讲过的,他们现在才发现。佛在三千年前就讲得那么透彻,比他讲得还圆满,我们的信心才十足。

有了信心那就得真干,我们要落实。把圣贤的教诲、经典上的教诲应用在生活上,应用在工作上,用在处事待人接物。戒是什么?《弟子规》是戒、《感应篇》是戒、《十善业道》是戒,是根本戒。如果把这个东西丢掉了,这三样东西在过去,特别是《弟子规》跟《感应篇》,《弟子规》可以说是胎教就开始了,谁教的?父母做到,影响胎儿。小孩出生到三岁这一千天,这一千天叫扎根教育,古人谚语说得好,「三岁看八十」,三岁这一千天教好了。《弟子规》他虽然不会念,他全做到了,为什么?他跟母亲学的,母亲做出来了,他看到、他听到,所以他都学会了。三岁看八十,八十岁都不会改变,根扎得稳。三岁以后,慢慢懂得一点,大一点了,母亲教他因果教育。因果教育到哪里学?城隍庙。我的因果教育在城隍庙学的,母亲一年至少到城隍庙烧香得有五、六次。带着小孩去烧香,你看阎王殿,就告诉你,干坏事,干这个坏事这个果报,那个坏事那个果报,吓死人,一生都害怕。想到有不善的念头、不善的行为,就想到阎王殿那些塑像,它那是教育,因果教育,根深蒂固。受伦理道德教育,不好意思做坏事,羞于作恶,但是懂得因果教育,不敢作恶,人自自然然他就有规范,他就向伦理道德去靠拢了。
现在这个都没有了,现在小朋友教育教什么?大概父母都忙着事业,去赚钱去了,好像人生赚钱是第一个目的,错了!人生的幸福快乐与金钱不相干,与地位也不相干,与伦理道德相关。所以现在小朋友,你看看眼睛一张开就看电视,电视教他什么?暴力、色情、杀盗淫妄,从小就学会了。所以,长大他叛逆,他会杀父亲、杀母亲、杀兄弟,这个正常现象,因为他从小出生,他就接受这个教育。因果不能不懂得,小孩要好好的教,要负责任。为什么?小孩教好了,他能够救国家,能够救世界。你没有好好的教,他将来就成为一个败类,祸国殃民,甚至于搞得你家破人亡。所以,小孩的教育太重要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了。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六百零五面第二行:

『戒若琉璃』,「戒者戒律,为戒定慧三无漏学之首。奉持戒律,明净清洁,以自庄严,持戒净洁,譬如琉璃。《梵网经》曰: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故曰:戒若琉璃」。内外明洁。昨天我们学到此地。学佛,不但是学佛,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都重视戒律,戒律就是规矩,所谓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学佛从哪里学起?要从戒律学起。戒律不是形式,而讲求实质。我在早年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告诉我,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那个时候我是在家身分,初学佛,刚刚接触一、二个月,老师善巧方便。以后,大概总有三、四十年,我在新加坡遇到纳丹总统,新加坡的总统,现在他还是总统,有一天在一起吃饭,我们坐在一起,他告诉我,他是印度人,也是印度教,他说他最佩服的是佛教,他说佛教重实质不重形式。我听的时候都愣住,第一次我听这个话是章嘉大师告诉我的,从来没有人讲过,纳丹讲的话跟章嘉大师完全相同,我就知道这个人是内行人,不是外行人。

今天戒律变成形式,有名无实,在家学佛五戒十善做不到,出家学佛沙弥律仪做不到。什么原因?为什么从前的人能做到?我们往前推,一百五十年前的人能做到,那不是假的,这一百五十年疏忽了。我们细心去思惟观察,把它的原因找回来。守规矩是要从小教,从小就不守规矩,儒家的礼、佛家的戒律都没有办法约束他,这是一定的道理。中国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叫「教儿婴孩」,你教你家的子女什么时候教?婴孩,婴孩是刚刚出生,长大了不好教了。你小孩时候,三岁教他,迟了,来不及了,真的是婴孩。「教妇初来」,娶妻子你教她,她刚进门的时候就要给她订一些规矩让她遵守。所以中国自古重视礼教,是从怀孕时候就开始,胎教。胎教如果注意,这十个月期间小心谨慎,这小孩生出来很好教,会非常听话,因为他在母亲胎胞里面他就能够感受母亲的思想、言行,跟她起感应道交的作用,这真正扎根。这个疏忽有一百五十年了。

所以佛在《无量寿经》上说的话慈悲到极处,现在人什么都不懂,别怪他,为什么?先人无知。他的父母不知道,祖父母也不知道,曾祖父母也不知道,高祖父母也许知道一点,不相袭了。你要向上推多少代?要推到七、八代才知道。疏忽这么久了,我们怎么办?我们明了之后,只有自己下定决心去补习,把这个课补回来。要从哪里补起?要从基本课程补起,这个基本课程就是《弟子规》、《感应篇》,要认真学习。《弟子规》不是念的、不是讲的,是要做到,每一句、每一个字都要做到,非常认真的做,我们的根就扎下去了。行不行?行,真正用心的话,二、三个月就做到了。

