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心经全文网
入门须知 佛学常识 在家修行 佛与人生 佛化家庭
主页/ 入门知识/ 文章正文

净土法门法师:地藏经科注菁华(第二集)

导读:净土法门法师:地藏经科注菁华(第二集) 地藏经科注菁华 (第二卷)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4-13-02 昨天跟诸位说的是法界的总体,这一段非常重要。由此可知,世间与出世间,佛菩萨跟众生,只是在一...
净土法门法师:地藏经科注菁华(第二集)

地藏经科注菁华 (第二卷)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4-13-02

昨天跟诸位说的是法界的总体,这一段非常重要。由此可知,世间与出世间,佛菩萨跟众生,只是在一念迷悟之间,觉悟就是出世间,迷了就是世间,所以世间跟出世间并没有界限,并没有什么两样,如果我们要这样想法,那就错了。世间跟出世间在形象上讲没有两样,无二无别,一真法界跟十法界也没有两样,同时存在,关键就是一念迷悟。悟的人确实见到事实真相,迷的人完全见不到,他随顺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这是我们首先要辨别明了的。无论是迷、是悟,自性确实没有两样,所以诸佛觉悟之后,他看大地一切众生皆成佛道,这是真的,决定不是假的。今天底下这一段,是说佛道的根源,在第三行第二句:

【故古德云,指虚空世界,悉我自心。】

古时候这些大德常说,『指虚空世界,悉我自心』,说这个话是见到实相。说「虚空」、说「世界」,就把这里面一切的人事物都包括在其中。这到底是什么?完全是自己的心,《华严经》所说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如果这个意思我们一下体会不到,佛经里面常用比喻来说明,比喻说得最多的是「梦幻」,也就是我们讲的作梦。人在作梦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在作梦,梦中还是虚妄分别执著。如果作梦的人,正在作梦的时候,他觉悟了,这梦中所有的境界,人、物、事,虚空、世界,他一下明了了,全是我的自心变现之物。能变的是自心,所变的是境界,能所不二,能变的是体,所变的是相、是事,确实是一不是二,这样你就见性了。禅宗说「明心见性」,见性怎么见法?忽然觉悟到所有虚空世界全是自己,这就见性了。诸佛菩萨跟我们差别就在此地,凡夫认为虚空世界不是自己,佛菩萨知道虚空世界是自己。凡夫决定不会认为芸芸众生是自己,而佛菩萨知道所有一切众生是自己,差别在此地。

这话怎么讲?还是以作梦来做比喻。梦中一定有自己,也梦到许许多多人,梦中的自己是自心变现出来的,梦里面许许多多的人,还是自己心里变现出来的,能变的是一个,所变的现象是无量无边,能变跟所变是一不是二。所以诸佛菩萨对於一切众生的慈悲,叫无缘大慈。无缘怎么讲法?就是无条件。为什么无条件?是自心变现的。所以哪里来的自己?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这是佛所见的,佛所证的。我们凡夫恰恰跟佛的知见相反,我们凡夫决定不会把外面一切人事物看作自己,如果把外面一切人事物看作自己,你什么问题都没有了。世间人与人恩恩怨怨,生生世世没完没了,如果知道都是自己变现的,不就全都了了,还有什么问题?这就是佛跟菩萨不一样的地方。

古德说出这两句话,不简单!能说出这两句话,他一定见性,见性就作佛了。禅宗说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见的是什么?见到虚空世界是自己,这叫见到自心,见到自性。见性就成佛,此地说的成佛并不是究竟圆满的佛,是天台家讲的「六即佛」,这是属於「分证即佛」。你虽然见到了,见到是觉悟,悟有浅深不相同,虽然悟了还没有彻底,所以诸佛如来果地上那个作用,你还没有得到,你是刚开悟。悟里面又有解悟跟证悟,如果是解悟,你还在十法界,如果是证悟,你是一真法界的初住菩萨。初住菩萨就算是成佛,他有能力随类化身,有能力随机说法,应以什么身得度就能现什么身,他得自在了。转业报身为愿力身,他要到这个世间来,是乘愿再来,他不是业报而来。

