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心经全文网
单独中的洞见 哲理故事300篇 谈佛说禅悟人生 淡定的人生从舍得开始 佛心禅语中的人生智慧
主页/ 金玉良言/ 文章正文

佛说:以戒为师,就如同我在世间一样!

导读:佛说:以戒为师,就如同我在世间一样!按佛教文化的说法,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之后,在鹿野苑第一次讲经说法,度化了桥陈如等5名比丘。此后,佛陀在古印度恒河两岸弘法49年,在他80岁时,佛陀回顾一生...
佛说:以戒为师,就如同我在世间一样!

按佛教文化的说法,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之后,在鹿野苑第一次讲经说法,度化了桥陈如等5名比丘。此后,佛陀在古印度恒河两岸弘法49年,在他80岁时,佛陀回顾一生,应当讲的经、说的法都已经说完、应该度化的人都差不多已经度化,便选择在拘尸那迦城外的娑罗双树间,准备灭度示寂。当此之时,有个一百多岁的外道须跋陀罗向佛陀作最后的请教,佛陀再一次开示了“三法印”和“八正道”,就准备寂静涅槃。

僧团的众多弟子知道佛陀即将灭度,大家泣涕横流、十分悲伤。此时阿罗汉中天眼第一的阿那律认为既然因缘已定,哭泣无用,便向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建议,由他向佛陀请示他老人家灭度以后的事情应该这样才能使正法永住?于是,阿难向最后请教了四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佛住世时,大众依佛为师,佛涅槃后,大众应当依谁为师?”佛陀回答道:“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戒律),善为受持,不要遗忘;戒律就是指导你们的大师,你们持戒修行,如同穷的人得到宝物,如同黑暗中燃起明灯;和我住世,没有什么不同。”

通常来讲,佛教戒律有五种: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萨戒;下面分述之。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八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坐卧高广大床、不装饰打扮自己和观看歌舞、过午不食。五戒和八戒都是佛教对在家居士的要求,对于五戒,居士可以选择其中一项至五项,终身受持、不得破戒。

八戒全称“八关斋戒”,其中前七项是戒、过午不食是斋,其内容比五戒严格;八戒不要求居士终身受持,只要在受戒期间临时奉行即可,时间可长可短,最短的只要求奉行一昼夜。《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名字就典出于此,八戒的特点是临时奉行,也就难怪八戒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起凡心,动不动就要散伙回高老庄了。

十戒和具足戒是对出家的比丘、比丘尼的要求。十戒是在八戒的基础上加上不涂饰香鬘(即不化妆)和不积蓄金银财宝;发愿出家,尚未正式成为比丘、比丘尼的的沙弥、沙弥尼必须受持十戒,所以十戒又称沙弥戒、沙弥尼戒。沙弥、沙弥尼要想成为比丘、比丘尼,必须受持具足戒,因为这些戒律与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所以称具足戒;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条。在正式出家的戒坛典礼上,由于时间所限,向受具足戒者传戒时,一般只宣四重戒:不淫、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其余戒条由受具足戒的僧尼下坛后学习,称作学戒。

菩萨戒是大乘佛教特有的戒律,凡是发菩提心的佛弟子,不论出家、在家,皆可受持;菩萨戒的内容为三聚净戒,就是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三项,具体而言有六重戒二十八轻戒;菩萨戒的核心内容是破除自私,以大乘菩萨“自度度人、自利利人”的要求来要求自己;菩萨戒和五戒一样,可以全部受持,也可以选择受持。不管是五戒、八戒、十戒还是具足戒,受持了之后都可以放弃,在家居士可以放弃五戒、八戒,出家之人也可以破戒还俗;唯有菩萨戒只有受法而无舍法,那是因为众生本来都是佛、菩萨,菩萨戒行是众生生来就具有的,既是本具,而今求受,故说增上,而非新得,是故舍无可舍。

就笔者理解,佛教文化之所以强调“以戒为师”,是由其本身的教义所决定的。早期佛教认为这个世界充满了贪婪、欲望和执着,整个世界都由烦恼汇聚而成的苦海,世人处于苦海之中,应该生起出离之心,尽快乘坐佛法的竹筏达到涅槃的彼岸。故此,佛教的戒律都是与凡尘世界的追求相反,强调克制自己的贪欲和执着,要求修行之人远离俗世的名利之事,进而摆脱红尘纷乱的牵绊、摆脱因果轮回的循环,走好修行之路,从而达到佛教的寂静涅槃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