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心经全文网
入门须知 佛学常识 在家修行 佛与人生 佛化家庭
主页/ 入门知识/ 文章正文

净土法门法师:禅与净土

导读:净土法门法师:禅与净土 净空老法师讲述 2007/9/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 今天这个讲题是香港智度会发起的,在理工大学跟同学们做一次学习的报告,他...
净土法门法师:禅与净土

净空老法师讲述 2007/9/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

今天这个讲题是香港智度会发起的,在理工大学跟同学们做一次学习的报告,他们出的题目是“禅与净土”。我想禅跟净土都是佛门里面一个宗派。学佛,研究佛学首先要对佛法有正确的认识,我们才能够得到佛法真实的受用,所以这个话还要从头讲起。“佛”这个字是佛陀,外来语,在中国古代文字里面没有这个字,只有没人字边的“弗”,这古字里头有,佛陀的音跟这个弗字相同,但是他是人,就是释迦牟尼佛。所以佛经传到中国来之后,是有很长时间的翻译工作,翻译佛经就造了不少新字;这个佛是翻译经典时造的新字,用古老的弗的音加上个人字边。佛陀,或者称佛陀耶,这是梵文的尾音,中国人喜欢简单,往往把尾音都省略掉,佛陀耶只用一个佛,用这个字,那就知道,或者说得详细一点就是佛陀,它的意思是觉悟的意思,觉者。者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人,他是个觉悟的人。

佛是觉悟的人,佛是圣人,所以佛不是神,佛不是上帝,这总得要搞清楚。佛教就是大觉圣人的教诲,这就是佛教,佛陀的教育,佛陀的教诲。真正搞清楚、搞明白的人确实不多,在社会上现在不但在中国,在外国也不例外,提起佛大家都说这是宗教。如果依照一般宗教的定义来说,那佛教就不能称之为宗教。为什么?宗教里面第一个条件,要承认有一个宇宙主宰的神,创造万物的神,这在佛教里头没有。佛教里面承认有神,有诸天的天神,但他还是凡夫。释迦牟尼佛一生没有去拜过神,没有向神做过祈祷,没有向神做过要求,这诸位在他的经典里面去找,没有。经典里面我们看到有天神、有鬼神,都向释迦牟尼佛学习,做佛的学生,这个有。这些我们总得搞清楚、搞明白。佛陀的教诲确实有教无类,真的是中国古人所说的“只闻来学,未闻往教,来者不拒,去者不留”。多元文化的教学,不分国籍,不分族群,也不分宗教,甚至于扩大到法界虚空界,那就是天地鬼神统统都包含,只要你来学,释迦牟尼决不拒绝,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的。

我们在年轻的时候也跟社会大众一样误会了,以为佛是宗教,不但以为他是宗教,而且还把他看作泛神教、多神教。多神教的意思就是宗教里面的低级宗教,高级宗教只有一个真神,佛教里面什么神都有,太多太多!所以就变成了迷信,于是自然让我们不愿意接近佛教。我们在做学生的时代,参加过基督教的聚会,参加过伊斯兰教的聚会,从来没有进过佛门。寺庙里面去参观游览,去过几次,至于学习,没有遇到过佛教有讲经的,这种聚会没有见过,只看到佛门里面经忏佛事法会,好像都是为死人服务的,这是佛教在形象上造成让人误会的原因。学佛的无论在家出家,能把佛教讲得清楚很少,没遇到过。出家人见过不少,都说不清楚,不能教人心服口服。

我是在一九四九年到台湾,在台湾那段时期对哲学很有兴趣,所以就认识了方东美先生,那一年记得我是二十六岁。方先生是当代着名的哲学家,在台湾大学教书,也是台大哲学系的系主任。那个时候我们因为生活环境的原因,没有能力进学校读书,所以找到方先生,希望能在学校旁听他的课程。我写了一封信给他,也寄了一篇文章给他看。一个星期之后我收到他的回信,他约我到他家里见面。见面时我们谈起来是同乡,方先生是桐城人,桐城派方家的后裔。我把我的愿望向他陈述,他也问了我一些话,然后告诉我:现在学校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他说你想到学校来听课,你一定会大失所望。我听方先生这几句话,他是完全拒绝了。当时我的表现自然是很沮丧,也感觉到很难过。这样子我们沈默了大概有五分钟,方先生告诉我,他说:这样好了,你每个星期天到我家里来,我给你上两个钟点课。这是我没有想像得到的,不敢想像的,那也是受宠若惊,非常非常的感激。所以从第二个星期天开始,每个星期天到他家里接受他的教诲。

他给我讲了一部哲学概要,从西方康德哲学讲起讲到中国哲学,最后讲到印度哲学,最后一个单元佛经哲学。我感到很讶异,我说佛经是宗教、是迷信,它怎么会是哲学?他告诉我:你不知道,释迦牟尼佛是大哲学家。你学哲学,大哲学家,他是圣哲。佛经是高等哲学,这个高等哲学不是他说的,这是我说的。他当时给我介绍的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是这样介绍给我的,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所以我对于佛教的认识,以后对佛教的修学,是他老人家引导我入门。非常难得!