但是这样的菩萨,距离圆教佛果还相当远,世尊在大经里面常说,他还要修行三大阿僧只劫。所以三大阿僧只劫不是对我们说的,是对圆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是对他们说的,所以我们今天修行,修的时间再长都不算数,这个要知道。你什么时候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从这一天算起。所以他成的佛叫分证佛,他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不圆满。古人用月亮做比喻,把十五的满月比作圆教的究竟佛果,初二、初三的月牙比喻作十住菩萨。初住、二住是月牙,也有一点点光,但是那个光是真的不是假的,确实是月光,这就叫分证佛。好像夜晚,从初二、初三的月牙起一直到十四的月亮,都叫分证,十五才叫圆满究竟。

分证之外还有「相似」,哪些是相似的?譬如《楞严经》所讲,我们捏目所看相似的。晚上看月亮,我们用手指按在眼睛上,用力压下去,看到月亮好像两个,那就叫相似,不是真的。这个相似也算不错,总是靠近,还有完全是假的,决定不能够证到真实。像水里面的月亮,你把水里面的月亮当作真月亮,你就永远见不到,那是月影,假的不是真的。这是什么?天台家讲的「名字即佛」,名字即佛是有名无实。这是天台家的讲法,我们都要清楚、都要明了。一般学佛在哪个地位?都在名字位中。天天用功,也读经念佛,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观念习气丝毫都没有改过来,这就叫名字位中,这决定不能成就,这是水里面的月亮。真正会用功的人,要把经上讲的做到,譬如昨天讲的这一段大道理,要把它变成自己的思想,变成自己的观念,一天到晚起心动念,就是这个看法,就是这个想法,你就落到观行位,功夫才会得力。观念转过来,你的言语造作一定也就跟著转过来了。

前面跟大家讲,决定不会再为自己,念念为一切众生。为一切众生什么?为一切众生幸福著想,这不是佛法,这还是世间法;为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才是佛法。我觉悟了,众生没有觉悟,我要帮助他觉悟,把帮助众生觉悟,当作我这一生当中最重要的大事来做,你就是真菩萨,不是假菩萨。菩萨的事业跟世间人的事业没有两样,无论你过什么样的生活,无论你从事哪个行业,就在你自己本位生活当中,本分工作里面,帮助人觉悟。怎么帮法?以往我们的生活为自己,现在念头转过来,我生活是为众生;我活在这个世间不是为自己活著,我是为一切众生活著,我是为佛法常住活著,这是菩萨的生活。

往年我的工作,辛辛苦苦工作是为自己、为家庭,为自己的名闻利养,现在不为自己了,现在为了服务社会国家、为服务世界一切众生,念头转过来了。迷的时候是以营利为目标,悟了是以服务为目标,这不一样了。我们还是一样生活、一样工作,可是目的变了,态度变了。为自己,有的时候还可以偷懒,无所谓,但为别人就不敢偷懒,偷懒就对不起众生,要更精进、更努力,舍己为人。所以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是菩萨,都是诸佛如来,不要换生活方式,也不要换工作行业。我们在《华严》五十三参里面看到,那都是诸佛菩萨,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不是统统都有吗?那些都是觉悟的人,做出觉悟的样子来给大家看,诱导大家也能像他那样的觉悟,那就对了。这个意思要细心去体会。这两句是觉悟人的境界,再看后面这两句:

【考善恶报应并是惑心】

这两句说的什么?迷是凡夫的境界。前面两句是佛的境界,这两句是凡夫境界。凡夫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在造业,造作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善,一类是恶,一类是无记,无记是无所谓善恶。什么是善?利益众生的是善;什么是恶?利益自己的是恶。佛家善恶是这个解释,我们一定要晓得。为什么说利益自己的叫恶,我们凡夫不知道,佛清楚。你为什么生生世世搞六道轮回,你本来是佛,你为什么成不了佛?关键就是你念念为利益自己,就坏在此地,念念执著有个我,错了。只要你执著有个我,这个执著是六道轮回的根本;换句话说,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是从执著我而来的。你什么时候把我放弃,不再执著有个我,你就超越六道。所以佛告诉我们,起心动念为我是恶,这个恶就是让你永远不能脱离六道轮回。所以佛教给我们的方法妙极了,反过来就成了,你念念为众生、念念为社会,你就出了六道,你就超越了。哪一个人,无论他是什么人,无论他在社会上做什么工作,只要他一回头,念念为别人服务,不再为自己,这个人就出了六道,这个人就证得「虚空世界,悉我自心」,他就入这个境界,这是一真法界。我们世间人,不晓得这个道理,不了解事实真相,还认为念念为我很有道理。有什么道理?有六道轮回的道理,有地狱、饿鬼、畜生的道理,在搞这个。

