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佛源(Z)1
第22页 共22页
再【再生】佛教的轮回学说,建立在三世因果的基础上。三世又叫三生,即前生,今生和来生。“再生”即来生,指今生结束以后将进入的下一次轮回中的生命形态。如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十七章:“在他半死不活的那些灾难的年头,老伴待承他太好哩。他再生也得记牢这一点。”也指重生,死而复活。如清·俞樾《茶香丛钞·武侯祠前大柏至宋犹存》:“枯柯再生,进人异焉。”感谢别人救助,使自己绝处逢生,谓之“再生之德”。如清·和邦额《夜谭随录·碧碧》:“再生之德,未易仓卒图报。”对自己有大恩大德的人,谓之“再生父母”。如宋·曾晞颜《贺新郎·贺耐轩周府尹》词:“夹路香花迎拜了,见说家家举酒,道公是再生父母。”(李明权)
在【在劫难逃】佛教上说,一大劫中包括“成住坏空”四劫,反映世界经历一次自形成至毁灭的大过程(佛家认为这一大过程是周而复始的)。在世界相对稳定的“住劫”中,有饥馑,疾疫和刀兵这“小三灾”;在世界迅速崩溃的“坏劫”中,有火、水、风这“大三灾”。“劫”原表示宏观的时间。因为“劫”中有这些注定的灾难;因此,“劫”又有劫难、灾难之意。俗语“在劫难逃”本此,谓注定要遭受灾祸,难以幸免。如巴金《序跋集》跋:“那么重的包袱!那么多的辫子!我从小熟悉一句话:‘在劫难逃’,却始终不相信。”(参见“浩劫”条)(李明权)
赞【赞叹】称美赞扬,谓之“赞叹”。如:雄伟壮观的秦代兵马俑引起了中外游客的赞叹。“赞”,梵语Stotra(戍怛罗),谓以偈颂赞美佛、佛菩萨的功德,又称为“赞呗”、“赞叹”。隋·智顗《法华经文句》卷二说:“发言称美,名赞叹。”唐·道宣《四分律行事钞》卷下之三说:“美其功德为赞;赞文不足,又称扬之为叹。”赞叹一般用于做佛事时,用梵音的,称为“梵赞”;用汉语的,称为“汉赞”。如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金盘眩日,光照云表,宝铎含风,响出天外,歌咏赞叹,实是神功。”俗谓之“唱赞子”,是有着一定的曲调的。(李明权)
早【早知今日,悔不当初】佛家指出,“今日”之果是“当初”之因的延续。众生在“今日”尝到苦果才“悔不当初”,而菩萨深明“因果”之理,终无懊悔,所谓“众生畏果,菩萨慎因,”便是这个道理。《五灯会元》卷十六:“早知今日事,悔不慎当初。”后简化为“早知今日,悔不当初”,谓早知道有今天这种结局,不如当初不那么做,指后悔莫及。如《水浒传》第四一回:“黄文炳告道:‘小人已知过失,只求早死。’。晁盖喝道:‘你那贼驴,怕你不死!你这厮早知今日,悔不当初。’”也作“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如巴金《秋》尾声:“她这次回来还出成到四妹坟前去看了一次,谈话中也常提到四妹,真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李明权)
造【造口孽】“口业”是身、口、意三业之一,在“十不善业”中占了四项:妄言、恶口、两舌和绮语。这表明,舌根难得清净,嘴巴是最容易造口孽的。“口业”写作“口孽”,在俗文学中较多见。如《红楼梦》第一二○回:“崔莺、苏小,无非仙子尘心;宋玉相如,大是文人口孽。”此处口孽,指风月、男女等事,属于绮语。再举两个现代的例子: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因为他形容得太恶俗了,俞视学插嘴道:‘少造点口孽呵,有道理讲得清的。’”又如张天翼《脊背与奶子》:“‘是不是他野老公那里?’‘唔,还生了一个女儿哩,’低声说。仿佛一说得大点儿就造了口孽似的。”(李明权)
掌【掌中果】是“掌中庵摩勒果”的省略语。《维摩诘经·弟子品》说:“吾见此释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勒果。”僧肇注:“庵摩勒果,形似槟榔,食之除风冷。”此果梵名amara,是印度常见的一种药果。掌中果比喻一目了然,清晰易见的事物。如宋·陆游《怀江公民表》诗:“九州看如掌中果,天不遣为吁可惜。”此语为佛经常用的比喻。后亦变化为“掌上观纹”。如元·关汉卿《陈母教子》第二折:“可不道状元即怀中取物,觑富贵掌上观纹。”(李明权)