特别教我留意的佛经哲学。佛法的东西在哪里?在经典里面,他说你到寺庙可能看不到,你要到经典里面去看。这就提醒了我,从此以后我对寺庙就产生了感情,到寺庙里面去干什么?目的是找经书,因为佛经在市面上没有流通。当时在台湾印佛经只有三家,在台北有一个印经处,叫台湾印经处,朱镜宙老居士他们几个朋友在家居士们办的,分量很少,印的数量也不多;另外台中有个瑞成书局,台南有个庆芳书局,就是这三家印一点佛经。所以真正想研究佛学,靠这三家出版的东西是决定不够的。于是乎就要到寺庙里面去找《大藏经》,好在台湾这些寺庙都是日本人留下来的,不少的寺庙它藏的有《大正藏》,有《卍字藏》和《卍字续藏》,这是我们在台北善导寺看到的,非常欢喜。那时看也看不太懂,但是知道这东西是宝,这里面有最高的哲学在里头。

进入佛门之后,很难得大概不到两个月,我就认识章嘉大师。这是个佛门的大德,证果我们不敢讲,但是有修有学是肯定的。而且章嘉大师行住坐卧四威仪,几乎都在定中,让接触到的人对他尊敬心、景仰心油然而生。我向他请教,他老人家很慈悲,我们也算很有缘,他也像方先生一样,每个星期给我两个小时。所以我亲近他老人家一个星期一次,一直到他圆寂,我亲近他三年。大师教我看《释迦谱》,从这个地方入门,介绍我第一部书看《释迦谱》、《释迦方志》。所以我们必须借《藏经》把它抄出来,因为这两本书没有单行本,没有流通,从《藏经》里找。早年刚刚开始时还抄了十几部经书。

在《释迦谱》里面,这就是释迦牟尼佛的传记,我们才真正明白释迦牟尼佛的生平。他是王子出身,应该是继承王位的,中国人讲皇太子。他在兄弟当中他是长子,聪明绝顶,十九岁离开了荣华富贵的生活,舍弃了王位的继承权,他就求学去了,佛法讲参学。为什么去求学?这是哲学上的问题,他看到一切众生,生老病死苦,想到这在世法里面不能解决,任何一个人都不能避免。印度宗教之国,许多宗教里面,他们就是想解决这个问题,如何能够避免生老病死,真正得到永恒不生不灭。我们这样看起来确实他这个动机是一个宗教的动机,我们讲了生死这个动机。

我们想到他是一个贵族出身,地位不一样,又是聪明绝顶,当时印度有许多宗教,这些宗教里面的大德,他都参访过,都跟他们学过,还有学术界的那些大德们他都亲近过。学了十二年到三十岁,十九岁求学,三十岁了,这个问题依旧不能解决。印度的宗教跟学术界确实在那个时代,可能是世界上成就非凡的,没有人能超过的,因为宗教跟学术界都非常重视禅定。这并不是释迦牟尼佛住世,这印度宗教学术界如此,早就重视了。像婆罗门教,我们接触这些宗教的学者们,他告诉我们,他们的宗教有一万多年的历史,这是可以相信的。但是印度人不重视历史,所以没有明文记载,今天在世界宗教界肯定就是承认它的历史至少是八千五百年,比佛教早多了。佛教现在国际承认才只有二千五百五十年,今年二千五百五十一年。

由此可知,印度那些宗教家们很早之前就重视修禅定,禅定能突破空间维次,所以六道轮回这桩事情他们说的,不是佛说的。在佛教之前很久很久,印度人对六道轮回的状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定中能突破空间维次,所以六道里面的空间维次没有问题,他们全突破,他能够见到佛经上讲的二十八层天,他能见到;下面能够见到饿鬼地狱,饿鬼地狱也非常复杂。我们中国的学术达不到这个境界,就是没有在禅定上用功。佛陀学了十二年,当然他的定功也是把六道搞得很清楚、很明白,可是这里面有问题,我们都能想到这六道从哪来的?为什么会有六道?六道之外还有没有世界?这个问题宗教学术都解释的不圆满。所以释迦牟尼佛就没地方再学了,这才到恒河边上找一棵大树底下入定,入更深层次的定,放下妄想分别执着,豁然大悟。

