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心经全文网
入门须知 佛学常识 在家修行 佛与人生 佛化家庭
主页/ 入门知识/ 文章正文

净土法门法师:地藏经玄义(第十集)

导读:净土法门法师:地藏经玄义(第十集) 地藏经玄义 (第十集) 1998/1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4-14-10 诸位同学,请掀开经本,《地藏经科注》纶贯第十面。我们还是继续来学习,不思议的性识...
净土法门法师:地藏经玄义(第十集)

地藏经玄义 (第十集) 1998/1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4-14-10

诸位同学,请掀开经本,《地藏经科注》纶贯第十面。我们还是继续来学习,不思议的性识为本经之体,也就是说佛说经的理论依据。前面说了不少,可是意思还没有尽,我们读了前面这些文字,对於法性、法相多少会有一点概念,法性跟法相确确实实是虚空法界万事万法的根源。末后这段讲到地藏菩萨的本识,说地藏菩萨,又何尝不是说我们自己?这个意思我们一定要懂得。天台大师有两句话说得很好:

【三千不出一念法性,三千不出一念无明。】

这两句话在这一面第五行。所谓『三千不出一念法性,三千不出一念无明』,什么是「三千」?虚空法界万事万物称为三千。为什么称为三千?天台大师讲《法华经》,将「十如是」分配在十法界,每一个法界都有十如是,而每一个法界又具足十法界,这就变成一百个法界;每一个法界十如是,就变成一千如是,所以叫百界千如。过去一千,现在一千,未来一千,这叫三千。所以天台家讲三千,就是宇宙万有世出世间一切法都包括在其中,不出一念法性。一念法性是什么?《华严经》上所讲的「唯心所现」,就是一念法性。又说:『三千不出一念无明』,「无明」是什么?《华严经》讲的「唯识所变」。你把这个合起来看,意思就不难体会了。《华严经》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无明是识,是识心的根源。底下说:

【今家释华严心造之文有二,一约理,造即是具。二者约事,即三世变造等。】

『今家』,天台宗的子孙尊称智者大师为「今家」。智者大师解释《华严经》,他说了两个意思:『约理,造即是具。』「具」是性具。『二者约事,即三世变造等。』我们简单的讲,总不外乎「理具」跟「事造」。理就是自性,具是具足、本有,自性里面虽然本有,如果没有事造,它不能现前。所以一定要晓得,理离不开事,事离不开理,理事是一体的两面,一切诸法没有例外。法师以此性识为体,根性利的人一听他就觉悟、就明白,古德讲:「全事即理,全理即事」、「全相即真」,相是指现相,真是讲真性,所以说性相不二,理事一如。这是诸佛菩萨的境界,我们凡夫很难懂,所以世尊教导初学,往往都用比喻来说,希望从比喻当中你能够有一个概念。而比喻当中是以「梦幻泡影」说得最多,几乎一切大乘经上佛都有这些比喻,因为这是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有的经验。我们都有作梦的经验,梦中有相,相从哪里来?绝对不是无中生有,没这个道理。相从哪里来?相是自心变现出来的。你的心是什么样子、心在哪里?不知道,找不到,心没有相。世尊问阿难尊者心在哪里?阿难说了七个地方,世尊都把它否认了。

由此可知,心在不起作用、不现相的时候,找不到。它有没有?真有,而且从来都没有失掉。它是宇宙一切万法的本体,一切万法是从它生的,就好像我们梦境一样,梦中的境界就好比是宇宙一切万法,是从你心里变现出来的。变现出这个相分,如果你要问心在哪里?可以说整个梦中的境界相就是。世尊问阿难尊者心在哪里?阿难尊者如果聪明,说尽虚空遍法界一切皆是,释迦牟尼佛就没有话说,这说对了。说在一处就错了,一处不能涵盖全体,无论说哪一处,都是证明阿难没有悟入,根本对於事实真相,无论对事对理,他都迷惑,都没搞清楚。既然心变成梦境,梦境是假的,梦境是心性的相分,相分是妄,全妄即真,全真即妄;心在哪里?心已经变成相。我们从梦境这个比喻就能够联想到,现在尽虚空遍法界是我们自性变现出来的相分;唯心所现,这个心是心性,所现的相分,十法界依正庄严、净土秽土、一切众生、虚空法界,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换句话说,没有一样不是自己,这是菩萨的心。