我们过去在汤池试验,招收三十几位老师,第一天跟我见面的时候,我就鼓励他们,我们这一次做试验意义很深,我们的使命很重,试验成功了,无量功德,试验要是失败了,那得翻过来,是无量的悲惨。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人相信了,试验不成功,可能中国传统文化就被人抛弃了,这么样严重的关键。所以我对老师殷切的期望,我们要认真,我们舍命也要把它做成功。我给老师是四个月的时间,没想到这一批老师两个月就做到了,我们真感动!做到了怎么办?下乡入户把它演出来,表演做出来。走到农民家里面,看到老人就是自己的父母,我是他的儿女,我应该怎样孝敬他,把弟子规认真落实。这一做到,真正去做,效果出来了,这个小区的人就受了感动。看到老师对他们行孝道,老人感觉到很惭愧,没有把儿女教好。他家里面的儿女看到之后也感动,我们对父母没有能尽孝道,用真诚去感动,这叫教学。中国古人提倡的是身行言教,身行在先,言教在后,你真做到了,你说出来人家相信,你没有做到你说出来,假的,没有人相信你。所以这样下乡表演了三个星期,我说可以了,开班教学。一宣传,开班教学,人都来了,自动的都来了。为什么?他看到了。街道一般人乱丢垃圾,我们怎样去教?不劝、不说,老师穿着制服每天早晨出去捡垃圾。捡了两个星期,人都不好意思再丢垃圾,所以街道就整齐清洁。不做不行,认真去服务。小街上遇到一个妇女,告诉我们的老师,她们家的厕所很肮脏,能不能帮助她洗一洗。我们有两位老师去,把它洗得干干净净。旁边邻居对她讲,妳太过分了!我们老师真干、真听话,服务到家,所以中心老师的话地方人民相信,这个教学就收到效果了。这是什么?持戒,《弟子规》是根本戒。

在佛法里面,世尊在《佛藏经》里说过,《佛藏经》是一部经的名字,不是《大藏经》,是一部小经,佛在这个经上说,「佛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这释迦牟尼佛的教诲,释迦牟尼佛重视修学的次第,一定先小后大。小乘是什么?小乘教你怎么做人,怎样做个好人,怎样做个善人。经典一展开,「善男子、善女人」,那是有标准的,持戒、守规矩,这才叫善人。所以佛教在中国小乘经典翻译得非常完备,跟现在南传巴利文的《藏经》一对比,我没做过这个工作,章嘉大师告诉我的,大概巴利文经典比我们只多五十部的样子,全部差不多三千多部,巴利文只比我们多五十几部,你就晓得这个翻译是多么完整。在隋唐时候小乘有两个宗派,成实宗、俱舍宗,是学佛的人必须要学习的,在这扎根,这佛教小学。可是到唐朝中叶之后,我们这些祖师大德就不学小乘了。所以到宋朝的时候这两个宗派就没有了,现在不是研究佛教历史的都不知道有这两个宗派,这两个宗派大概失传一千年了。那怎么办?小乘不要了,去学大乘,这行吗?这是释迦牟尼佛所不许可的。我们的祖师大德就用儒、用道代替小乘,成绩不错!差不多一千三百多年来,无论是哪一宗,人才辈出,说明成绩可观,祖师们没有做错。

今天麻烦大了,小乘不学,儒跟道也不学,这个问题严重了,大乘不得其门而入,原因在此地。纵然去研究大乘,没有儒跟道的基础、没有佛的小乘的基础,变成什么?变成学术,他一生所研究的,他能讲、他能写,做不到,烦恼习气一点都没有断,还是凡夫。那他呢?我们今天讲,佛学,他是搞佛学的,把佛法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那么成绩是知识,不是戒定慧。学佛一定是戒定慧三无漏学,戒定慧不要了,那就变成三有漏学,不是无漏学了,有漏学是世间法,所谓有漏就是烦恼习气完全没有断掉。这是最近这一百五十年普遍的现象,不但在中国,在外国也不例外。这个现象如果再要这么下去,佛法就在这个世间消失了,经典还留着在,统统变成学术、变成佛学的知识,里头戒定慧这三无漏学的功德利益我们完全得不到。

这些话早年我这三个老师都告诉我,都劝我要重视,因为我在初学佛的时候是跟方老师学哲学,把它当作一种学问来研究,对于经论喜欢,对于戒律就疏忽了,不理它了。这里头有个很大的错误观念,认为戒律是生活规范,释迦牟尼佛订的这个戒律是三千年前,而且是印度,三千年前古印度的生活规范,我们学这个干什么?所以这是我们无法接受的,我们是现代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的生活规范是中国古圣先贤订的。所以还好就是我对于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不反对,我还是努力在学习,可是对佛法戒律,那是印度人的东西,尤其是三千年前印度人的东西,我们没有学这个的必要。章嘉大师看得很清楚,知道我这个观念不容易纠正过来,所以他有他的善巧方便。我们每个星期见一次面,我跟他三年,至少有一百个星期。每一次我离开的时候,老人一定送我到门口,一定对我轻轻说一句话,戒律很重要。他没有啰唆,他不劝你,只提一下,戒律很重要。我也是听得耳熟了,也不以为意,我总认为是老和尚他执着这个,也许对现在的东西知道的不多。都是我们对老人误会,老人慈悲!