诸位要知道,四禅八定没有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只是在定功的时候,妄想分别执着它不起作用,特别是分别执着,可是出定时这分别执着又起来了。入定的时候好像没有,伏住了,定功伏住了,出定的时候就没伏住,妄想分别执着又起现行,这就不能解决问题。释迦牟尼佛他是彻底放下了,彻底放下就是佛教里面所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印度宗教学术界里知道六道的当然,不知其所以然。佛在这个层次里面,六道之所以然全部现前了,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于是乎我们明白,如果你的妄想分别执着没放下,虽然有定功,学习的非常丰富、非常的渊博,那都叫世间法,为什么?不能超越,不能够达到究竟圆满;一直到完全放下,自性本定现前,这才是真正的大涅盘境界,那叫出世间法。六道怎么来的?为什么有六道?六道外面还有没有什么东西?全都清楚、都明白了。释迦牟尼佛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这世间的学术乃至于宗教可不可以学习?可以,要放下。放下分别执着,那叫什么?那叫佛法;如果放不下分别执着,所学的叫世间法,世间法跟佛法的分别在此地。即使我们今天学佛的《华严经》,学佛家的禅,学佛家的净土,如果还有分别执着,这统统都叫世间法,不是佛法。古大德讲哪一法是佛法?只要有妄想分别执着,没有一法是佛法;如果离妄想分别执着,哪一法不是佛法,一切法皆是佛法。这两句话很有味道,我们要细细的参究。

观察释迦牟尼佛一生他的行谊,三十岁彻底放下了,实在讲在中国也有一个人彻底放下了,那跟释迦牟尼佛决定是相等的境界,完全相同,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惠能给我们示现的,没有去参学,不认识字,没念过书,出身贫贱的家庭,他们两个成就是一样的。到以后我们学佛才知道,应以佛身而得度者,释迦牟尼佛现佛身;应以祖师身得度者,惠能大师示现祖师身,一样的,完全相同的境界。这两个人示现给我们一看就了解了,什么叫佛法?佛法是大觉,大彻大悟,放下就大彻大悟,不放下你就没有办法悟入。虽然你能够突破空间维次,你能够见到,见到也不悟;见到不代表你开悟,你见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这道理在此地。

因此佛法的修学不在外面,外面学,行,不学也行,佛法真的内容就是叫你放下,看破放下。我第一次拜见章嘉大师,他老人家就是告诉我这两句话,看破放下,你就能契入佛法的境界。释迦牟尼佛说过,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它的意义你要懂得,诸佛菩萨没有名字,跟中国老子所说的“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没有名字他就立一个名字,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是他一生自己修学跟教化众生的宗旨之所在。你知道他的名号,就晓得释迦牟尼佛他修的是什么,学的是什么,教的是什么,传的是什么,你就统统明白。

释迦牟尼佛这五个字全是梵语音译过来的。释迦的意思是能仁,仁是仁慈,能以仁慈对待一切众生;牟尼是寂灭,清净寂灭对自己。寂是寂静,灭是什么?把妄想分别执着灭掉了,没有了。佛是圣人,佛是觉悟的人,这样才叫觉悟的人。你从他的名号来看,也就是中国古来祖师大德常常说的,什么是佛法?佛法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释迦就是慈悲为本,牟尼就是方便为门,一个本,一个门,自行化他。佛说过,这个话在《藏经》里面,佛说三世诸佛,这是真的,你把妄想分别执着真的放下了,叫大开眼界,宇宙的真相现前了,佛家讲诸法实相,真相。在真相里面时空没有了,不是讲突破了,没有了,时间没有了,先后就没有了,古今没有了;空间没有了,距离没有了,空间讲距离。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这是哲学的问题也是科学的问题。所以他说,三世诸佛,过去、现在、未来所有一切诸佛所说之法,他说我在四十九年所说的全是三世诸佛讲的,我没有加一个字。

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经题注解明白的告诉我们,释迦牟尼佛的一生述而不作,跟孔子一样,也就是他一生教学四十九年,他没有创造。现在人的创作发明,释迦牟尼佛没有,没有创作也没有发明,他所学的、所修的、所教所传的都是古佛代代相传这样传下去,跟孔夫子做学问的态度完全相同,夫子一生也是述而不作。不像现在,现在人有创造、有发明,这些人没有。为什么没有?那你得深入,深入之后你才完全明了。为什么?世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从自性变现,见性之后完全相同。