我们有没有?我们也有,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我们现在为什么叫凡夫心,不叫菩萨心?我们迷了,不了解虚空法界是自己,迷了叫凡夫,觉悟了叫佛菩萨。觉悟什么?尽虚空遍法界是我自己,这个觉悟了。禅宗讲的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觉悟的是什么?就觉悟这桩事情。什么叫见性?见到一切法相就是自性。在一切有情众生,有情众生的自性,佛在《楞严经》说得比较浅显,我们大家都能够觉察到,六根的根性在眼叫见性,在耳叫闻性,在意叫知性,六根的根性是我们的真心,这个东西能现。自性上带一分无明就变成识,识能把自性所现的现象转变,如果没有转变,这个法界叫一真法界,因为有识的作用,把一真法界就变转成十法界。所以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一切法是讲十法界,十法界是从心想生,是识变的。

性跟识是一桩事情,性是体,识是作用,有体有用,它才现种种相,诸佛菩萨如是,一切众生无一不如是,这当中的差别就在迷悟。迷了,受无尽的苦恼,造无量罪业,要受无量的苦报。觉了的时候得大自在,《华严经》讲到无障碍的法界,末后《普贤行愿品》的品题,《四十华严》翻译的具足,就是「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你说这个多自在!清凉给我们说四种无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觉悟的人。迷的人是样样都有障碍,理有障碍、事有障碍,理事障碍、事事障碍就更大。迷悟两个境界不一样,两种受用,这讲享受真是天壤之别。所以佛标明教学的宗旨,佛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两句话我们大家都熟知,可是这两句话的意义能够体会的人不多。为什么你体会不到?你没入这个境界,契入这个境界才懂得这两句话的意思,才明了佛法教学的宗旨与义趣。

所以青莲大师在此地给我们做了一个结论,无论是讲识性或者是讲性识,都可以做经体,都可以做教体;也就是说经教理论的依据。性识也好、识性也好,必须要知道这个性就是法性,法性现在被无明覆盖,所以全体属妄,青莲法师叫它做性识,性变成了识。我们今天识作主,性不作主,识作主就是八识心王当家,我们今天用的是这个心,不是用真心。佛在大乘经论里面说得很多,「真心离念」,念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真心里面没有。我们还带著有妄想分别执著,我们用的是妄心,也就是我们用的是识心,就是这个地方讲的性识。性识也就是佛法讲的「真如随缘」,真如是性,随缘是识。虽然随缘,诸位要晓得,它绝不会改变,所以它真,如果随缘随著变,就不是真的。

佛法常说的两句话:「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我们又加了两句,加这两句是说明四种不同的境界。「不变随缘」是佛境界,真如随缘是菩萨心,这个菩萨不是别的菩萨,是倒驾慈航的菩萨,也就是他早就成了佛,现在以菩萨身分出现在世间,他是不变随缘。第二种是「随缘不变」,这真的是菩萨,不是倒驾慈航。菩萨在学佛,在随缘当中学不变,我们今天要在这上努力,随缘当中去学不变。怎么个学法?昨天跟诸位说,你见,你要会见,我们说白一点,你看东西要会看,你听要会听,会看、会听的人怎么样?他看,在变化里头看到不变;他听,在变化音声里面听到不变,这叫真的学佛。你会看会听,这是菩萨。第三种是「不变也不随缘」,那是什么人?阿罗汉,堕偏真涅盘,他不变也不随缘,他也不度化众生,灰身灭智,佛不赞成,佛常喝斥他们。第四种是「随缘随著变」,这是我们凡夫,就是你不会看也不会听,你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全用错了。菩萨是会看会听,六根用得很恰当,他在尘缘当中见性,尘缘是缘,随缘见性,这是真本事,所以他开智慧。我们是随缘随著变,心被外头境界转,随缘随变的心就生烦恼。随缘不变生智慧,禅宗六祖惠能跟五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们如果要见到五祖一定说:「弟子心中常生烦恼。」为什么常生烦恼?随缘随变;为什么不生烦恼而生智慧?随缘不变。看到境界里头不变,变中有不变,自己也不变,自己的根身在变,刹那刹那在变,根中之性不变。这是我们讲到真如随缘,给诸位说出这一点意思,我们应当遵守什么样的原则来学习。经上也有这么一句话:

【无明体相,本自不有,妄想因缘,和合而有,不善思惟心行所造。】

『不善思惟』,就是刚才讲的你不会看、不会听,所以才造成现在这个样子。六道轮回、五浊恶世怎么来的?就是这些众生「不善思惟心行所造」。妄本来没有,妄是不觉,不觉就是无明,无明就是不觉。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明白的指示我们:「本觉本有,不觉本无。」这两句话说得好。本觉是什么?是自性,自性里面本来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德能,这是本有的,前面跟大家讲「理具」,理是讲自性,具是本来具足。妄是讲无明、不觉,本来没有。这两句话给我们修学的人,建立了很大的信心,本有的决定可以证得,本来没有的一定可以断掉,对於我们断妄证真建立了信心。

