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心经全文网
单独中的洞见 哲理故事300篇 谈佛说禅悟人生 淡定的人生从舍得开始 佛心禅语中的人生智慧
主页/ 悟性时光/ 文章正文

僧人看寺院收门票现象-谁愿拿自己的祖宗卖钱-

导读:僧人看寺院收门票现象:谁愿拿自己的祖宗卖钱?编者按:日前,共识网携手民族出版社举办线下读书会,围绕 宗教灵性与现代性的关系 ,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魏德东教授、中华文化促进会佛教中心副主任、...
僧人看寺院收门票现象:谁愿拿自己的祖宗卖钱?

编者按:日前,共识网携手民族出版社举办线下读书会,围绕 宗教灵性与现代性的关系 ,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魏德东教授、中华文化促进会佛教中心副主任、青海北海禅院住持明贤法师进行深度精彩对话。经共识网授权,《佛教观察家》栏目将连载对话实录全文,今日刊登第二部分,明贤法师问答实录。

明贤法师、魏德东教授在活动现场(图片来源:共识网)

提高国人素质须改变社会风气

读者二:中国现在的生活水平和物质条件也好已经极大丰富了,但是在精神领域还是有很大缺失,比如说随地吐痰、开车横冲直撞。如何能够提升每个中国人的素质?宗教是否能够在这上面起作用?

明贤法师: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有几位道友前不久去美国夏威夷,看到这样一件事。一群嬉皮士小青年在空旷的草地上骑摩托车,他们想要抽烟了,但发现那个地方没有带烟灰缸的垃圾筒,不得不跑到另外一个地方抽烟扔个烟头,扔完了以后再回到草坪来玩。于是来来回回地跑。

当时道友们非常感慨,扔一个烟头这样的小事,连一群烂仔都懂得要守规矩,假如说要是在国内呢?国内就算特别讲究的地方也没那么多人守规矩啊。我以前在江西一个县里面担任政协委员,冬天去开政协会,外面很冷,室内空调开得很热,窗户都关起来,空气基本上不流通。但是会场两三百领导和政协员在里面闷头抽烟,实在无法躲避。

为什么国内国外会有这样大的差异呢?社会习惯是罪魁。

有位居士在台湾办企业,跟我说,台湾那边只要有顶棚的地方绝对没有人抽烟。要抽烟,大家都是去没有顶棚的地方,而且还得找到那种带烟灰缸的垃圾桶。此外有一种随身便携的锡纸烟灰缸,外包装软软的,里面有防火的锡纸,抽过烟之后把烟头塞进去,就能揣到口袋里带走。老板们在台湾都特别守规矩,后来,他们集体到大陆开会,一出机场很多人就开始抽烟了,抽完的烟头随手就扔。说是,反正大家都这么扔,一来就习惯了。

宗教一般都有戒律,会要求教徒在行动时中尊重他人。绝对不允许给别人带来吸二手烟的麻烦。可是我们这种社会习惯为大家默认,积习难以顿除,要改变,过程会比较漫长,并且需要社会上多方合力,比如戒烟广告、相关法律法规等等。总之,治理社会风气方面,我觉得首先必须管住抽烟。否则,破坏他人空间太过肆无忌惮,且乐此不疲。

当然,这都不是佛教界单方面倡导就可以完成的。佛教首先能影响的只是居士、出家人这些小群体,提升他们的素质。至于社会风气,恐怕佛教只能起配合作用。一步一步慢慢来吧。

如何运用佛法调整改善失眠

读者三:第一个问题请问明贤法师,如何用佛法的智慧化解心中的焦虑和不安?我感觉有时候压力比较大,稍微有点失眠,您失眠过吗?

明贤法师:我睡眠相当好,只要给我机会什么时候都能睡着。对于失眠、焦虑、心理不安这样的情况,佛教的确有一些调身调心的方法,有直接调整身体的方式,也有通过有序思维来调整的方式。

第一种直接从行为入手,调息调心。美国大片里面狙击手打枪打不准的时候,怎么办?首先就是调整呼吸。把呼吸调得有力量,有秩序,手就不会发颤,枪就能打得准。禅修的人有一个经验,你的呼吸反映的是你的念头。想一想当你情绪波动特别大时,气息一定是急促的。如果气息很通畅很顺的时候,心里的焦虑感自然就淡化了。恐惧或担忧,也可以用这个办法转化。

第二种从思维上着手,多半使用无常观。比如你很想参与一件事情,因为种种原因又赶不过去,自己很焦虑,怎么办?用无常的道理思维一下,我不知道自己哪天就会死了,还烦恼这些事干什么?光阴浪费得这么快,我为什么还执著这么一点小事?这件事没有我就办不成了吗?

此外,焦虑感跟 放不下 有关,因为心里拎着的事太多了,一件叠加一件,导致不堪重负。要放下,也不知道从何放起,甚至不能明白地知道自己正在牵挂什么。通身放下,彻底放下,什么事都不管,这是从思维上去解决。

最关键的一点,你愿不愿意真的解决掉焦虑?很多时候我们知道调整情绪的办法,但就是觉得牵挂的事太重要了,一定不能处理掉(现在这种恐惧感),我要继续去牵挂去担忧那件事情,不要放下。如果,主观上你首先不愿意去解决,那就不可能有结果。

谈寺院收门票:谁愿意拿自己的祖宗去卖钱呢?