到他老人家圆寂,我的指导老师失掉了,也非常的感动,他的火化是在另外一个单独的地方给他起一个塔,不是一般的火化炉,单独给他做的。甘珠活佛主持火化的大典,在火化的小塔他住了一个星期,我是因为有工作,只能请三天假,我在那里住了三天。三天三夜我就在想,我跟大师三年,他教了我些什么?我反省,做了一个总结,这一反省,这个印象太深了,戒律很重要。想他为什么要说这句话?终于被我想出一个答案。我们所想的是世间法,这是我的一个概念,世间法三代的礼就不一样,三代是中国夏商周,不相同,有兴有革,好像现在我们的法律,过几年不太适用了,要修订一次,释迦牟尼佛的戒律没有人修订,还是老样子,总得适合于现代化的生活,它得有修订,没听说有人修订。悟出个什么道理?它是出世间法,它不是世间法。我想到这一点的时候,对戒律尊重的心生起来了,它是超越世间法,你如果不遵守你不能够超越世间。所以才晓得,因戒得定,想到这个,因定开慧。这个不是世间法,《弟子规》不能得定,《感应篇》也不能得定,可是佛法里面这个三皈五戒十善能得定,从这个地方算是认清楚了。这是章嘉大师苦口婆心,轻描淡写提醒我这一句,他也不跟我讲,我也不问他。他走了以后,在他的塔前面住了三个晚上,想出这个道理,于是乎对戒律就重视了,开始看戒律的经典。对于现代年轻人很难接受。

所以戒律从哪里学起?这些年来我们提出来了,从《弟子规》学起,从《感应篇》学起,有《弟子规》跟《感应篇》的基础,你学三皈五戒十善不难,可以能跟古人并齐,不会在他之下。如果不从《弟子规》,那你就没有根,这根之根你没有,你的成长速度会很慢,也可能你退心,这一条路你走不通。于是我们才真正认识《弟子规》跟《感应篇》的重要,有这三个基础,《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你就决定能生净土。为什么?你是善男子、善女人,带业往生得有这个条件。人都做不好,你怎么能到极乐世界去作佛?你想到极乐世界作佛,先把人做好。好到什么程度?好到你确确实实有能力生欲界天,你得有这个能力。《弟子规》跟《感应篇》可以帮助我们生欲界天,来生不失人身那是肯定的,那一点怀疑都没有,你决定不堕三恶道,这在佛法是保证你不会堕三恶道。如果这个基础没有,学佛也不一定会堕恶道,很难讲,看你临命终时最后一念,如果最后一念还是贪瞋痴,三恶道去了。临命终时亲情不能放下,这是贪爱,财产不能放下,都是障碍,都属于贪,贪堕饿鬼道,愚痴堕畜生道,瞋恨堕地狱道。

为什么印光大师在《文钞》里嘱咐人送往生,八个小时不要去碰这往生的人,他断气八个小时连他的床都不要碰它,离它远一点?怕他发脾气,怕他生气。八个小时一般来说神识没离开,虽然断气了,没离开,就是说他有知觉,八小时之后神识离开了,那个没问题。为了安全起见,最好是十二个小时,或者十四个小时,那很安全了,决定没事情了。这个规矩要懂、要遵守,不要一会去摸他,一会去摸他,如果他一发脾气,你们这么讨厌,你摸他,他痛苦,一发脾气就把他送到地狱去了,那就变成冤家了,他会恨你。印祖说的这个话决定不是假话,我们要有这种常识。

戒要认真去做,要做得很干净,明净清洁,明净是讲心,清洁是讲行,以自庄严。持戒净洁,譬如琉璃,琉璃是比喻,透明的,讲琉璃瓶,我们今天很多用水晶,在佛法里,琉璃是翡翠这一类的,我们一般讲翡翠,透明的绿色的称为琉璃,佛经上讲的玻璃就是水晶,古时候没有现在这种化学做的玻璃。所以玻璃就是指水晶,琉璃是指翡翠,这是宝玉。《梵网经》,这个也是一乘大经,可惜没有完全传到中国来,只有一品传到中国,「菩萨心地戒品」,里面有「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这是用比喻,「故曰:戒若琉璃。」

「内外明洁。内者指心意,意业清净,起心动念悉离垢染」,这是内心,「外者威仪具足,德形于外,内外悉洁,故其言说令众心悦诚服」。这是效果,持戒的效果,人家对你尊重、对你尊敬,你说的话别人愿意听,别人愿意去照做。这个戒不就很简单吗?戒就是我们把佛的教诲表演出来、做出来,这就叫戒。现在我们谈到受戒,受戒能得戒吗?不能。这话不是我说的,谁说的?蕅益大师说的。蕅益大师是明朝末年、清朝初年的人,三百多年前的人,将近四百年。他老人家是研究戒律的,我们净土宗的祖师,精通戒律,在当代那个时候有人称他为律师,他说中国从南宋以后就没有比丘。南宋之后,元、明,元一百年,明大概三百年,就没有比丘,所谓比丘叫名字比丘,有名无实,也就是说比丘戒做不到了。如果想真正得比丘戒怎么办?他讲了,修占察轮相,依这个方法去修,自己修自己可以得到。所以他有《占察经》的批注。只有用这个方法,真正忏除业障,戒相会现前,有感应。不用这个方法,戒坛里面是有名无实。可是戒坛要不要参加?要。为什么?佛经上讲得很清楚,没有受比丘戒,比丘戒不可以看,比丘戒、比丘尼戒,不是比丘、比丘尼不能看他的戒本。

为什么?不是秘密,不是不能见人,是怕你造罪业。你没有看,你对比丘、比丘尼很尊重,尊重是功德,你种福,你看了之后,你觉得他这里也做得不对,那也做得不对,你就批评他,你对他的尊重心失掉了,那你就造口业了,你造口业的时候是你在造业,你将来受果报,佛是为这个原因不准你看。但是有一个例子可以看,你看全部《大藏经》就能看。为什么?你了解,你看比丘、比丘尼不如法,你不会说他,你还是非常恭敬,修你的福报,是这个原因。不是有什么秘密,佛法里决定没有秘密。密宗也不是秘密,那是什么?深密,理太深,不是一般人能懂。所以它是深密,不是秘密。佛法大公无私,哪有秘密!