不觉,本无的不觉从哪里来的,什么原因来的,几时产生的?这些问题,自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人问过,佛经上有没有答案?有。这些问题在楞严会上,富楼那尊者就曾经问过释迦牟尼佛,在《楞严经》的第四卷,世尊告诉富楼那尊者:「无明从哪里来的、无明怎么来的?」世尊只说了八个字:「知见立知,是无明本。」这两句话解释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懂不懂?你如果要是真懂,你的无明就破了,你就明心见性,一句话就把你点醒。可是这句话,我们念上一千遍、一万遍还不懂,为什么不懂?你不善思惟,你错用心。什么叫知见?什么叫立知?我们睁开眼睛,外面境界相看得清清楚楚,这是知见,虽看得清清楚楚,心里明明白白,这个时候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不是说我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什么都不知道,你睁开眼睛,你什么都不知道吗?什么叫立知?稍稍一起念、一动心,就叫立知,世尊说那就是无明。

所以才告诉你「无明无始」,你问无明什么时候起来的?无明无始,没有开始。如果要有始有终,那就真的变成事实。没有开始,这就是假的,是妄想。你要说无明几时起来?佛给你讲无始无明,没有开始,就在现前这一念。你一念有意:「我看见了」,这就是无明,「我知道了」,这就是无明,你就被无明烦恼覆盖住。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也说我见到了、我听到了,这个话是随顺众生说的。所以佛说法是以二谛而说,随顺众生的知见;你们说这个身是我,我也说是我,是随顺你们说。你们执著这个身是我,佛绝不执著这个身是我,佛是以什么为我?尽虚空遍法界是我。所以说随顺众生的执著而执著,随顺众生的分别而分别,才能跟众生交流。这是假话,不是说真话,我讲经的时候曾经跟诸位说过,世尊以二谛说法就是半骗半真,用这种方式引导你从虚妄见到真实,这是佛的善巧方便。

如果是真的,完全用纯真,不用一点虚妄的方法,不用俗谛,完全用真谛,没有话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那是真的;不但一句话没有,一个念头都没有,这是纯真。佛是恒住真实,不但是究竟圆满的佛恒常住在一真里面,一真就是心行处灭、言语道断,佛跟佛见面一句话没有说,那是真的。无量智慧、无量功德圆满具足显现,谁懂?所以佛一定要随顺众生,以世俗谛与真谛相结合、相融化,用这种方法来帮助十法界的众生悟入诸法实相,这是诸佛如来大慈大悲。我们看《华严经》讲的华藏世界,看往生经里面讲的极乐世界,看到这些诸佛菩萨他们生活多彩多姿,多彩多姿从哪里示现出来的?在虚空法界为一切众生,这个众生就是十法界里面的众生,现无边身,说无尽法,多彩多姿是从他对十法界活动里面看到。虽然活动从来没有止息过,他的心永远安住在一真之中,种种活动随缘而已。他是不变随缘,从来没有动过念头,真的於一切法里面不起心动念,不分别执著,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是诸佛菩萨,经上讲这是游戏神通,这是大自在、大圆满。我们晓得菩萨是用什么心,我们今天用的心跟他恰恰相反,我们不善用心,不知道事实真相。

『妄想因缘』,就是说分别执著。我们今天是只知道妄想因缘,以为这个东西是我们的真心,而把真心忘得干干净净,完全不能体会,完全不能觉察,不知道妄依真起。你没有真心、没有自性,你的分别执著从哪里来的?我们讲分别执著这个意念,这意念从哪里来的,依据什么而起来的?能够有这个想法就叫回光返照,佛家讲回头是岸。一回头去找,我现在执著分别,我分别从哪里来的,我执著从哪里来的?你就找这个,这叫回光返照,这一找,找不到了。

这就是慧可跟达摩祖师一样,慧可心不安,现在心不安的人太多了,求达摩祖师给他安心。现在达摩的造像,造像中有一只手伸著,那是什么?那就是对慧可说:「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慧可从这一句话回光返照,我的心不安,心在哪里,为什么不安?去找,找到最后找不到,觅心了不可得,你叫我去找心,我找不到。他比阿难高明,阿难胡思乱想,还说在内、在外,乱七八糟去找,慧可比他高明,慧可说觅心了不可得。这就是到了开悟的边缘,所以这一句话点醒他,「我与你安心竟」,我把你的心安好了,他就恍然大悟了。阿难就没有到开悟边缘,阿难是胡思乱想,差得远之远矣!到觅心了不可得的时候是到了边缘,这一点就点破了,这就是宗门讲的见性,成为禅宗二祖。

