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师兄学佛的目的就是离苦得乐,这样自身就不会有任何烦恼了。在佛教中烦恼有很多,其中嗔恚是根本烦恼之一。嗔恚的影响很大,如果师兄起了嗔恚心要及早去治,这样才不会伤害到他人和自己。可心中起嗔恚,如何治?关于这个问题,接下来看看相关的回答吧!
慈悲观是对治多嗔众生的观法。所谓“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嗔恚如毒火,能破坏一切善法功德,损人不利己,是堕三恶道的根由,只有柔和清凉的慈悲,能息灭嗔恨热恼。
嗔恚的现象,不出三种:常常无端发怒,恼害别人,是违理的嗔恚。被人欺侮或恼害自己的亲人,或自己行善却见别人为恶时,生起嗔心,称为顺理嗔。自认为观点、看法才是对的,别人所说都是不对的,因此与人诤论,生起嗔心,称为诤论嗔。
慈,是帮助别人而不求回报,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成就与功德。悲,是同情别人的失败与痛苦,并想办法协助他去除痛苦。佛陀开示,对所有众生都要慈悲的“生缘慈”来对治违理嗔;跟你有关系的一切众生,都要行慈悲的“法缘慈”,来止息顺理嗔;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无缘缘慈”来对治诤论嗔。
修学慈悲观,先要反省自己修行不能得力,没有禅定、智慧,皆由业障所致,一切业障皆由“心”与“境”而来;“心”指我们自心;境即亲属、冤家、无关系的中间人等外境。如何修学慈悲观?
一、对自己最亲爱的人行慈悲
思惟自己从过去至今,对自己的父母、师长等长辈,未善尽孝道,不能知恩、感恩、报恩,现今深觉惭愧、忏悔,愿以佛法尽孝。当我身心获得快乐时,如寒时得衣、饥时得食、病时得愈、贫时得财、贱时得荣、急难得救助;我今世的父母、师长等一切长辈,也能如愿。我得佛法智慧时,他们都能跟我一样,业障消除,增福增慧,发菩提心。
其次,思惟自己从过去至今,对兄弟姐妹、法亲眷属、同参道友等平辈,未尽劝善规过、相互勉励之责,或心存嫉妒,幸灾乐祸,不知相互包容、互助合作,现今深觉惭愧、忏悔,故将所有功德回向给他们。接着,思惟自己从过去至今,对子女、学生等晚辈,未尽教养之责,疏于指导关照,如今愿以佛法利益下亲,将所有的功德回向给他们。
二、对一切非亲非故的中间人行慈悲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是未来诸佛,是故非亲非故的一切众生,亦与我们有缘,亦该将功德随喜回向给他们。当我身心获得安乐、利益时,我也愿意将功德回向给现在今世、过去累世,一切非亲非故的人等,使他们皆能业障消除,增福增慧,发菩提心,护持正法,永不退转。当他们有苦难时,自己也会施予协助,纵然未能采取实际行动,心中也应该存有深厚慈悲心。例如,平常外出也会见到许多不相识人等,都可以用来思惟,系念不断。
三、对一切的冤憎人等行慈悲
所谓冤憎,便是对于自己不友善者、破坏者、毁谤者、打击者、无理取闹者。修慈悲观的人,要对治自己的嗔心,对己的冤憎者更要行慈悲。所谓“冤家宜解不宜结”,现在,我愿以佛法利益功德,回向给我的冤亲债主,乃至我的父母、师长、兄弟、姐妹、配偶、同参道友,乃至今世我的子女、学生等一切晚辈,他们所结下冤仇的冤亲债主们,使他们皆能业障消除,增福增慧,发菩提心,护持正法,永不退转。
上述就是心中起嗔恚,如何治的相关回答,希望对师兄有帮助!师兄在了解嗔恚时一定要知道它的意思和坏处,这样对嗔恚会有更详细的了解。
...查看更多学佛之人需要有虔诚,恭敬的内心,而且要心无杂念,这样在学佛的过程中才能更好的去领悟佛法中的真理。此外,学佛之人不能有嗔恚的心理,否则对学佛会造成影响。可嗔恚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嗔恚 chēn huì 嗔:怒,生气 ;恚:恨,怒。 《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又作嗔,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
瑜伽八卷十六页云:云何嗔恚?谓于他起害欲乐,起染污心,若于他起害欲乐决定方便,及于彼究竟中,所有意乐。
二解 法蕴足论八卷十四页云:云何嗔恚?谓于诸有情,欲为损害;内怀栽杌,乃至现为过患。总名嗔恚。
上述就是嗔恚是什么意思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师兄有帮助!佛法中有很多的智慧和真理,师兄在学佛时一定要用心,这样才能领悟到其中的深意。
...查看更多嗔恚是佛教所说的烦恼之一,修行之人若有嗔恚的现象,那么是很难顺利修行的,而且修行的效果也会非常差。虽然嗔恚的影响力很大,但有些师兄对嗔恚了解的不多,为此想进一步了解它的内容。那下面一起来看看嗔恚的详解吧!
嗔恚,就是发怒,此或由争执,或由夺取,或由嫉妒,或由忿恨而生起对别人恶意邪念的嗔恨之心,一般的说法就是发脾气、动肝火。人对于环境的不满,或是人事上违逆自己的个性,都可以使他面红耳赤,破口相骂,发这样的大脾气,就是“嗔”的表现。如果是遇到不能忍受的逆境,又不敢表现出来,只好怀恨在心,待机报复,这种叫做“恚”。嗔恚心发作起来,往往会使人失去理智,甚至杀人放火的大恶都做得出来,佛陀深刻了解这种不堪设想的后果,所以特别教示弟子要“远离嗔恚”。
从前有一位出家人,托钵经过草丛,听到有声音向他叫道:“僧人!僧人!”