所以戒律里面最重视的是意业清净,我们老实念佛,我们这心里只有一句佛号,除一句佛号之外统统放下,你说他的戒清不清净?清净了。不管他受不受戒,他戒都清净了。这叫什么?这叫定共戒、道共戒。你心里只有阿弥陀佛,你怎么会有过失?所以一句阿弥陀佛,三聚净戒统统清净了。确实有念佛的念佛人,连三皈依都没有受过,他念佛往生了,临终的时候佛来接引。你说他有没有戒定慧?统统具足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这就是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没受三皈五戒,你把《无量寿经》、《弥陀经》听懂了,真正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菩提心是什么?菩提心就是阿弥陀佛,心里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那叫大菩提心,圆满的菩提心。你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还不就是为了要亲近阿弥陀佛吗?现在阿弥陀佛在你心里,你的心跟阿弥陀佛已经变成一体。像中峰禅师在《系念法事》里所说的,「我心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是净土,净土即是此方」。你能把这两句话真做到,真兑现了,那你有真实功德。不但你自己将来决定往生作佛,你现在住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没有灾难。为什么没灾难?心净则佛土净。你一个人住在这里心清净,你的佛土清净,别人住在这里他沾光了,别人心不清净,你清净,沾光了。这就是我们中国古人说,「一个人有福,连带一屋」,享他的福报,沾他的光!戒经里面告诉我们,这个地球上出现一个僧团,整个地球都沾光。这个僧团什么?六和僧团。几个人?四个人。四个人真正修六和敬,这四个人不管是在家、出家,僧团不一定是出家人,在家学佛四个也一样,四个人,那个功德就救全世界,就救了地球。

我从明白这个道理,就非常留意,想找四个人,找了五、六十年找不到。两个人都要吵架,怎么和合?没有法子,四个人不能不吵架,不能不闹意见。真正念阿弥陀佛的,把阿弥陀佛放在自己心上,一个也没找到。实在找不到怎么办?求自己,别求别人,我自己要做到。做到真快乐,什么灾难都没有了。为什么?灾难现前的时候到极乐世界去了,佛决定到时候他就出现,他就来接引你。我们念阿弥陀佛,句句声声都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这都是真的不是假的。对这个世间亲情要放下,名闻利养要放下,欲望要放下,这东西障碍,还有你学的这些东西也要放下,你不放下是所知障,全是麻烦。这些东西真搞清楚、搞明白了,我们遵守戒律,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到大彻大悟再广学多闻,这就对了。
我跟李老师学《华严经》,这是在台中最后一个课程。我也曾经跟诸位说过,《华严经》八十卷,我学多少?学第一卷,我只听他讲第一卷,后面我全会了。他在台中讲,我到台北讲,几个月之后我超前了。为什么?他一个星期只讲一个小时,我一个星期讲三次,一次是一个半小时,我一个星期讲四个半小时,他一个星期讲一个小时,所以不到一年我就超过他了,我没开悟。没开悟都有这个能力,那开悟还得了!这是佛法修学的秘诀,这个方法传到中国来了,儒学到了,道也学到了。所以这「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儒释道三家共同承认,都讲求戒定慧,守规矩,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得三昧,最后开悟,有大悟、有大彻大悟。所以戒是基础,决定不能够疏忽,疏忽成就就非常困难。一般成就那是世间的学术,就是知识,你在佛法里头得不到智慧,你没有办法得到法喜。佛法非常明显的效果就是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烦恼、忧虑、牵挂这些东西一扫干净了,清净心现前了,这是第一步的功夫;平等心现前,那是第二等,那菩萨境界;到后面这个觉,觉就是大彻大悟,法身菩萨境界,就是佛境界。
...
我们看禅宗《五灯会元》、《景德传灯录》,修禅开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再加上教下的大开圆解,净土宗的理一心不乱,密宗的三密相应,这些有成就的人合起来,我们最保守的估计,不会少于三千人。这三千人都见到阿赖耶,他们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对于阿赖耶这个事情统统清楚。这么多人做证明,这哪是假的?至于净土念佛往生人数就更多了,这二千年来,我们最保守最保守的估计,肯定超过十万人。你要晓得,这些人成就了,他都去作佛去了。我们今天明白了,一定发心要迎头赶上,我们不能堕落,不能在人后面。他们已经成就,我们还没成就,努力,希望在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这个事情做得到,不是做不到,理论、方法、经验这部书里头统统都有。我们要迎头赶上,这一部经就够了,不能搞多,不能搞杂。我们过去生生世世没能成就,大概就是搞得太多、搞得太杂,心不能专一,所以心是散乱的。这一生我们如果还是用散乱心,也就是妄念很多,思想很复杂,那这一生我们依旧不能成就。