所以成佛,破两种执著而已,第一个是我执,第二个是法执。我执破了,法执没有破,就像刚才讲月亮的那个比喻,你看到是相似的月亮,没看到真实的月,是捏目所见。「我」没有了,法有,你有法执,虽然没有六道,还有十法界。十法界里面罗汉、辟支佛、菩萨和佛,十法界里面的佛,他们没见性。为什么没见性?他执著一切法有,他不执著我,他知道我没有了,所以他没有六道,他还有四圣法界。哪一天觉悟了,法也没有了,《金刚经》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他明白了,法也是假的,法也不是真的,法也是自心变现的。他这一觉悟,就超越十法界,就住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也叫无障碍的法界,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四种无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他入这个境界,这是真我现前,得大自在。这是我们一定要了解、要明白。所以『善恶报应并是惑心』,「惑」是迷惑,是贪瞋痴里头的痴迷。

六道里面众生作善,善是利益社会、利益众生,那跟菩萨有什么两样?确实是两样。世间人行善是我行善,我没有丢掉,我为一切众生,还有一个我在,所以那个善是六道里面三善道的果报,他跟佛菩萨不一样。佛菩萨利益一切众生行善,没有我,绝不执著有个我,他不但没有我也没有法,换句话说,也没有人。譬如行布施,我们凡夫布施,执著我今天修布施,哪一个人接受我的布施,我布施多少钱财给他,念念都执著,这种善就是六道里头的善果,种善因得善果,出不了三界,出不了六道轮回。诸佛菩萨行布施无我相,不执著我今天修布施;也无人相,绝不执著哪一个人受我的恩惠;也不执著我布施些什么东西;统统不执著,这叫三轮体空。事情天天在做,很认真在做,心里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就是《金刚经》讲的离四相,就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他能见性,他能够超越六道与十法界,证得一真法界。我们说证得一真法界,是对我们凡夫说的,他们心里没有一真法界。他们没有轮回的念头,也没有六道、十法界的念头,也没有一真法界的念头,这就叫真的一真法界。他还要有个一真法界,那是妄想,又错了,心里有个一真法界,他怎么会清净?

我们今天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希望阿弥陀佛来接引我们往生极乐世界,这是阿弥陀佛大开方便之门。没有这个门,诸位想想,我们这一生还能成就吗?决定不可能。不可能的原因在哪里?我执、法执,你断不了。你能断,你才能有成就,不能断,你决定没有成就。阿弥陀佛发的愿,做的事情,西方极乐世界等於说他建立一个道场收容我们这些人。我们到那边去并没有成佛,我们一品烦恼都没有断,我执、法执都没有破,可是他发愿接引我们往生。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个地方是最好的修学环境,这是阿弥陀佛布施供养我们的。不是我们供养阿弥陀佛,是阿弥陀佛供养我们,布施我们,所以佛经上释迦牟尼佛说,阿弥陀佛是大施主,虚空法界第一大施主,建筑这么理想的修学道场来提供我们。我们到他那里去,他以他的本愿威神力量加持我们,使我们虽然有烦恼习气,但决定不会起作用。烦恼习气有,叫带业往生,业可以带著去。为什么到那里烦恼就不起作用?烦恼习气是因,要有缘你才会起作用,西方世界没有贪瞋痴慢的缘。