你说过去佛、现在佛可以,未来佛他没成佛,你怎么能跟他相同?未来佛他只要是成了佛,成了佛之后明心见性,见性之后没有一样不相同。佛经里面有个比喻很好,它比喻百川之水,就是在中国许多江河,大大小小的河各有各的名字,各个不相同;这长江的水,这是珠江的水,那是黄河的水,不一样,流到大海里面去之后一样了,就都相同了。在修学的时候,就是在江河里你没有见性,流到大海就见性了;流到大海之后,你就跟过去的水,未来的水、现在的水统统涌入海水,没有分别。佛用这个比喻。这个比喻很好,我们能体会得到。所以说佛佛道同,你哪来的创造?哪来的发明?全是自性的显示,离开自性无有一法可得。见性之后没有先后,绝对没有古佛、今佛、未来佛,这都是方便说。成佛之后就是河水流入大海,再没有江河的名字,也没有先后;海水哪个是先哪个是后?没有;哪个是大江,哪个是小河流?也没有了,大小没有了,先后没有了,同归一味。这也是佛门里面常说的万法归一,万法好比是百川,归一好比是大海,这才是真正大彻大悟,真正是明心见性。

佛在《华严》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话是真的一点都不假。现在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佛下面说了,这在《华严经》上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话说清楚了,你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你有妄想、你有分别、你有执着。所以只要有妄想分别执着,这就叫凡夫;你能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了,那你叫佛。所以佛在哪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也就是说一切众生本来没有妄想分别执着。那妄想分别执着从哪来的?这是大问题,佛是很清楚、很明白的告诉我们,可是我们不懂,听不懂。佛说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我们马上就会问,几时一念不觉?为什么会一念不觉?我们的问题马上来了。你们诸位同学有没有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不但现在人有,释迦牟尼佛在世就有了,楞严会上富楼那尊者就问过这个问题,释迦牟尼佛也详细的解答,很长的一篇经文,《楞严经》有十卷在第四卷,你们去看看、去研究。《楞严经》的注解非常丰富,有一百多家注解,看你能不能看得懂,看了之后会不会觉悟。

要是祖师答覆?祖师跟佛不一样,佛的答覆对一般中下根性的人,祖师答覆对上上根人,中下根性的人他就不理会了。那对上上根人怎么答覆?答在问处。这听起来很玄。我问你,你说我回答就是你的问题。什么时候一念不觉?就这个时候,你起这个疑问就是一念不觉。祖师不说出来,就说一句答在问处,你自己去悟。那真正上根人一听这话,马上开悟。这是实话,这不是假话,什么时候迷的?就是现在迷的。那又说无始无明,无始无明是几时开始的?人家已经讲得很清楚,无始,没有开始,你怎么还找开始?找开始,你是愈迷愈深,迷上加迷!你怎么能开得了悟?无明没开始,就是现前的一念,无始无明跟一念不觉是一个意思,所以凡夫跟佛的差别就是一念之间。这经上说得好,一念觉悟凡夫成佛,一念迷,念念迷,这叫凡夫。

那你就想到释迦牟尼佛出家、修行、证果,目的何在?就是要把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他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很难得他三十岁的时候搞明白。搞明白之后就教学,一生从事于教学的工作,四十九年没中断过。你看他的一生没有做过法会,所有这些宗教活动他从来没有过,他的活动就是教学,跟同学们在一起研究讨论,为大众解答疑惑,他的活动就是这些,四十九年没有中止过。从他一生所作所为我们就了解,要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是职业教师,一生教学;用现代的话来说,他是个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家,我们讲社会教育。他的身分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义务工作者,他教学不收费,完全是义务的。他生活很简单,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无忧无虑,无牵无挂,真得大自在。

学生也不少。常随弟子,就是不离开老师的,老师走到哪里就跟到哪里,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常随弟子。这经典一开端都有记载,常随弟子有记载,不是常随弟子就不记载。不是常随弟子比常随弟子的人数多。讲经教学四十九年,没有建过道场,这一点都是给我们后世人做榜样,除了四事供养之外,一概不接受,四种供养。这四种供养第一个饮食,出去托钵的时候人家供养一点菜饭,这个接受。没有选择,给什么吃什么,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妄想。第二个是衣服,衣服只有三衣,只有三件,多的不接受。第三种是卧具,卧具实在讲就是一块布,睡觉的时候铺在地上。盖,那三件衣服晚上就当被盖。好在印度这个地方是热带,他有这三衣,底下有个垫子就够了。第四种是生病的时候接受医药供养,除这个之外一概不接受。没有金钱的供养,所以他们没烦恼,钱多了有烦恼,没有钱没烦恼;有房子有烦恼,没有房子没烦恼,所以他树下一宿,一生没有建道场,可是他的生活很活泼。