我们一定拿出勇气出来,放下,连佛法也放下。佛在《金刚经》上告诉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舍就是放下。这是什么意思?佛法里头只取一门,其它的要放下,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叫符合戒定慧三学,听话就是持戒,一门就是修定,修定定到一定的程度他就开悟,不必求开悟,到时候自然开悟,这个法子妙绝了。凡夫成佛不难,难在你不听话,你自己的见解,就是成见,太强了,相信自己,不相信佛菩萨,当然更不会相信祖师大德,结果自己吃亏了。如果带着这种疑惑念佛,这一品经后面讲到,生到边地,不能入品。在边地还要耽误五百年,这五百年见不到佛,闻不到佛法。谁在惩罚你?没有人,自己迷惑颠倒所干的。佛法当中,无论什么境界里,没有一样不是自作自受,你要把责任推给别人,那你罪过就重,愈往下坠愈辛苦。所以要晓得,要了解事实真相,「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问题决定在自己,不在外面,不在佛菩萨,也不在经典,自己错了。恶范围包括非常之广,善亦如是,懂得断恶修善、破迷开悟。佛的言语,言彻实理,实是真实,现在人讲的真理,字字句句话都是真理,所以讲很深。佛的教诲字字句句都能帮我们转凡成圣,这叫甚善,这圣是什么?圣是佛,确实能帮助我们在这一生去作佛,这是大善。

...
断烦恼在佛法修学它是关键,成功、失败的关键。自行的成功、失败,度他的成功、失败,关键都是在断烦恼。可偏偏现在人把这个最关键的问题给舍掉,还有我在初学佛时听人家讲:吃人的戒律,戒律不是好东西,把人捆绑起来,让人家不自由,动弹不得,佛法可以学,戒律可以不要。我们早期学佛的时候,常常听到佛门这么说法。错了,大错特错!我很感激章嘉大师,我跟他三年,一个星期见一次面,一百多次。每次去,离开他的时候,他都会送我到门口,很轻很低的声音给我说一句话:戒律很重要。就这么简单一句话,我听到耳熟,没有在意,我也没有问他,他也不说,他知道我们年轻人那个心态,只是这句话用来加深我们印象。到他往生的时候,我认真反省,我跟他三年,他教我什么?这一反省,第一个印象就这句话「戒律很重要」,为什么老是说这句话?在我当初观念当中,戒律是生活规范,也确实是如此。那我们是现代人,释迦牟尼佛是二、三千年以前的,时代不同了,这规范还用得着吗?再说我们是中国,有自己传统文化,它是印度的,三千年前古印度生活规范,我们要学它干什么?我们挺有理由的,不接受。三天反省,发现了,可能是佛家讲出世间法,中国传统讲世间法,世间法这些规矩隔一段时期必须要修订,像法律一样定下来,过几年不太适用,要修订一下,世间法。所以三代之礼有兴有革,就是经过修订。佛的戒律是出世间法,你要想出世间,那你就得学它,不想出世间的,那你就不必学它,我想通这个道理。在章嘉大师火化的那个塔,我在那里住了三天三夜,想到这么一个结论,明白了,戒律跟世间的礼不一样,不能够相提并论,那是世出世间法的标准,所以它不能改变。从这个新的思惟,我就开始看戒律的书,以前戒律的书不看。