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丈二和尚”指寺庙中比较高大的诸天、罗汉等塑像。俗用“和尚”来称呼罗汉等,也是可以的。例如,佛经上常有这一类话:“(佛)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大比丘”就是大和尚,其中包括罗汉等佛弟子。显然,人们无法用手触摸到高大的塑像,因而用“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比喻弄不明情况,搞不清底细。如明·周楫《西湖二集》卷二八:“丈二长的和尚,摸不着头脑。”(李明权)
丈【丈六金身】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和化身。一般称佛的化身为“丈六金身”,如宋·刘昌诗《芦浦笔记·佛牙》谓:“常闻佛号丈六金身。”又如元·李翀《日闻录》:“‘佛,父母所生血肉之躯也,何为而有丈六金身?’曰:‘既成而变也。’佛像通常是按“化身”而塑造的,所以也称为“丈六金身”。其说本于《后汉书·西域传·天竺》,书中记载:汉明帝梦见一位长大的金人,顶有光明,便问群臣。有人告诉他:“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面黄金色。”明帝于是派使者到印度去考察佛法,并在国内绘制“丈六金身”的佛像。一般认为,这是佛法东传的开始。佛经中也有关于“丈六金身”的说法。《观无量寿经》谓:“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李明权)
杖【杖锡】即执持锡杖。锡杖是僧人所用的法器之一,上有铁棬,棬上有环,木柄,振动时有响声。为何叫锡杖?因取“锡锡”作响而得名,并非锡杖一定要用锡来制作不可。在古代,僧人出门云游,手持锡杖。南朝梁代慧皎《高僧传·康僧会》:“僧会欲使道(指佛法)振江左,兴立图寺,乃杖锡东游。”唐·杜甫亦有“杖锡何来此”的诗句。由于僧人手持锡杖云游,故又称为“杖锡客”。锡杖又名“智杖”或“德杖”。古时僧人持侦缉云游,有两种用处:一是乞食时不说话,振动锡杖作响,使施主知道有僧乞食;二是作防卫武器,驱赶牛、犬,以免伤害自己。但是锡杖传入中国之后,却完全神圣化了,使其成为宗教仪式上的陈设品。现在只在及其隆重的仪式上,主法僧人才使用它,这就完全失去了锡杖原来的意义。锡杖的形式,也与原来印度的锡杖不一样。唐·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说:“西方所持锡杖,头上唯有一股铁棬,……其环或圆或匾,屈合中间,可容大指,或六或八穿安股上,铜铁任情。”中国的锡杖,是“头安四股”,义净认为这与本制不合。在古诗中如清·孙枝蔚《劝酒歌》一:“正逢老僧锡杖来,见我相劝学参禅。”(无名氏)
折【折服】意制伏,谓使之屈伏。佛教的降魔,就是制伏魔军,使其不能为害。《楞严经》卷一中阿难被摩登伽女的娑毗迦罗咒迷惑,几乎毁坏戒体的故事,就是因为阿难不能折伏摩登伽女。佛教讲折伏,无非是两种办法:一是显神通(包括定力)来制伏对方。但佛陀告诫弟子们非不得已,不要轻易显神通。二是通过辩论来制伏对方。在佛教史上,这是常用的形式。古代印度,许多论师如龙树、提婆、无著、世亲等,都是通过学术辩论制伏对方,为佛教赢得社会地位的。我国唐代伟大的翻译家玄奘在印度留学时,亦以辩才驰名,在公开场合与当时各学派的著名论师辩论,制伏了所有对手,荣获“大乘天”的称号。我国藏语系佛教学者,更是以辩论为主要的学习方法。他们称之为“辨经”,即就佛经中的道理进行辩论。佛教除讲“折伏”外,还讲“摄受”。《胜鬘经》说:“应折伏者而折伏之,应摄受者而摄受之。何以故?以折伏摄受故,令法久住。”这里不仅说明了度生的两种方法,而且说明了两种方法所要达到的目的——令法久住。所以折伏并非将对方一棒打死,而是令其“回头是岸”“止恶向善”;摄受则更是“不舍众生”的慈悲行为。如宋·沈括《梦溪笔谈·官政一》:“盖无赖之民,不畏杖责,故设此事以折伏之。”(无名氏)