我们今天所欠的功夫是没有回头,然后你才晓得参禅要回头,学教也要回头,念佛也要回头,你不回头你永远不能开悟。大势至菩萨,在《念佛圆通章》里面教给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就是回头。观世音菩萨修学的方法,「反闻闻自性」,反闻是回头。用的耳根听到外面声音,回过头来去找,能听的是什么?这样才能见性,反闻才能见到自性。我们今天闻是专门缘外面,想想我看见了什么,我听见了什么,愈想愈迷惑,愈想愈错误。由於错误的知见,产生错误的行为,造口业随便批评人家,身业是随便侵害别人,是你看错想错了,你造无量无边的罪业,感受得三途的苦报,都是由於不善思惟心行所造。

由此可知,不但六道是假的,十法界也是假的。六道、十法界都是唯识所变,都是无明幻化,是《金刚经》讲的「梦幻泡影」。佛讲的话没错,「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绝非真实。佛法讲真妄,它的标准是订在凡是有变化的就是假的、就是妄的,永远不变的那是真的,是以这个标准来说真妄。虚空法界刹那不住,它是变化的,这个意思在大经里面讲得很多很多。所以现象是无常的,我们一定要懂,它不是常住的。但是任何一个妄相都是真妄和合,离了真,哪来的妄?离了真没有妄,所以妄一定随著真,妄决定不离真。古人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这个比喻好,他用金比喻真、比喻自性,用器比喻一切现象。我们到一个金店里面参观,用金制造的这些器具很多,几百种、几千种,每一个款式都不一样。凡夫著了妄相,这是镯子、那是项炼、这是戒指,著了相。会看的人在相上看到性,他看到的是金,物像再多只有一个金,他看到金。他看到金,有没有坏相?没有坏相,并没有把这些相破坏才看到金,在相上就看到金,知道这是真妄和合。

修道人,见性的人,事事物物里面都见真性。在有情众生,我们今天讲凡夫,现在讲动物,在一切动物里面,见到这些动物的自性,经上有的时候讲佛性,自性就是佛性。他有佛性,他怎么不是佛?所以佛眼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他的自性跟一切诸佛如来的自性无二无别,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的见性、闻性,跟释迦牟尼佛的见性、闻性,跟阿弥陀佛的见性、闻性,跟毗卢遮那佛的见性、闻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那怎么不是佛?所以《华严经》与《圆觉经》都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无量寿经》也说:「一切皆成佛。」他本来成佛,不是什么时候才修成佛。

在无情众生里面,你有没有看到法性,我们这一片纸张,它是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我们从这些地方去体会,要在日常生活当中时时体会,不断体会,总有一天豁然悟入,你真的见到了。非常可惜,凡夫可怜,业障习气深重,不会用功,不能在一切众生、一切幻相里面见真性,而变成什么?在一切现象当中见是非人我,里面起贪瞋痴慢,这就是此地讲的不善思惟心行所造。

「不善思惟心行所造」,这是讲六道轮回众生,你为什么会有六道,你为什么不能出离六道,你为什么过得这么苦?八个字说尽了。所以会用功的人,才懂得六祖惠能说得没错,「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正会用功的人,真正善思惟的人,真正会用心的人,不见世间过。不但不见世间过,他见到世间一切,都是真如自性无量智慧德能圆满的流露。所以会用心的人是入佛境界,不会用心的人是入魔境界。境界里面无佛亦无魔,佛跟魔是你自心变现出来,会用心的人就是佛,不会用心的人就是魔,外面境界哪有佛与魔?没有。我们修学大乘,如果连这个意思不能体会,你的功夫如何得力?在第十面最后一句看起,最后一行最后:

【无明幻出六道依正,当知本自不有,无明所为。】

我们看这一句,这是把六道轮回的真相为我们说出来。我们现在住在六道里面,『当知本自不有』,六道本来没有。「六道」是什么?作梦。六道是做恶梦,我们在搞轮回就是在做恶梦,佛菩萨是从梦中醒过来,我们迷惑颠倒,在梦中没有醒过来,继续在作梦。这个梦从哪里来的?『无明幻出』,幻是梦幻泡影,无明就是对事实真相完全不知道。随著你的无明,无明很可怕,不了解事实真相,於是在这个境界里面就起了妄想分别执著,随顺自己妄想分别执著就做错事。世间人第一个错误,就是认为自己根身是自己,从这个错误的认识,就连续不断一直错下去。