学生当中有不少是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弟子当中,也有别墅花园,请他老人家去讲经教学,他也答应,他也去住,在那边教学,讲了一个单元、两个单元之后,他就离开了。所以我们晓得他老人家接受是接受使用权,不接受所有权。你说你建一个道场送给他,他不要,产权是你的,我借用,用完了就走了。所以世尊最后入般涅盘,我们讲死了,他死在哪里?他死在野外双树间,他不是死在房子里。这是告诉我们一桩事情,他没有财产,他没有房子,放下放得乾净,这才真正叫得大自在,一丝毫牵挂都没有,他过的是这个生活。这是留给我们后人做榜样,对这个世间没有一丝毫的牵挂,与自性完全相应。

禅跟净都是修行的方法,而且是重要的方法,在大乘教经典上常说,戒律是佛身,禅是佛心,经是佛的言语,净土是佛的归宿。那我们要想成就,要想契入释迦牟尼佛的境界,我们又不是上上根人,上上根人怎么样?跟你讲叫你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你就放下了。我们在中国只看到一个,惠能大师,那上上根人。他一放下,什么都通了,世出世间法全都通了,确实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他这个能力从哪里来的?是自性里头本来有的,你也有。你只要肯放下,你跟释迦牟尼佛、跟惠能大师没有两样,只要你肯放下,放下就是。你放不下,放不下就是上中下根人,佛对上中下根有方便法来教你。

一时放下了,这是圆顿大法,所谓顿修顿证,没有阶级的,放下就是。上中下根的人走渐修,像爬楼梯一样,一层一层上去,你也能爬到顶层。那个顿修的、圆顿的,就像我们现在,他坐电梯上去的,这大家就好懂,渐修是爬楼梯上去的,一层一层慢慢爬,也能爬到顶。我们不是圆顿根性,那就爬楼梯,慢慢往上爬。怎么个爬法?放下,慢慢放,你放得多你就爬得高,你放下少就爬得矮,就这么回事情。你不肯放下就留在这个地方,你一步都不能接近。

佛跟我们讲,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执着,执着放下了,你证阿罗汉果,阿罗汉的智慧能通达六道,六道里面情形他没有障碍,六道之外他不知道;再能把分别放下,那你就是菩萨;最后能把妄想放下了,那你就成佛。由此可知,明心见性这桩事情,悟入诸法实相,确实与世出世间学术没有关系;你可以学,释迦牟尼佛表演了可以学,你可以不要学,惠能大师表演不学,与这个没有关系。与什么有关系?与放下有关系,你不能不放下,放下就是。这里头的道理是属于哲学,真的是高深的哲学,讲这些方法手段的确也是高深的科学。净土是佛的受用,就是觉悟人的受用。这个受用我们讲具体一点,幸福美满、事事自在如意的生活。这前面介绍的,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后面我写的这几条“禅跟净土”,做个简单的报告。《顿悟入道要门论》里有个问答,问“云何为禅,云何为定”。什么是禅、什么是定?祖师的答覆,妄念不生这是禅,坐见本性是定。“妄念不生”,什么是妄念?妄想是妄念,分别是妄念,执着是妄念,统统是妄念。如果这三种妄念都不生,那是上上禅,成佛了,佛所证得的;如果妄想还有,分别执着没有了,这是菩萨的禅;妄想分别还有,执着没有了,这是阿罗汉的禅,这都叫做佛法,这是佛门里面的禅。如果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没有放下,世间禅定。世间有四禅八定,色界天修四禅证得的,无色界天修四定证得的,合起来叫四禅八定,没有出六道轮回,出不了六道轮回,什么原因?执着没放下。他在禅定这个境界之中,他能把执着控制住,不起作用,叫舍受。如果舍受是一直舍下去,永远能控制,那就叫禅定。所以舍受是有时间性的,定功失掉之后,他的分别执着又起现行、又起作用,这是说禅。