这个世间很多资源缺乏,希有难得,所以大家看得很贵重,起了贪心。我们世间人看到黄金与珠宝,就会起贪心。西方极乐世界是黄金铺马路,像水泥一样铺马路的,那些七宝有什么用处?是建筑材料。今天哪个人会到马路上挖一块柏油摆饰在身上,哪有这个道理!建筑材料都是砖头瓦块,拿出来戴在头上就美了?所以这个世间,这种诱惑我们的贪心,到西方极乐世界不贪了。为什么?你拿这些东西,人家笑话你。它太多了,太丰富了,虽然是七宝庄严,但不起贪心,你要什么有什么,应念而生;我们这个世间贪不到才起瞋恚,样样都贪到就不会起瞋恚心;天天听佛讲经说法,你就不愚痴了,那个地方的缘好,你贪瞋痴决定起不来;傲慢心也起不来,为什么?每一个人长的样子都相同,你有什么傲慢?这个世间人会起傲慢,觉得你长的相不如我,我长的比你好,起了傲慢心,到那里统统都跟佛完全相同,所以傲慢心起不来。这是西方极乐世界无比的殊胜,一切诸佛刹土里面没有的,这个地方你不去,你想靠自己断贪瞋痴慢,那就难了,就很不容易。所以十方世界六道、十法界,都是愚痴迷惑变现出来的境界,这就《华严经》讲的「唯识所变」。识就是迷,觉悟了叫心性,迷了叫识。「考」就是考察,考察六道轮回善恶报应统统是迷惑颠倒,是这么回事情。

【既本一心而贯诸法,故我佛法门,惟以心为道也。】

这些话句句都重要。既然原本就是一心,『一心而贯诸法』,这个「法」就是世间法跟出世间法,统统包括在里面,一样都没有漏掉。这些法怎么来的?一心所现,所以一心就能够贯一切法;「贯」是贯通,没有障碍。你今天想求智慧,智慧从哪里来?智慧是自心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来的。只要你得一心,诸佛如来果地上圆满的智慧就现前了。你如果想得一切法还是这个道理,几时你证得一心,这一切法你全得到,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你自心变现的,你哪里会有欠缺?圆圆满满得到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佛门说的是『惟以心为道』,佛法讲证道,什么是道?自己的心就是道。自己的心就是佛,自己的心就是法界,自己的心就是真如本性,离开自心无有一法可得,这是真理,这是事实真相。

这一行文字在此地只占一行,这一行讲的是佛道的根源,也可以说佛法的根源。底下这一段,给我们说法界的缘起,这就是说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里来的。今天许许多多人都在探索宇宙怎么发生的?生命从哪里开始的?世界产生许多哲学学说,有人说人是猿猴进化而来的,你们相信不相信?你相信,我不相信。我为什么不相信?现在还有这么多猿猴,为什么一部分猿猴变成人,一部分不变成人,哪有这种道理!要是人是猿猴变成的,现在不应该再有猿猴了,为什么?都变成人了。哪有这个变,那个不变,哪有这种道理!细细去想想,不能自圆其说。猿猴倒是有一种方法可以变成人,就是修行,狐狸修行会变成人,猿猴修行也能变成人,他要没有修炼的功夫,他没有办法变成人。狐狸修行变成人是真的,我见过,所以我相信。

五十年前抗战期间,我住在湖南衡山。那一家是两层楼房,是一个财主,他的楼上就住著狐狸。一家与狐狸,住了十几年也相安无事。那个楼上从来没有人敢上去,狐狸也常常下来散步,很多人看见。听说狐狸要修五百年才变成人形,大概他还不到五百年。我们看见是一个人形,是男的,穿的是蓝布长褂,面目看不清楚,有很多人看见,没有一个人看清楚他的面目。面目模模糊糊的,所以大概五百年还不到,他已经修成人样出来晃晃,这是真有不是假的。这个事情,还是佛法讲得有道理,讲法界缘起,这就引《华严经》说:

【华严经云,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蕴,一切世间中,无不由心造。】

《华严经》这一首偈,这四句非常有名。古来许多祖师大德讲到法界缘起都引用《华严经》这四句话。能造的是心,所造的是种种五蕴,种种五蕴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万事万物,万事万物离不开五蕴。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色」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物质,所有一切万事万物离不开物质。而佛经里面讲的色,实在说就是现在科学家讲的基本粒子,构成一切物质现象的基本物质,佛家称为色。佛说这个色法,就是基本的物质,有四种现象,它用地、水、火、风四个字来做代表,它有这四个现象。