出家人回头一望,并没看到任何人,只见从草丛中出来一只蟒蛇。
这只蟒蛇对他说:“师父!请您不要怕,愿为我说法,使我早日脱离恶道。”
蟒蛇再问出家人说:“您曾经听过一位叫阿耆达王的人吗?”
出家人说:“我曾经听过。”
蟒蛇说:“我就是阿耆达王。”
出家人说:“阿耆达王是佛陀的大护法,一生兴建塔寺,供养三宝,功德无量,命终以后应当生于天上,为何会变成这样?”
蟒蛇说:“我临命终时,侍者手拿扇子为我扇风,不小心扇子落在我的脸上,使我生起嗔恚心,因此堕落恶道,受此蟒身。”
出家人就为蟒蛇说法。蟒蛇一心受持,然后绝食七天,命终后往生天上。
蟒蛇升天经过几个月,有一位天人捧花来供佛,僧众觉得很奇怪,天人就在空中对大众说:“我是阿耆达王,承蒙僧人说法,得生天上,所以今天特来奉花供佛,以报佛恩!”
贪欲、嗔恚、愚痴三毒之中,嗔恚的罪过最深。一切心病当中,嗔恚的病第一难治。一个人发起嗔恚来,会导致身、口、意同时造作恶业,业果成熟时,必堕入地狱道,遭受无边的痛苦;业果未熟时,若转生为人,则本性骄躁易怒,对他人多有怨诤之念,且他人必视其如敌。古德说:“嗔恚心中火,能烧功德林。”佛经上也对此提出严重的警告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起了嗔恚心,种种的障碍、灾难就开始了。
人类发脾气的表现,虽然各各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发脾气时,脸和颈部的血管会胀大起来,心中好像一团火,全身神经紧张,身体颤抖。有的人气冲向头上,结果连话也说不出来,有的人气得眼泪直流,做出野蛮的行为。所以,动火、生气实在是一件不好的事,因为它带给身心痛苦和害处,不但造成人格上的缺点,而且容易得罪人,走到那里,人人都变成怨家仇人,如此的人生那有什么快乐可言?
还有一点,就是不论什么人,一旦发起脾气来,他的面相所表现出来的形样,都是很难看的,没有那一个人愿意去看生气者的面孔,发脾气的人当然自己没有感觉,但在别人看来,实在是不好看。所以,将来他所感招的果报就是凶相丑脸,不可能是庄严相。
话说回来,如果我们能够远离嗔恚,不但生活平静安详,心地柔直善良,不会损恼众生,不去与人诤讼,而且面貌慈和,能够得到端正庄严之身相,为人所尊敬,处处无所障碍,人人都喜欢亲近他,这是何等的利益!因此,学佛修行的人应当培养慈悲心,时时悲悯众生,养成慈和忍辱的美德,广结善缘,与人和乐相处,共同建立起无诤的世界。
上述就是嗔恚的详解内容,希望对师兄有帮助!关于嗔恚的内容师兄要多去了解,这样对它才能有更深的认识,而师兄也能有更多的收获。
...查看更多嗔恚是一种不好的心理,若修行的师兄有嗔恚心理,那么师兄的修行效果会非常差,甚至会给自身带来业障。如果师兄真出现了嗔恚的心理,那么要及早解决。那嗔恚对治方法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嗔恚将给自他的现生来世带来巨大苦患,摧毁多劫勤积的善根,因此是大怨敌。
这是说嗔恚过患,现前使人内心烦躁不静,坐卧不安,难生喜乐,损坏名声,亲友远离,貌不庄严,今生来世人不喜见。又使人失坏辨别是理非理的智慧,引发种种恶行,速堕恶趣。又嗔恚能坏多劫善根,如经中所说:“曼殊师利,以能坏百劫所修善根,故名嗔恚。”
如《入行论》所说:再没有像嗔恚这样严重的罪业。
《佛遗教经》云:“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劫功德贼,无过嗔恚。”嗔恚是破善法的暴敌,能顿时摧坏诸多善根,因此是极重的罪业。
因此,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让嗔恚生起,励力修习忍辱。如果能不生嗔恚,在现法中也是极安乐的。
如《入行论》所说:如果能励力摧灭嗔恚,现生、来世都将得安乐。
摧伏了嗔恚,心无忧虑,醒梦皆得安乐。《菩萨地》说:修忍之人能摧嗔恚,因此无有不乐;临终时天人也将降临,在鼓乐声中迎接他。《亲友书》云:“断嗔获得不退果,此乃佛陀亲口说。”
能于一切时中遮止嗔恚生起的方便,即是修习慈心和依止安忍。此外可多思惟嗔恚的过患及慈心、安忍的利益。
慈悲观:思惟一切众生都同等希求安乐、不愿遭受痛苦,念及他们因愚昧自毁安乐、自造苦恼,而极生悲愍。又观众生往昔都曾作为自己的父母、兄妹、子女、恩人等,由此发起慈心,普愿一切众生皆得安乐。在生起慈悲心时,就能对治嗔恚。
以上就是嗔恚对治方法是什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师兄有帮助!关于嗔恚的内容师兄可以多去看看,这样既可以对嗔恚的意思有深入理解,也能 知道嗔恚对众生的影响。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