“坐见本性是定”,本性是什么?这论里面说,“本性者,是汝无生心”,就是不起心不动念,“定者对境无心,八方不能动”。所以禅跟定浅深高下太多太多!没有达到究竟圆满的时候,各个功夫都不一样,到究竟圆满就一样了;就像百川流入大海,那就一样了。没有到大海不一样,有浅深不相同,有人接近大海,有人跟大海很远。比如说长江有几千里,上海的水就很接近大海,武汉的水那就差很远,你再到四川那就更远,它有差别,入海就没有了,见性就没有了,没有见性的时候有很大的差别。所以这禅定很多,无量无边。这最浅的定,说老实话是世间禅定,还没有到真正禅定。

八风吹不动,八风是什么?“利、衰、毁、誉”。利是利益,利衰是一对,毁是毁谤你,这个誉是荣誉,都是一对一对的,“称”是称赞,“讥”是讽刺你,“苦乐”,四对四种境界。四个顺境,利、誉、称、乐,这是顺境;衰、毁、讥、苦这是逆境。就是顺逆境界里头你都不动心,你都没有执着,这世间禅定。我们一般讲我们修养不错,顺境逆境他都不动心,这叫八风吹不动。如果见到利就想得到,你心动了;或者是中国古人讲的见利思义,看到利,我应不应该得到,应不应该要,起这个念头,还是没有离开分别执着,还是凡夫。利衰现前不动心,那才真正叫得定。毁誉不动心,别人毁谤你,别人赞叹你都不动心,称扬你、讽刺你也不动心;这讽刺现在一般讲羞辱,讥毁都属于是羞辱,不动心。苦乐是你的生活,物质生活是身,身有苦乐,心有忧喜,这都不动心。能够顺应自然,保持平常心,平就是平等,平等清净永远保持,这就是定。

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跟我们讲,比这个讲得更好懂,能大师说“外离相叫禅,内不乱叫定。心不乱者是真定也,若得如是定者,虽是凡夫,即入佛位”,凡夫成佛了。外离相就是外不受这些境界,你看八风是外面境界,不会被它干扰、不会被它所动,这是禅。

内怎么样?内不起妄想分别执着,这是定。后面这个结论就没错,你得这样的定,虽是凡夫,已经入佛位。入佛位,我们通常讲证得佛果。佛果也有很多种,不是只有一个,阿罗汉是佛果,菩萨是佛果,菩萨还有五十一个阶级,阿罗汉有四果四向,统统都是果。果位有浅深高下的差别,统统叫入佛位,你已经进入佛的境界,你已经是到佛家里去了。虽入了佛家,还没有登堂入室。进了大门,它后头还有二门、三门,你还没进去,但是进大门。如果这个功夫没有,那学佛都在门外,没入门。

没入门是凡夫,入门就是圣人。什么时候入门?小乘初果须陀洹入门了。你看入门的时候三不退里面他证了一个位不退,他绝对不会退到凡夫位,只有往上升,他不会退。在《华严经》大乘圆教,初入门第一个位置是初信位的菩萨,十信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妙觉是究竟圆满。你只要证得初信位的菩萨,你就入佛位,你就入门。初信位的菩萨,他断烦恼跟小乘须陀洹是相等的,八十八品见惑他断掉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这八十八品见惑归纳起来五类,第一个是身见,不再执着这个身是自己;第二个是边见,边见是相对的,譬如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我们跟人对立,跟事对立,跟天地万物都是对立,这个对立就是边见,我这是一边,你那是一边,这个念头没有了;第三类、第四类,我们中国人讲成见,就是你的主见,我以为要怎样怎样,成见很深。见取见,果上的成见,戒取见是因上的成见,因果,很执着;最后一个是邪见,不属于前面这四大类,所有一切错误的见解归到一类。这个统统没有了,才证得初果,在大乘里面,《华严》才入初信位的菩萨,你正式上了佛的学校,你是正式的学生,入佛位。

佛常常教我们,随缘不要攀缘,这是训练我们对于八十八品见惑淡化。这个淡化有助于我们境界的提升,从凡夫位提升到圣人位,没有意见了。像我早年在新加坡,广洽法师给我讲弘一法师的故事。他们两个是好朋友,广洽法师是新加坡人,所以弘一法师到新加坡看他,住在他的小庙里头。他的小庙我去过,去过三次,广洽法师的小庙以前弘一法师住过,弘一法师到南洋访问的时候。他说他人实在太慈悲了,一点架子都没有,很好侍候,给什么吃,他没有挑剔。饭菜端来了,广洽法师嫌淡了、嫌咸了,他没有,他告诉广洽法师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他没有一样要挑剔的,没有。那我们知道他在没有学佛时,那个公子少爷的时候,那挑剔可厉害了,稍稍不如意决定不行,学佛到晚年到这种境界,你就晓得他学养的功夫多深!这就叫真的随缘,没有一样不好,样样都好,真的是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自己心地清净平等觉。这就是因果上的成见,有成见就有挑剔,有成见,你心就不平,你心就不清净,道理在此地。所以小乘须陀洹心清净了,见解清净了。