如何保护自己,如何防范侵害,愈想就愈错,愈做就愈错,於是铸成了大错,你的生活圈子就愈来愈小。最小的圈子是阿鼻地狱,《地藏菩萨本愿经》上告诉我们,阿鼻地狱里面你所感受到的就是一个人,无间地狱。地狱多大?你的身体多大,就刚好这个身体跟地狱一样大。地狱里所有的罪刑统统一时都要受,这是什么原因?自私自利到了极处,一个人都不能容,这是阿鼻地狱。诸位细想这个现象,这个现象全是假的,都不是真的,都是你自己错误的观念变现出来的。自性清净心中没有这些东西,是妄识变现的,无明是妄识。六道里头正报是身,依报是生活环境,全是假的,你如果真正知道是假的,是无明、是幻想,是妄想分别执著变现的,你要真正了解这个事实真相,在六道里面生活,你很自在。为什么?再不执著分别,一切随缘,随缘就得大自在。你说打妄想要尽量保护自己,你能不能保护得住?保护不住。这是假的、空的,你保护它干什么?

世间人迷惑颠倒,以俗谛来说,俗谛就讲因果,「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遭恶报,这是六道里面天经地义的真理。所以觉悟的人,在六道行善,知道虚空法界跟自己是一个共同体。今天有人提出一个生命共同体,他哪里知道什么叫生命共同体?话他会说,意思他不懂。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换句话说,利益一切众生就是利益自己,伤害一切众生就是伤害自己。所以伤害一切众生,你还没有觉悟的时候,你堕三途六道,你能够帮助一切众生,你果报在三善道,我们为什么不去帮助一切众生,而去伤害一切众生?世间确实有一些野心家,想在这个世界称霸,统治这个世界,他能不能做到?决定不能。有没有真正统治世界这个人?有,佛经里面讲转轮圣王。铁轮王统治一个星球,铜轮王、银轮王、金轮王,佛经里面讲金轮王统治一个星系,那是人,不是神。他用什么来统治?用十善业道。自己修十善,劝人修十善,行善才能有这个果报,造恶不行。

二次大战的时候,希特勒想统治世界,日本人也想统治世界,用什么方法?用武力;没几年亡国了。所以我们看到这个战争,从这里面得到一个经验,战争做为手段,决定不能统治世界,到最后归於毁灭,所以战争决定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解决问题方法是什么?大慈大悲,布施、奉献,问题就解决了。二次大战,全世界死了一亿多人,花了多少钱?外国人有个统计,五百亿美金。如果拿五百亿美金到处布施,来做社会福利的事情,全世界拥护你,你真的做了全世界的王,哪个不拥护你?韩战期间,打仗总共用了一百八十亿美金,如果这一百八十亿美金去布施,无条件的布施帮助韩国人,我想韩国每个人见到美国人,都会跪著喊「爸爸」!所以战争手段不行,你用金钱布施帮助人行,但是布施要无条件,布施附带条件你就做不到。无条件,人家感恩戴德,永远不会忘记你,这是大恩大德,布施恩德。越战,打的时间更久,总共花了一千八百亿美金,诸位想想,一千八百亿美金要是布施越南人,我相信每个越南人见到美国人都会叩头喊「爸爸」!战争只能够造成灾害与怨恨,这种怨恨结下去,生生世世没完没了,非常残酷,自害害人。

同修们买的这些记录影片给我看,我看了之后深深感觉到,我在里面得到这个结论:战争绝对不是解决问题的手段,解决问题一定是大慈大悲,布施恩德,以真诚的爱心爱护一切众生、爱护对方,人家才会心服口服。这些野心家也是错用了心,不善思惟心行所造,造成这么大的灾难,也造这么重的罪业,死了以后都是三途,何苦来呢?佛法教导我们没有别的,就是把宇宙人生事实真相为我们说出,让我们明白了解,然后究竟怎样处事待人接物,你自己就会了。