到晚年才发现《弟子规》是戒律,《感应篇》是戒律,许多宗教里面都有戒律,都有伦理道德,这个东西不但出世法管用,世间法还是管用,因为有它,世间的这些礼乐、规矩才真正能做得好,它很管用,才重视这门东西。老师确实用心很苦,一定让我自己去悟出来我才相信,他不给我讲。为什么?讲的时候,我心不服,反而把自己的悟门给堵死,这是教学里头最高的技巧。为什么不给你讲?讲把你悟门堵死了,你不会悟;不讲,轻轻提示,让你自己慢慢去觉悟。用这套方法教学,最擅长的是中国的禅宗,他就是不说破,一定叫你悟得,然后你把悟得的提出来向他报告,他给你印证。所以戒律非常重要,戒律是断烦恼,烦恼断清之后你才能学法门,为什么?你学法门才有悟处。你如果有烦恼,学法门你不会开悟,你得到是什么?是常识。现在人说你得的是知识,不得智能,智能管用,知识不管用。今天这个社会,知识不能解决,地球上这么多灾变,知识不能解决,科学技术都不能解决;智慧能解决,智慧是从清净平等觉里头生的,不是从烦恼,不是从知识里头生,知识里头生不起来,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方法。所以我们不可以用世间法那个心态来学佛,那你就全盘错了,你一面学一面会批评它。
...
世尊告诉我们,末法还有九千年,这九千年当中往下去,我们已经很清楚能看到,佛法衰了,真衰了,各宗各派都没有人了。而且,除净宗之外都要断烦恼,这烦恼怎么能断?谁肯断?什么人能够放下贪财、贪名、贪色,你去劝人,谁能放下?我们想想,不可能!真正是佛所说的,末法净土成就。佛在《大集经》上告诉我们,佛灭度之后,正法时期,正法一千年,第一个一千年,戒律成就;像法一千年,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一万年,这一万年当中,佛说了,净土成就。净土是大道,无极之大道。那要没有好的本子,怎么能叫人相信?这是华夏这个地区众生有感,菩萨有应,出现夏莲居老居士为我们会集《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佛多次宣讲,翻译的本子很多,他来整理。在五种不同翻译本子,用这个原本整理出一个会集本,我们一般讲集大成。这就是做为介绍西方依正庄严的一个定本,文字通畅,容易懂。跟所有原译本也好,会集本也好,节校本也好,现在一共是九种本子,你摆在面前,我相信这个本子是最令人欢喜读的本子。这是第一个,经整理出来了,读这一本,五种原译本全读到,五种本子的精要、精华全在这里头,一句也没有漏掉,这个真难得!
第二个,这都是感,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出现一个黄念祖老居士,夏莲居的传人,也给我们会集一个批注。老师会集经,经有五种,他给我们会集批注,多少种?一百九十三种,目录在后头。一百九十三种经论、注疏,古大德的著述,用这个东西来解释经文。古人有这种方法,叫集解,集解就是不是自己一个人做的,会合许许多多人的解释。我们看这个,你看篇篇都是引用很多资料,集解,真难得,把这经文里头字字句句讲透了。这个本子,我们相信、我们肯定,不怀疑,它是末法最后九千年一切众生得度往生成佛的因缘。我们学佛有这一本够了,功力应当在这一本,死心塌地,把全部的精神、力量都用在这一本上。这一本参透了,回过头来看一切大经,你就得大自在,为什么?智慧开了。无论去读什么样的经论,肯定没有障碍,你弘宗弘教都有能力。所谓是一经通一切经通,你功夫就用在这一部经上,这一部经搞通了,全通了。这是个快捷方式,最快速的方法。时间至少十年。
中国古人做学问,「学记」里头有,「七年小成,九年大成」,那是世间法。可是这里头还有个重要的诀窍,不能不告诉大家,那就是根,儒释道的三个根,如果学佛,四个根。这四个根要是疏忽,你不在这上真正用功,十年恐怕不能成就。像我们盖房子一样,根是地基,基础!这个基础需要多少时间?一年就行了,你根就扎稳。你在第一年当中,你去落实《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沙弥律仪》,要把它做到。这不是念的,不是背的,也不是讲的,这是要做到,老老实实做到,踏踏实实的做到。你把这个做到,你跟诸佛菩萨感应道交,用什么感?就这四样东西感,诸佛菩萨跟你就有应。你没有这个根,你发这个愿,很好,菩萨看了也欢喜,为什么?你做不到;换句话说,你跟诸佛菩萨起不了感应的作用。你有这个基础,你发这个心,诸佛菩萨点点头,你有能力做到,他就加持你。你没有这个能力,加不上,加了没有用处。这是诸位同学真正想在这一生成就,你可不能不知道的。
根之根就是《弟子规》,千万不能疏忽。别人做不做,那是他的事情,与我不相干。我在这一生当中想成就,那就非做不可;你不去做,你不想成就,那就是此地讲的易往而无人。《弟子规》先听,蔡礼旭有细讲,好像是四十个小时,是不是四十个小时?听个两遍就够了,要把它落实。再落实《感应篇》,最后落实《十善业》,有这个基础,《沙弥律仪》非常容易。所以这四门功课一年就成功了。如果你真想将大乘佛法复兴这个使命放在你自己肩膀上,还有一个钥匙你必须要拿到,文言文,这是工具。因为经典、注疏都是文言文写的,你对文言文没有修养,这个文字有障碍。所以文言文至少也得学学。从前李老师教给我们,文言文怎么学?背书。老师那时候教给我们,你能够背,熟背五十篇古文,你能够讲解、能够背诵,你就有能力阅读文言文,你看文言文就没有问题;能够熟读一百篇,能够背诵一百篇,你就有能力写文言文。熟读五十篇,一个星期读一篇,一年就圆满。要一百篇的话得两年,两年时间可以完成,你不但能看文言文,你能也写的一手好文言文。这属于工具,你没有这个工具,你不具备这个条件。
古时候,这些东西都是儿童时代就完成。所以我们看民国初年小学生的作文,我看到我们这里有印出来,大家可以看看,这不完全。过去,早年我留了有十几本,常常搬家都丢掉了,只剩下两本,我将两本现在印成一小册子,很可惜。但是这是给大家看看,看看你就晓得,民国初年小学生国文的程度,你能看到。确实现在大学文学院的学生写不出来,我们常感慨的说国文一落千丈,你看到这个你就晓得,这个话不是假话。为什么?中国古时候,从小就教小孩背这些典籍,从四、五岁开始就教他背,他背到十岁的时候,根基就很厚很厚,十一、二岁写的文章就非常可观。现在这种学习我们都疏忽了,每个人都可以学习,都把这个学习疏忽了,没有留意到,成年之后困难就多了。但是过去李老师说过的,三十岁以前还行,肯下功夫的话都能成就。古时候苏东坡的父亲苏老泉,二十多岁才真正发愤读书,他也成为唐宋八大家,也是其中之一。苏老泉好像二十七岁真正发愤读书,所以这也给我们做了个好榜样。他的两个儿子,唐宋八大家他们父子就占三个。问题没有别的,就经上讲的,勇猛精进,真干!
...
「并诫之曰」,指告诫,『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在人后也』。千万不能够随顺自己的欲望,疏忽经戒,什么叫疏忽?也学、也听,但是没有认真去做。那我们要问,为什么听了学了做不到?那就是你没有能力降伏烦恼习气。烦恼习气是什么?贪瞋痴慢疑,你降伏不了它,怨恨恼怒烦,你控制不了它,它常常会发作,常常起现行。于是你每天生活在烦恼习气当中,圣教虽好,圣教的利益,你体会不到,你享受不到。所以虽学佛,你落在后面,别人得到了,你没有得到。「亏者,缺也。负者,欠也」,少了,不够,「经指经教,戒指戒行」,叫亏负经戒。「此处特劝持戒,以戒乃万行之基」。学佛,绝大多数都把戒看轻,都认为戒没有必要。释迦牟尼佛讲的戒,我在年轻的时候也常常这样想法,全想错了,认为这是三千年前古印度社会生活规范,从时间上来讲,三千年前的,我们今天是三千年后,我们能用他的吗?从空间来说,那是印度,这是中国,我们有我们自己的生活习惯,有我们自己的规范。我们的这些规范,还随着时代在增减,我们讲修订,像法律,国家立法,过个几年、十几年觉得不适用,宪法都可以修订。由于这种想法,对戒律就不尊重,爱好经典里面所说的道理,它说得好,我们学这些东西。那就是什么?佛经变成哲学,喜欢这些东西,变成学术,变质了,所学的是佛经知识,不是智能。诸位要知道,智慧是从清净心里面流出来的,自性!从分别执着的心里面流不出智慧。我们道地道地用的是分别执着心,哪来的智慧?美其名可以说一句,我们这是世间的小聪明,这个有,这对的,没错,世间聪明才智,不是智慧。