“禅那”也是印度话,外来语,翻成中国意思就是静虑,静就是定,虑就是慧。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定慧均等的妙体,叫禅那。这定要比慧多,在学习当中昏沈,慧要比定多就显得浮躁,怎样把定慧调到均等,不昏沈,不浮躁,在这个状况之下能接受佛法、能悟入佛法,这很不容易。你说我们学教,我们听经,在这个境界里面,我们讲能吸收,你能够悟入。

为什么看经不开悟、听讲不开悟?古人为什么看经会开悟、听讲会开悟,为什么?就是他的定慧调到均等,我们不是定多就是慧多,不平等,所以一种昏沈,你没法子体会到;一种浮躁,心浮气躁,心浮气躁就是慧多定少,总是调不到均等。这东西好像开保险柜一样,号码一定要调得准确,差一点点都打不开,这个功夫我们是用念佛的方法来调理,能够意志精神都集中在佛号上,除佛号之外一切都能放下,这就比较容易调到均等。所以高明的老师,他教学的时候非常着重这桩事情,学生精神不能贯注,意志不能集中,他不教你。为什么?讲得再多都是废话,你听不进去。不是他不慈悲,不是他不讲,他不讲就是讲,他那个教学法是很特殊,非常管用。这些我们都要能懂,要能体会到。

“佛法依此发无漏智而修之”,这就是佛教导的原则。无漏,漏是烦恼的代名词,没有烦恼才是真智慧。我们的聪明智慧里面都没有离开妄想分别执着,夹杂着妄想分别执着的智慧,在佛法里面叫世智辩聪。世间智慧、世间的辩才、世间的聪明不是真智慧,真智慧里面没有烦恼。你自性里头本有的般若智慧没有妄想分别执着,那是你自性里头本有的真实智慧。佛法就用禅定来修无漏智慧,就是恢复你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是这么个意思。这把佛法教学讲出来了。

《华严》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欲成就者必须放下一切执着分别妄想”。你真想成就,像如来果地上的一样究竟证得,惠能大师说得好,他在开悟的时候把自性的样子说出来了。我们的真如本性,我们的真心是什么样子?他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具足无量智慧、具足无量德能、具足无量的相好,“本无动摇”,就是自性本定;“能生万法”,这一句就是说明宇宙从哪里来的,生命从哪里来的,万事万物从哪里来的?是自性变现出来的。所以大乘教里面讲,宇宙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八个字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确实方先生他有悟到,高等的哲学,高等的科学。

于是我们学习经教就明白了,尤其这半个世纪以来,清清楚楚看到佛讲一切经的内容讲什么?不外讲五桩事情,讲伦理、讲道德、讲因果、讲哲学、讲科学,五样都达到登峰造极。这么好的教学,居然被现在一般人误会,以为它是宗教,以为它是神学,以为它是泛神教、多神教,你看冤不冤枉?实在讲佛不冤枉,佛的教学不冤枉,谁冤枉?自己冤枉,这么好的东西不能接触,不能够好好的学,得不到受用,这就冤枉!所以冤枉不是佛那边,是我们自己这边。

再说净土,净土是圣哲所居之国土。你是圣人,你是哲人,你所居住的地方就是净土,为什么?它没有五浊的垢染,这叫净土。惠能大师说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实在讲经里面也是这样说的,心净则佛土净。直心就是至诚心,真诚到极处,没有执着、没有分别、没有妄想。你能到这个境界,无论你住在什么地方都是净土,为什么?心清净,境随心转。我们凡夫可怜,我们是心被境转,是妄心,我们被境界转很苦。世尊在楞严会上说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你不被境界转,你能转境界,你心地清净,无论住什么地方都是净土,你就是如来。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你不能转境,你就被境界所转,那你就亏吃大,你就苦了。

佛家是离苦得乐,这话是真的。苦从哪里来的?苦是迷来的,你不了解事实真相就苦,了解事实真相苦就没有了,为什么?你不会被境界所动,就是八风吹不动,这才有证入。《般若经》直说不二法门,《法华经》但说一乘,《维摩经》无非道场,你要是契入境界,哪个地方不是道场?你在哪里,哪里就是道场,不用盖庙。释迦牟尼佛一生没有庙,走到哪里,哪里是道场,所在之处都是道场。他那么多学生,学生所在之处也是道场。学生修道,学生当中最低程度的,执着没有了,阿罗汉;分别没有了,菩萨,这是他的学生。那所在之处怎么不是道场?行思禅师讲举体全真,一切法里头不要从相说,从体说,都是真如,都是自性,平等的!你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再看看别的宗教,上帝唯爱世人,真主普慈特慈,孔孟仁义孝悌,老庄无为不争。这些人全都是住净土,他怎么会不同?怎么会有争执?