底下讲六道的差别,都是「从一念无明心出」。大师以此为教体,意思就是告诉我们,过去我们迷了这桩事情,现在从迷开悟,就在现前自己生活环境当中学习善思惟。什么是「善思惟」?我们的想法看法与事实真相相应,这就是善思惟。能将事实真相说明白、说透彻,确实是大乘佛法。由此可知,真正要解决问题,还是中国古圣先贤的一句老话,「教学为先」。然后我们才想到,释迦牟尼佛他是王子的身分,为什么不继承国王,把王位舍弃,从事於社会教学的工作?他真的觉悟了,他要帮助一切众生彻底圆满的解决问题,所以从事於教学工作。如果我们说,释迦牟尼佛是野心家也可以,他不是要统治一个国家,他要统治全世界,要统治尽虚空遍法界,他用什么方法?他不用军队,他不用武力,他用教学。他死了以后三千多年,这个世界上多少亿的人尊敬他、崇拜他,向他学习,他成功了,这是一个很鲜明的榜样,他指导我们、教导我们怎样学习。我们看到了,听到了,体会到了,我们知道这才是真正的途径,应当要存大慈悲心、布施恩德之心。

这段是讲地藏本识,也就是地藏菩萨存的是什么心,地藏菩萨用的是什么心?地藏菩萨帮助六道众生,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对於自己一丝毫的要求都没有,地藏菩萨并没有要求这些众生感激他,也没有要求这些众生报答他,可以说是完全没有条件,无条件的爱心,无条件的布施,无条件的教化。他只有一个愿望,希望众生个个都开悟,个个都成为菩萨,个个都作佛。菩萨用的是这个心,菩萨存的是这个心,我们要明了,应当要学习。这一段我们简单就介绍到此地。下面第三大段「明宗」,五重玄义的明宗。这段文在第十一面第四行:

【明不思议行愿为宗者】

『宗』,是说学习的纲领必须要掌握。你不能掌握学习纲领,你在学习当中就无所适从,就不知道从哪里学起?所以这一段非常重要。玄义里面前面这一段辨体,诸位要晓得,这个体通一切佛法,通一切经教,不管怎么说法,说法虽然不一样,意思是相通的。但是「宗」就不一样,宗是讲学习纲领,每一部经典、每一个法门学习纲领不相同。这就专就本经,专就这个法门来说,青莲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是以『不思议行愿为宗』,这部经叫《地藏菩萨本愿经》,以他的本愿做为我们修学的纲领,这是很有道理的。所以一开头就引经据典,多分都是从本经。一开端:

【准经文殊问佛云】

『准』就是依据,『经』就是本经,依据本经。如果引用其他的经,他一定要写出来。在本经里面文殊菩萨问佛。

【地藏菩萨因地,作何行、立何愿,而能成就不思议事。又大士於过去不可说劫前,身为大长者子,因见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相好庄严,因问彼佛,作何行愿,而得此相。】

这里面有行有愿。『又』,也是指本经。本经里有这个说法:『大士於过去不可说劫前,身为大长者子,因见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相好庄严,因问彼佛,作何行愿,而得此相。』又有行愿。下面是又一段:

【又如来自结经名,一名地藏本愿,一名地藏本行。】

释迦牟尼佛说出这部经的名题,佛说了三个,『一名地藏本愿。一名地藏本行。』这个地方举了两个,第三个名字是《地藏本誓力经》,他取本行跟本愿。

【故知行愿二法,乃一经之宗要也。】

这是说出为什么他要立行愿为宗,说出在明宗里面立这个题目的由来,然后再跟我们解释。行跟愿是有密切的关联,古大德在解释这桩事情的时候,常常跟我们讲,愿为先导,以行践愿,愿在前面是领导我们,我们以行实践我们的愿望,这个愿就能圆满成就。在中国人不讲愿,中国古人讲立志,人要没有志,你这一生生活努力没有目标、没有方向,你这一生一定是空过,一无所成。你这一生要想有成就,决定在你的志向,佛家叫愿行。世间人我们看,从年轻观察他,他在读书求学,选读的科系就显示他的愿望。有许多人想读医科,他的愿望是将来作医生;读法律,将来作律师;读会计,将来作会计师。现在在美国,这三种行业是最赚钱的,他为什么选择这个?目的是在利,利在诱惑他。所以这个愿不是本愿,这个愿是外头的利在诱惑,他产生了这个愿望。凡是利益诱惑的愿望,没有不造罪,作律师昧著良心替人家辩护,只要人家拿钱来,想尽方法给他说好话,这是造罪业。作医生没有医德,本来这个病一次、两次就可以看好,一定要拖它二十次、三十次,为什么?慢慢叫他送钱来。现在这个小的利益得到,往后果报就苦不堪言。