读者四:怎么看待现在基督教、佛教世俗化严重的问题?比如收门票?

明贤法师:我们曾经在前辈长老的精神基础上,于2013到2014年发起一个倡议,寺院一律免收门票。寺院门票最初是为了宗教自养,80年代初期宗教政策刚刚恢复,没有什么人进寺院,也没有什么人懂得供养。那么僧人靠什么产业活下去呢?最终给出的一个办法就是寺院可以卖门票。在那样一个过渡时期,卖门票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到后来,当 宗教搭台、经济唱戏 这个政策出台以后,收门票这事儿就变质了,饱受诟病。还有不少公司对门票杀鸡取卵。寺院在里面,他们在外面建一个更大的景区把寺院包起来。用寺院做标签,周边是旅游设施和假功德箱,只要是到寺院去的人,都得从那些要投钱的地方过,的确是乌烟瘴气。佛教跟这些脱不开干系,寺院无法洗白。即便有一个寺院特别想说明 假功德箱的钱不是我们收的,高香和强制导游的做法我们也不赞成 ,但是也没人相信了。任何一个假西天的蹭脚布或垫脚石,都必然是一个真西天,因为有真寺院真僧人在,假西天去收门票才合理化。

这给外界的观感极为不好,似乎所有的问题都是佛教本身造成的。我希望大家客观地看待这些事情,并不因此就否决了佛教本身的价值。佛教不是做这些事的,可是已然难以松绑了。

今年春天六部委下发的文件,要严查假功德箱、假僧人、假景区等等。我们自己的推动影响有限,比如2013年和2014年呼吁免门票,据统计全国已有8000多所大小寺庵进行响应,宣布永远免门票。这已经是一个很可观的数字了。8000多所寺庙要做到免门票特别不容易,因为很多寺院外面就有一道旅游部门或旅游公司设的关卡。寺院下定决心不收门票了,可是不行,旅游部门的同志找来了,你非卖不可,哪怕象征性地收一块钱,哪怕不要钱直接发门票也可以,(合法性氛围的需要)总之就是一定要有门票。

因为寺院有门票,旅游景区里收起钱来就名正言顺。如果寺庙彻底不卖门票了,别人就会质疑景区是诈骗。不少宗教乱象需要一步一步去改变,呼吁更多热心人来推动健康的宗教文化氛围,才有可能一天天把风气转好。只要身为佛教四众弟子,没有哪一个会愿意拿着佛菩萨去卖钱的。谁愿意拿着自己的祖宗去卖钱呢?

脱离群众,只结交高官企业家的法师前途堪忧

读者五:法师提到佛教也要走群众路线,这是什么意思?

明贤法师:群众路线,就是从群众当中来、到群众当中去。这对于当代佛教而言实在是很重要。现在社会上有一种不正确的风气,高僧大德跟贪腐官员企业家走得近,离老百姓却很远。如前不久的 鞋拔门 事件,一位法师头天送了一个鞋拔子给领导季建业,第二天他就被拔到中纪委去了。这对于佛教界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法师怎么能跟贪腐官员走得这么近呢?走这么近,还哪里有时间去广大农村、山区,慰藉那些受苦的、需要宗教精神的百姓?

脱离广大民众,以高官作为朋友圈的法师,前途堪忧。而能够务实地去基层,培养普通老百姓正信的佛教信仰的法师,未来的天地无限广阔。你看看春秋时的孟尝君,平素就重视照顾一方贫困的老百姓,结果遭难的时候就是那边的老百姓来支持他。而不是被落井下石。

读书会现场(图片来源:共识网)

谈居士披袈裟事件:袈裟肯定是披给出家人的,居士不能穿

读者七:最近广东四会六祖寺的大愿法师把袈裟给一位居士披上,二位怎么看这件事?

魏德东:这种事我不宜评论,这是佛门内部的家务事。我们研究宗教有界限。对宗门内的事情,我们作为外人应该冷静谨慎地观察,不能乱说话。到底是对是错,那是师父们内部要评判的。

明贤法师:袈裟肯定是披给出家人的,居士不能穿。袈裟是福田衣。佛陀当年制定戒法的时候,为沙弥制定了五条衣,为比丘制定七条衣。这一次搭的是祖衣里面最高级别的二十五条衣,绝对只能由具足三坛大戒的比丘来披。这是一个不合佛制的行动。

想想居士本身也有问题,即便是法师招呼来搭袈裟,也该有基本自觉,那怎么可以将计就计地受呢?网评说 此人对披袈裟有瘾 ,其实哪有那么容易?披袈裟不是供人满足好奇心或肆意称快的事,那披在肩上的是天下苍生的慧命,和人间净土的责任。披一下那块布容易,向天下苍生解释难啊!

钱穆先生讲,如果不是因为六祖慧能大师的出现,中国后半部文化史的格局就会完全不一样。对中国社会如此恩惠巨大的一位禅师的身后发生这种事,令人遗憾!

这事的影响力还在持续,争议还在扩散。

佛教界大概需要一个思想界的团队,专门衡量佛教界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希望僧团内部的思想界尽早形成。利国利民,是大好事。也希望有像魏老师这样的思想家,对相关题提出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