在中国有净土宗,净土宗是佛教的一个宗派,以大势至为法界初祖,普贤菩萨为娑婆世界初祖,慧远大师是中国初祖。远师住在江西庐山,最早结莲社,得同志一百二十三人,依《无量寿经》同愿往生极乐。此宗依五经一论,以观想持名专修为主,往生净土亲近弥陀,修得明心见性。要知道净土宗终极的目标还是明心见性,不过明心见性不在此地,在极乐世界,此地修太难了,换个环境。这环境是不是真有?真有,一点都不假,你只要明心见性,你就见到了。远不远?不远。为什么不远?空间没有了,距离没有了。只要你把妄想放下,空间时间都没有了,你放下执着,空间、时间有,放下分别,空间时间也有,放下妄想就没有了。所以空间时间从哪来的?妄想产生的。妄想没有了,空间时间没有了。所以我们同修常常修三时系念的佛事,中峰禅师在《三时系念》讲“净土即此方,此方即净土”,这就是空间没有了。“弥陀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弥陀”,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时空都不可得,这真的不是假的,这是属于高深的科学跟哲学。

所以《大集经》有这么一句话,“念佛是无上深妙禅”。这是说明禅跟净的关系,讲出来了,禅净不二。他修行的方法不外乎观想持名,观想也很复杂,持名也不是一种,最初方便以净业三福,这一定要知道。如果没有净业三福这个根基,观想也没用,念佛也没用,你去不了极乐世界,这个根基很重要。净业三福的根基第一句,三条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看头一条孝亲尊师,中国人放弃小乘,用儒道代替小乘,所以佛教跟儒跟道的关系非常密切,没有儒道的基础,你就不能够学佛。孝亲尊师这儒的基础,《弟子规》;慈心不杀,这是因果的基础,《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这是佛教的基础。你看前面第一条就是儒释道三个根,没有这三个根怎么修都不能入,这是我们学习真正想成就德行、成就智慧,这三个根比什么都重要!

那修观主要是依《十六观经》,《十六观经》里面有观想念佛、有观像念佛、有持名念佛。持名念佛就是第十六观,所以持名还是在《十六观经》里面,最后一个法门,那就是最精彩的法门,唱戏一样压轴戏。持名比观想、观像方便,成就超过他们,这是不思议法门。持名,《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得一心不乱,那就生净土。一心不乱的功夫有浅深不同,最浅的叫功夫成片,这是下品的一心不乱,中品的叫事一心不乱,上品是理一心不乱。功夫成片是什么意思?你心里头除了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全放下了,这叫功夫成片。你还想这个、想那个,不行,什么都不能想;除了一句佛号之外,没有第二个念头。多久成功?我们在《净土圣贤录》、在《往生传》里面看大概都不出三年,不难,这个法门叫易行道,为什么你三年不能成就?三十年都不能成就!你的妄念放不下,这个东西害了你。你琐碎的事情,就是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了,这个东西是轮回心,常常念这个是造轮回业,你怎么能出六道轮回?跟佛法不相应,跟净土不相应,净土要心净则佛土净。

那么从事世间工作要像菩萨一样,要到什么程度?染净不二,虽然很多事情你在做,做事的时候你把事情做得很好,事情一放下心里就是阿弥陀佛,一个妄念都不生,这个行,有这个功夫可以,没有这个功夫不行。在古时候没有功夫的人进念佛堂,有这种功夫可以为常住服务。所以要晓得常住里面服务的人是菩萨,他功夫成就了,没有功夫的人进念佛堂。进念佛堂功夫成就,他有缘,那个时候不是为自己,是为众生服务,帮助众生修行证果,这就对了。如果自己功夫不到,还做这些,做这是修世间福报,来生是人天大福报。可是人天大福报现前的时候,如果再不继续修行的话,肯定是造业,为什么?你那个福报可能是做国王、大臣,可能是大富长者,像今天讲企业家钜子拥有亿万财富,你会变成这样的人,这样的人富贵学道难,你把会佛法丢得一乾二净,福享完了,堕落了,就堕三途了,很可怕。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