古人读书立志,的确跟现在不一样。古时候没有这么多科系,大概读书人只选择从政这个行业,所谓是「学而优则仕」,古时候讲仕就是从政,就是作官。作官要做个好官,为人民、为地方服务。所以中国古时候的教育,提倡的是读书志在圣贤,现在读书志在名利,名利就会有冲突,就会有斗争。古人读书志在圣贤,圣贤没有斗争,圣贤互相礼让,所以社会是和睦,世界是大同,那怎么会一样?我们今天接受佛教育,要来学佛,学佛的志是什么?志在作佛、作菩萨。佛菩萨是大圣大贤,比世间志在圣贤又要提升一级。问问我们学佛是不是真的做了菩萨、做了佛?真正学菩萨、学佛,怎么可以与一切众生斗争,决定不可以。众生迷惑,他争,我们让,决定不跟他起争执,他要什么,我们都让他。给他,我们是不是都没有了?不会。为什么?命里有的丢都丢不掉,命里没有的,一文都强求不来。他不知道,我知道。你要我给你,你命里有,我给你的可以保得住,你命里没有,我给你的没几天就丢光了,你保不住。我命里有的统统给你,过几天就又来了。

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你就敢布施,布施得很痛快、很欢喜,知道什么?施不尽,愈施愈多。财施财多,法施智慧多,无畏布施是健康长寿,谁肯干?明白的人肯干。哪里说是施掉之后什么就没有,没有这个道理,这是不合理的。佛给我们讲六道众生所得的富贵,都是过去生中修的和这一生当中修积的。所谓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们前生修的什么因,这一生所受的果报就是。你这一生得富贵,前世修富贵之因,你才能得到。这一生我们物质生活很艰难、很困苦,前生少修财布施,没有种这个因。命里没有的,得到不是福,是祸害,这真的,一点都不假。

我早年刚学佛的时候,听说有一个将军升官,少将升中将,命令没有发布,大概是接触高阶层的人,他们看到了,把这个消息告诉他:「批准了,你马上升中将。」他很欢喜开心,邀几个朋友一块庆贺喝酒,一喝就死了。所以他若不晓得这个消息,他就不会死。人家说他没有那个命,他只有一颗星的命,再加一颗星就压死了,这很有道理。富贵都是命,没有那个命,给财给你,也会被财压死了。我听说很多,命里没有财,搞股票,股票一亏就自杀了,那不是被财压死了?他没有那个财命。「一生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你要想得财富,你就修财布施,这是佛教给我们的正法。想种种方法去赚钱,搞股票是赌博,那是把别人的财富取为己有,是不义之财,不是你正当手段得来的。不义之财,不可取得,决定没有好的果报。真正财富从哪里来?财布施,愈施愈多。在家同修你只要财布施,无论你从事哪个行业都赚钱,为什么?你命里有财。别人做你这个行业不赚钱,他命里没有财,你做就会赚钱,道理在此地。你布施法得聪明智慧,你布施无畏得健康长寿,什么因感什么果,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要懂这个道理,要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我们在一生当中才知道怎么个作法是正确的。所以利益众生、利益社会,是真正利益自己。这个事情一丝毫的弊都不可以做,决定不能够害人,决定不能够伤害社会,不但不可以有害人、害社会的行为,念头都不可以有。纵然我们自己这一生福报没有现前,一生都修布施,福报没有现前,不要紧,来生有大福报,因果决定通三世。

一般世间人看到人死了,我们佛教知道,人有没有死?没有。释迦牟尼佛讲《楞严经》,波斯匿王在座,他听了十番显见之后觉悟了,非常快乐,知道怎么样?知道自己不会死,躯壳会死,灵性不死。佛讲你六根的根性是常住真心,不随生灭身体生灭。他以恒河做比喻,让他觉悟。当时波斯匿王六十二岁,他跟释迦牟尼佛同年,他觉得自己衰老,佛就问他:「你二十岁的时候跟十岁的时候比,你身体状况怎样?」他说:「二十岁比十岁老;三十岁比二十岁更老,现在六十二,眼也花了,听力也差了。」佛就问他:「你几时第一次见到恒河水?」他说:「三岁,跟他母亲到寺庙进香,经过恒河看到恒河。」他说:「你今年六十二岁,你见到这个恒河水,跟你三岁的时候见到有没有两样?」他讲:「没有两样。」佛说:「你这个身体三岁跟六十二岁有很大差别,衰老,这是生灭。你的见性,三岁见的跟六十二岁见的没有两样,说明你的见性并不随你的身体衰老而改变。」他从这个地方觉悟了。我们今天讲年岁大,看东西花了,那是你眼根有毛病,不是见有毛病,见没有毛病。为什么你戴上眼镜,又看得那么清楚?如果真的见性有毛病,戴上眼镜看也是模糊才对。说明见性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的是自己,生灭这个身不是自己。波斯匿王从这个地方一下就开悟了,好开心,知道自己不死,自己不生不灭。