智慧从清净心、平等心里面生出来的,清净心生出来的是小乘智慧,平等心生出来的是大乘智慧。我们的心不清净,有妄想分别执着。阿罗汉有本事,他能把执着放下,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着,所以他才生一点小智慧;菩萨不但执着放下,分别也放下,所以菩萨的智慧高过阿罗汉;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动念,这才叫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个时候,智慧、福德都圆满的现前。怎么圆满?自性里头本有的,不是从外来的,要知道外面没有智慧,外面也没有真正的福德,只有自性里头才真有。大乘佛教教导我们:放下便是!所以佛在这里特别的劝我们要持戒,这个戒怎么持法?我学佛学了十几年,才真正体会到戒的重要。没有戒的根基,就像盖大楼一样,你盖个茅蓬没有问题,你盖大楼肯定盖不成,为什么?没地基。念佛,说老实话,不能往生,这个要知道。念佛法门得生净土,还是戒为基础。我们展开经卷,经上称呼的「善男子善女人」,我们问自己:善不善?善的标准就是五戒十善。如果五戒十善没做到,佛经上叫的善男子善女人你没分,你不是的。五戒十善统统做到,你是真正的善男子善女人,这才具备往生的条件,凡圣同居土。
今天为什么五戒十善做不到?我们在经典里面读到,释迦牟尼佛教诫学生,「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这个话说得很重,换句话说,佛教导学生不可以躐等,循序渐进。像现在读书一样,一定是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不能躐等。于是佛法是师道,我们明白,释迦牟尼佛是老师,师道一定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人要不孝父母,怎么会尊重老师?小乘里面讲伦理、讲道德,那是扎根教育。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对于小乘经教非常重视,隋唐时代小乘有两个宗派,成实宗、俱舍宗,学佛都要从这个地方开始,奠定基础然后再学大乘,提升学大乘。所以小乘的经论翻译得很圆满,我们《大藏经》里面,小乘经叫《四阿含》,《四阿含经》跟南传巴利文的藏经去对比,南传的藏经比我们小乘经只多大概五十多种,这章嘉大师告诉我的。总共有三千多部,只多五十几部,你就晓得我们翻译是多么完整。可是唐朝中叶之后,我们中国,这祖师大德提倡的,无论在家、出家不学了,这两个宗派到宋朝没有了。我们是不是违背了世尊的教诲?世尊讲得很好,挺清楚,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我们祖师现在不学小乘,只学大乘,并没有忘记世尊的教诲,而中国佛教是用儒跟道代替小乘。这一千三百多年来,佛教在中国高僧、高士,出家是高僧,在家是高士、居士,人才辈出,成绩非常可观,祖师大德没有做错。所以用儒家、用道家来奠定基础代替小乘,有这么好的成就。
真的,应该是一千三百年前,中国儒释道的关系就非常密切,表面上有儒释道,实际上儒释道已经圆融了。因为儒,他读佛经,他也学道,佛、道的经典他都学;道,他也学儒,也学佛;佛,亦学儒,亦学道。所以里面它就融成一体,这个事实我们要清楚,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了一体。三教九流,这三教是儒释道,三教九流变成一家,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它是三教九流混合一体。到最近这一百五十年,中国的国力衰了,外国人以战争为手段,中国打了几次败仗,签订不平等条约,强迫我们接受他们的文化。我们受了这个影响,很不幸的自己丧失民族自尊心,民族的自信心丧失,什么都是外国人好,中国不如人,自己承认了。所以这一百五十年,我们衰了,衰到今天传统文化几乎灭亡,现在变成中不中、西不西,问题出来了,社会动乱,居住的环境许多灾变。也很难得现在慢慢觉悟,慢慢醒过来了。要解决当前的问题,西方这个文化解决不了,它解决它自己本身也解决不了。所以外国人要学中国东西、学印度东西,现在非常认真去学习、去找,他能不能找到?能找到。是不是真找到了?没有。为什么?没有真诚恭敬心。典籍他找到,他不能契入,也就是开经偈上所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他们虽然得到,他不解如来真实义。好在最近这三十年,科学家研究的成绩很好,我们看到这些研究报告,里面有不少跟大乘佛法、跟中国传统的文化逐渐融成一体,这是好现象。这个现象帮助外国人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异,增长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有很大的帮助。对我们来讲也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对老祖宗更有信心,对佛菩萨再不怀疑了。
...
这品经文里面的教诲,最重要的,我们要把欲望降低,不要做欲望的奴隶,真正彻底断恶修善。世尊在此地特别劝导我们持戒,佛在经上常说:戒为无上菩提的根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求无上菩提,世出世间一切善法的根本,我们得真干。经教不能不学,为什么?理论的依据,我们没有开悟,不能离开经教。经教只学这一部《无量寿经》够了,经是会集本,批注也是会集本,经是五种原译本的会集本。而批注呢?是许多经论跟祖师大德的注疏,从这个地方会集而成的。所以这部经是大乘经的精华,学这一样,宗门教下、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全在其中,一样都不缺。这个本子是宝中之宝,经典称法宝,法宝当中第一法宝,我们要有这个认知,要真正的相信。什么叫真相信?你真做就相信,你没有做到不是真信。这是早年我受戒的时候,李老师教诫我,受完戒之后,他说:你要真信佛。我们听了感到很奇怪,我出家两年才受戒,而且这两年教佛学院,在外面讲经,怎么能说不信?老师告诉我一个信的标准,从这个标准上来看,我们信是相信了,不够,还有怀疑,还有做不到的,这就不信。真正相信,没有怀疑,彻底做到,这可不是容易事情。
所以这些年来,我自己觉得很安慰的,我的信心年年在增长,没有后退,年年在增长;我的疑惑年年减少,不能说没有,一年比一年少。学习经教得到法喜充满,这些是好现象,一般人来讲,这有进步,没退转。现在年岁大了,体力不如从前,时间我相信也不是很长,所以我把全副的精力都用在念佛上,都用在这部经上,晚年其它的不讲了,专讲这部经。还有同学问,《华严经》要不要讲?这一问也难倒了我,《华严》怎么办?有高人建议我,《华严》不必细讲,《无量寿经》要细讲。《华严》不必细讲,《华严》只是讲大意,点到为止,当然点到为止那真正听得懂的人就不多了,要有相当的根基,《华严》不是给初学人讲的。取重点,重点标准是什么?标准是对现代社会、现前生活完全能用得上的,能帮助我们信解《无量寿经》,以这个为目标。这个设想非常之好,那这样讲法,这一部《华严经》应该三年可以圆满,不要用很长的时间,这倒是个好办法。细说《无量寿》、细说净土,希望每个同学、每个念佛人都能够往生净土。这跟经上讲的又不一样,到极乐世界,我们永远在一起,不至于分散找不到。如果在六道里面,生死离别之后,以后很难碰到,碰到也不认识;极乐世界可以永远在一起,每个人都认识,这是好事情