「地」是什么?它是物质,虽然很小,现在用高倍的显微镜能够看得出来,能够发现,看到它存在。在佛法里面天眼可以看到,佛眼看得更透彻,佛在经告诉我们,阿罗汉的天眼,这不是天人的天眼,天人的天眼比不上阿罗汉;阿罗汉的天眼能够看到微尘,可见得微尘很小,也许就像我们现在所发现的原子,阿罗汉能够看到,我们凡夫看不到。可是比微尘更小的,色聚之微、极微之微,阿罗汉看不到,佛看得到,这是色法里面最小的。它也有四个现象,这四个现象是地大,它是物质,你能够看见;火大,它有温度,这个基本的物质它有温度;水大,它有湿度,(现在人讲带电,火大是带阳电,水大是带阴电);风大,它是动的不是静止的,风是代表动。所以它这四个基本的现象,跟现代物理学家观察到的,现在所谓的量子力学没有两样。

佛比他观察得更详细、更清楚,佛不需要利用仪器,他一双眼睛就看得很清楚。他看一切物象,都是假的不是真的,都是基本物质组合而已,所以叫缘生。一个现象之生,是组合成功它就生了,因缘散了,它就灭了。好比我们这个房子,这个房子是许多缘组合的,有水泥、有钢筋、有砖头、有瓦片,再加上人工把它排列起来,这栋房子就建起来了。如果把它拆下来,它还是那一堆东西,房子没有了。试问房子有没有生灭?不生不灭。为什么?组合起来,这些材料没有生,拆下来,这些材料没有灭。房子是个幻相,拆了堆在那里一堆,你为什么不叫它房子?架起来、排起来你叫它房子。诸位细细去想这个道理,万事万物都是这些基本物质的组合而已,组合不一样,所以看到形形色色森罗万象。

这是说物质的一部分,除了物质一部分之外,还有精神这一部分。精神这一部分,佛讲的是受、想、行、识。「受」是什么?你有苦、乐、忧、喜的感受,这四种都是属於心法。你有思「想」,这个思想叫妄想。你有分别、你有执著,「识」就是分别执著。「行」是相续的相,念念不断,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念念不住,这叫行。所以世出世间一切法,一分析总离不开这五样东西,这叫五蕴。五蕴从哪里来的?五蕴是制造出来的,是心里变现出来的。心能现,五蕴是所现,所以比喻『心如工画师』,「工画师」用现代话讲就是画家。『造种种五蕴』,他会画画,那个画是他心里想像变现来的。这把我们的心比喻成一个画家,把世出世间一切法比喻作画,这个画是画家画出来的,世出世间一切法是我们自心变现出来的,离开自心决定没有一法可得。

这个心太重要了,心在哪里?《楞严经》一开端,释迦牟尼佛就问阿难尊者,问他心在哪里?阿难比我们聪明,说了七个地方,释迦牟尼佛都给它否定了。我们说不出七个地方,我问你:「你心在哪里?」心在这里,错了!这个心怎么能造万法?给诸位说,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心在哪里?尽虚空遍法界就是心,是自己的真心。心的功能无比的殊胜,见闻觉知都是心的起用。我们在夜晚看到天空的星星,有许多星星距离我们几十个光年,我们睁开眼睛就看到它了,如果我们的心达不到那个星球、那个光,你怎么会看见?所以佛经告诉我们:「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那是真的,一点都不假。诸佛如来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也都是这样。决定不是说,他成佛了,他的心量就那么大,我们是凡夫,心量就没那么大,错了!凡夫心量还是那么大,是自己把它变小了,其实好像是变小,还是那么大。

这怎么说法?佛在《楞严经》有个比喻,佛把我们的真心比作大海,海很大;把我们的妄心,分别执著的心比喻作大海的一个水泡。於是你就认定水泡是自己的真心,你错认了!不知道大海才是真心。哪一天水泡破了,豁然大悟,原来我们的心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在迷也没有两样,决定不会说,迷了你的心就小了,悟了心就大了,没这个道理。迷悟不二,迷的时候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悟的时候还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不过是悟了得到受用,迷了就很苦恼,不得其用,差别在这个地方。

所以佛法的缘起,以心为道。佛法的修学,目的就是明心见性。为什么要明心?