我们生灭身中,有不生不灭的真性,那个真性才是自己。所以决定不要为了这个生灭的身,这个假身,造种种罪业,那就大错特错!造罪业最容易是口业,为什么?为舌头。舌头只有三寸,到底下就没有了,为了舌头贪图口味,害多少众生的命,欠多少众生的血债,生生世世还不完,这是错误。我们不晓得为真身,去为这个假身,为假身连累真身也要去受罪,这个麻烦不麻烦!这种事实真相,给诸位说,只有佛说得清楚。佛为什么说得清楚?佛看清楚了,我们没有见到,他见到了,他把事实真相告诉我们,我们想想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佛所说的,我们要在生活当中把它证实。佛说的一切经,经的特色具足「教理行果」四法,而我们学佛,必须要「信解行证」才能得受用。佛的教诲,我们相信,佛说的理论,我们懂了,佛所讲的方法,我们做到了,做到是行;从行里面,证实我们所信、所解的一点错误都没有,这叫证。所以佛法的修学,跟一般世法修学不一样,这样才能够真正达到破迷开悟,真正达到转凡成圣。这里面引用《大智度论》上两句话:

【诸菩萨行业清净,自得净报。】

这是佛菩萨跟凡夫不一样,我们行净,业就清净,在修净业,净业一定是净行。我们凡夫行不清净,业不清净,不清净就是被污染。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里面,都夹杂著贪瞋痴慢,夹杂著自私自利,就被自私自利、贪瞋痴慢污染,我们的行、业被它污染,才有六道三途的果报。下面大师假设了个问题:为什么要立愿,然后你才能得到果报?假设这一问,答得也好:

【作福无愿,无所树立。愿为导御,能有所成。】

下面还有个比喻说,比喻我们就不讲。『作福』,我们世间人讲修福。修福的方法非常多,佛教导菩萨日常生活的方法,说了六个纲领,我们称作「六波罗蜜」,或称「六度」,这是修福的方法。所以菩萨应化在世间,他的思想行为总不离这六个原则,这个人就是菩萨。布施是修福,持戒是修福,忍辱是修福,禅定、般若是修福。修福若没有愿望,福报是很大,还是一事无成,你不可能有成就,这就说明愿的重要。所以普贤菩萨教人修行,也就是教人生活,他有十个纲领,他不叫做十度,他叫做「十愿」。他的愿在哪里?愿在西方极乐世界,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有目标、有方向,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修积的福德,我后头有个归宿,愿就非常重要了。

我们今天发心修学净土,我们的愿望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那些人,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所以我们要想参与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团体,我们要具备它的条件。它的条件是「上善」,不具备上善往生就难了,虽念佛也不能往生。古大德讲:「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喊破喉咙也枉然!」什么原因?你虽念佛,你没有具足条件,就像一般宗教说的,你信了上帝,信了上帝你就能到天堂吗?不能。你必须具备天人的条件,天人的德行比人高,佛说上品十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你具备这些条件,不信上帝也会生天堂。不具备这些条件,叫上帝「干爸爸」也不行,也去不了。西方极乐世界道理亦复如是,所以一定要懂得,要立愿。

《观无量寿佛经》里面韦提希夫人看中了西方极乐世界,向释迦牟尼佛请教怎样才能往生?释迦牟尼佛没有叫她念佛,先教她修「净业三福」,我们往往把这个疏忽掉。净业三福是什么?诸上善人的基础。要先修善,修三种净业。而且告诉我们,净业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不仅仅说净土法门,三世诸佛是什么样的法门都有,包括无量无边的法门,无论修行哪个法门要想成佛,都以这三种净业做基础。我们念佛修净土,把这三条十一句疏忽了,虽念佛,往生不可靠,只是跟净土结一个善缘而已。你什么时候能往生?你在哪一生当中这个基础具足了,你念佛决定往生。所以从哪里做起?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人天福;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小乘福;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大乘菩萨的福报。你没有这个基础,你念佛不能往生。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的心不善、行不善,到西方极乐世界还跟人吵嘴、还跟人打架,那怎么行?把极乐世界搞得一塌糊涂,去不了的。最低限度,你要把这三条十一句都做到,你才能决定往生。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