经文里面讲: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在人后也。『勿得随心』,「《涅盘经》云:常为心师,不为师心。」这两句话怎么说法?黄念老有解释,「盖师心自用,乃行人大失」。古时候读书人就怕犯这个错误,师心自用。孟子说过,「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孔子自己非常谦虚,「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哪里敢自称老师?不敢。所以老师对学生他什么态度?叫友生,友是朋友,我们志同道合在一起研究学术。不敢讲指导,现在的话说,我们分享,都用平等的语气。但是学生对老师一定尊重,尊师重道,为什么尊师?是重道。而且也是表法,给一般大众做最好的榜样;老师也要做最好的榜样,老师谦虚。你看看孔子对人多谦虚,释迦待人多谦虚,没有一丝毫傲慢的习气,这是我们应当学习的。「因此妄心,正是生死根本」。常为心师,不为师心,这心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不会有这个念头,真正圣人他没有这个念头。妄心是生死根本。
「师此妄心,恰是认贼作子。煮砂作饭,何能得食」。这是《楞严经》上所说,妄心是什么?妄心有念头,就是有分别、有执着,现在我们讲,我的看法、我的想法。你看看没有忘记「我」,我就是虚妄的,我没有了,真知、真见就出现。只要有个我在,麻烦就大了。这也是佛法跟世法不相同的地方,佛法一入门就把身见放下。身见放下,那个最隐密的后面有我见,我见没放下。身见是相,四相里面的我相,我相放下了,那个我见是什么?我见是末那识的根,那是意根。所以《金刚经》前后两半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前半部放下四相,后半部放下四见。你就晓得,《金刚经》后半部转八识成四智,那是什么境界?法身菩萨,华严初住以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前面小乘初果就有了,刚刚破四相,往后愈破愈显著。初果不再执着这个身是我,身见破了,同时也不执着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全不执着,叫破四相,这个功夫浅深差别很大。如果还有我见,那就是「认贼为子」,《楞严经》上所说的,错了。「何况随心任性,妄作非为者耶!」那就大错特错,这世间人现象。
「《四十二章经》曰: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与此同旨」。跟这个意思完全一样,能不能相信我所想的、我所见的?不可以。为什么?大乘教里面佛说得很清楚,有念就是妄念。正念无念,连无念也没有,有无二边都没有,这才叫正念。苦乐二边都没有才叫极乐,为什么?那是性德现前,没有乐在意识里头。只要有细微的执着,就出不了六道轮回;还有细微的分别,就不是菩萨,这个道理总要晓得。回到我们现前的这个位置,我们怎么修?给你说真话,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把我忘掉,不要想到我,就是阿弥陀佛,念久了,我执自然没有,这个好!我执要是念掉,你往生极乐世界不是生同居土,那生方便有余土,品位大幅度的提升。什么时候念佛念到我没有了,我空、人空,念到这个境界,这是方便有余土,得事一心不乱。凡圣同居土里面,得一心不乱那是功夫成片,这个很容易得到,人人都可以得到。得到功夫成片,往生自在了,往生有把握,想什么时候走,真去得了,念头一动,阿弥陀佛真来接你。因为什么?你没有杂念,你起心动念跟六道三善道、三恶道都不相应,你的念头全是阿弥陀佛。这比什么都要紧,而且我们都能做到的。做不到的不谈,我们一定要能做到的,这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