现在我们对自己的心不明白,因为不明才要明,因为不见才要见。明心就见性了,见性就明心了,它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可是这四个字,它有两个意思,这里面说了一个心,说了一个性。这个心是什么?心是妄想、分别、执著;性是什么?性是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你对於妄想、分别、执著这桩事情彻底明白了,明白之后原来就是真如本性,这叫见性,见性就成佛。千经万论,无量法门,都是为这桩事情,这叫佛道。我们今天采取的方式,是用念阿弥陀佛的方法,目的是在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此地讲的一念自性。我们念佛果然念到一心不乱,就是一念自性现前,就成佛了,这个方法妙!在一切方法里面第一殊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用念佛的方法成佛,比哪一个法门都快速、都稳当,所以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一个不赞叹。

『一切世间中,无不由心造』。这两句把法界缘起说出来了;前面两句是比喻。「一切世间」,是佛法里面讲的「有情世间」,现在讲的动物;「器世间」,现在讲的植物、矿物;「智正觉世间」,现在话来说,与我们生活在不同时空维次里面的一切众生。这些都是由心造的,谁的心?自己的心。我们自己的心,跟佛心、跟众生心,是一个心不是两个心。这一个心就好像大海一样,我们在大海里起了许许多多水泡,我是这个水泡,你是那个水泡,他又是另一个水泡,水泡统统不一样,各人执著各人的,水泡是妄心,破了就都一样,都没有离开大海,大海才是本性、真心。所以你一定要晓得,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你对於一切人事物自然就关怀,自然就爱护。这种爱护就是自己爱自己,自爱自重;换句话说,你轻慢别人就是轻慢你的自性,你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性,关怀别人就是关怀自己,你不肯照顾别人就是不肯照顾自己。凡夫迷惑,分自分他,诸佛菩萨觉悟,没有自他这个念头,所以能够兴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帮助十法界一切还没有觉悟的众生,没有任何条件,没有任何理由,是自不是他。

唯有诸佛菩萨,才有真正的爱。佛家不讲爱,讲慈悲,慈悲就是真爱;世间人讲爱,是假慈悲,假的不是真的。世间人是感情用事,今天好了,明天就恼了,这是大家常看到的现象。不但你对人靠不住,自己对自己都靠不住,早晨欢喜,下午就发脾气,这都是事实。你对自己都保不住,你还能对别人保得住,哪有这种道理!我们学佛明白了,人家说好,我们笑笑,未必真好,不要计较;他说不好,也好,这未必真不好。我们为什么这么看?佛经讲得很清楚,一切众生识心未定。他那个心是不一定的,常常产生变化,前念跟后念就不一样。他不是觉悟的人,觉悟人的心是真常,永远不变。所以叫慈悲,不叫爱;慈悲就是关怀、就是爱护,就是全心全力帮助,永远不会变的。你喜欢佛菩萨,佛菩萨爱护你;你恨佛菩萨,佛菩萨还是爱护你;你侮辱佛菩萨,陷害佛菩萨,糟蹋佛菩萨,佛菩萨依旧关怀你,依旧爱护你,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学佛就要学这一点,要学真的,要干真的,不要干假的。我们知道世间人在迷惑状态,全是假的,你要能够体谅他,经上讲要怜悯他,不要去责怪他。他很可怜,前念后念都保不住,你怎么可以责怪他?一定要以善巧方便诱导他,帮助他觉悟,帮助他明白,这就对了。下面引《起信论》的一句话:

【起信论云,有法,能起摩诃衍信相。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皆此意也。】

这一句话不能细讲,细讲占很长的时间,我们只讲它的重点。它的重点是『法』,「法」是什么?『众生心』,这个要记住。法是众生心,众生心就是自己的心。这个众生,不能看作很多很多人的心,那你就看错了。「众」是种种,种种人、种种事、种种法,这种种生起来的那个心。它怎么生起来?它从心生起来,这个众生心是这个说法。不是说好多好多人的心,那个心就乱七八糟。这是一切众生生起的那个心,十法界依正庄严生起来的这个心,这个心正是前面说的「虚空世界,悉我自心」,虚空世界是从这个心生出来的,这叫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这个心能摄万法,当然也能包含一切万法,就是心包太虚的意思。下面本经地藏菩萨也有这个说法:

【是则地藏菩萨所云,一切诸法,从心所起,与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灭,同无有住。以一切境界,但随心所缘,念念相续故,而得住持,暂时为有者。】

这是再回头来看本经,本经也是这个说法,这是略举经论来说明这桩事情。由此可知,这个事情,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四十九年常讲的,就是说明这桩事情。确实要常讲,常讲你就常听,听得耳熟,印象就深刻了,不定在什么时候豁然大悟,你就能明心见性。如果不常听,不常作意,不常作意是不常想它,不常听它,你就永远不会开悟。教下是天天讲,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天天讲;宗门虽然不讲,叫你提出疑情,就是常常想著这桩事情,不要忘掉。譬如说,「一念自性」,「体元湛寂」,「自性之心」,「用本虚灵」,就这四句,这是所谓的「话头」。你常常想这四句,没有答案,如果你要想得到答案,那就是打妄想,这叫「提起疑情」。小疑有小悟,大疑有大悟,用疑情的方法来帮助你开悟。教下是天天听讲,天天薰习,用这个方法来帮助你开悟。方法不一样,目的都相同,都是叫你明白事实真相。你明了之后就超凡入圣,就是佛菩萨,你不明了就是凡夫。这是佛法的缘起,法界的缘起。

《地藏经》地藏菩萨所讲的,说得多一点,说得详细。『一切诸法』,包括世间、出世间一切法,包括华藏世界、极乐世界,都是『从心所起,与心作相』,现出来的这个相跟心一定相应。极乐世界的相为什么那么庄严?心清净,心真诚;真诚、清净、平等、觉心,就现出无比庄严的相好。我们现在这个世间相为什么不好?五浊恶世;浊是污染,恶是邪恶。我们的思想见解错误,叫邪知邪见。恶是造十恶业,身造杀、盗、淫,口造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意造贪、瞋、痴,我们现出的相怎么会是好相?相是随心转,心好相就好,心恶相就恶。如果你冷静观察人,你看那个人容貌很清秀、很善良,他的心善;你看那个人相貌很凶恶,他的心恶。你喜欢的时候,那个相很好看,你不喜欢的时候,那个相好难看,这很明显。一个人的相刹那刹那在变,只要你观察入微,你就完全明白了。

什么人的相不变?佛的相不变。佛佛道同,佛的心是到真正寂静了,这里面讲体元湛寂,他湛寂达到圆满,不变了,所以佛的相不变。菩萨的相,没有达到圆满,所以菩萨的相还有变,但是变得少,变得幅度小。应用在我们生活上也是如此,如果你的生活很清静,妄想很少,你的变化就不大;如果你每天妄念很多,思想很复杂,你的变化就很大。我们世间讲老化,人为什么老?古人说得好,「忧能使人老」,你为什么老?忧虑太多。尤其是上了年岁的人老得特别快,这是什么道理?老年人患得患失,得失的心格外的执著。年轻的时候他还没想到,年老的时候怕没有人养活,对财物上面的执著非常严重,天天都是想这个,日夜都不停,老得好快,这就老化了。所以你想想古人讲的话,非常有道理,如果你没有得失心,心地清净,心地自在无为,这个人虽然年岁一年一年增长,但不容易老。我们仔细观察,有很多年岁大的人看起来很年轻,有许多年岁很小的人看起来很衰老,那是什么原因?心不一样,一个心清净,一个心不清净,一个忧虑少,一个忧虑很多,道理都在此。所以「与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灭』是什么?这个相的生灭是跟著心的生灭,佛经讲:「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同无有住』,心无有住,所以相也无有住,『一切境界,随心所缘』。

今天时间到了,这后头几句我明天再跟大家细说,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