俗语佛源(Z)2
真【真谛】“谛”是真实不虚的意思。事相对于世俗来说,真实不虚,理性对于圣者来说,真实不虚,所以都称为“谛”。隋·智顗著《四教义》,其中引用《大智度论》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若不知二谛,则不知真佛法。”二谛:一是俗谛,二是真谛。俗谛是俗事上的实义,真谛是真理上的实义。真、俗二谛广泛涉及一切诸法,可用以说明事理深浅的不同涵义,因而诸佛皆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使之由浅入深,因事达理。如果不知二谛,就难以了解佛法所说的义门。真谛亦可泛指佛法,如唐·元稹《大云寺》诗:“真谛承知别,迷心尚有云。”后来真谛常见于一般言语中,表示真实的意义或道理。如说“得其真谛”,就表明对某一事物具备正确、深入的理解、认识。如鲁迅《华盖集续编》小引说:“这里面所讲的仍然并没有宇宙的奥义和人生的真谛。”(禹振声)
真【真空】《大般若经》卷五六七谓,般若波罗密多(大智慧到彼岸)“亦名真空,及一切智、一切相智不二法界”。常人见佛家多谈“空”,便以为否定一切存在。这是一种误解。其实,佛家要否定的只是妄心所生的妄相,并不否定一切事物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空”也就是“妙有”,所谓“真空不空,妙有非有”。学佛而未理解,偏执于“空”论,甚至于否定因果,便成了“顽空”。正如唐·慧能《坛经·般若品》所就:“念念说空,不识真空”。佛家言“空”,是说事物都是由因缘相待而产生的,没有独立不变的“自性”,并不是否认事物的存在。清·王夫之指出,佛家“但见来无所从,去无所归,遂谓性本真空,天地皆缘幻立”。今谓没有空气或只有极少量空气处为“真空”,如谓真空管,真空包装。亦引申指不受任何势力侵占、不受任何思想影响的地方。如冰心《晚晴集·从“五四”到“四五”》:“一个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生活的圈子无论多么狭小,也总会受到周围气流的冲击和激荡。”(李明权)
真【真理】知识能与真实情况相符合,或不悖于逻辑法则,都可以称为真理。在佛教显教中,对于有为的事相而称无为的真如(万法之体)为“真理”。密教以有为的事相各摄持其体而不乱不杂谓之“理”,其法之本不生谓之“真”,也就是胎藏界的十界曼荼罗。唐·方干《游竹林寺》诗云:“闻僧说真理,烦恼自然轻。”后来,真理一词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如: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在我国藏族地区有“阳光之下阴影藏不住身;真理面前谬误站不住脚”的谚语。蒙族有“盐是咸的,但对菜肴不可少;真理是苦的,但对未来有益处”的俗谚。(无名氏)
真【真实】“真实”的反面是虚妄、虚假。与事实完全符合,没有虚假的成分,称为“真实”。如《心经》谓:“般若波罗密多(意谓大智慧可达到解脱的彼岸)……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佛教亦用“真实”指唯一不变、与万法同一的本体。本体与变幻的现象相对而言,也称“真如”、“法界”,在佛称“法身”,在众生称“佛性”,在草木瓦石、山河大地称“法性”。所谓“唯一真实,不可思议,名一真法界”(《三藏法数》)。又如清·吴伟业《赠愿云师》:“世法梦幻,唯出世大事,乃为真实。”后亦用真实表示真心实意。如明·李贽《复杨定见书》:“盖真实下问,欲以求益,非借此以要名,如世人之为也。”也指清楚真切。如明·冯惟敏《不伏老》第二折:“且是眼花花的,怎生去看得真实。”又如杨朔《海市》:“这真实的海市并非别处,就是长山列岛。”(李明权)
真【真相】犹言本来面目。《洛阳伽蓝记·修梵寺》:“修梵寺有金刚,鸠鸽不入,鸟雀不栖,菩提达摩云‘得其真相’。”俗用以指事物的真实情况。如:真相毕露,真相大白。又如鲁迅《且介亭杂文·关于新文字答问》:“不过他们可以装作懂得的样子,来胡说八道欺骗不明真相的人。”(文贤)
真【真心】“真心”又叫做“本觉真心”、“无分别心”、“清净心”,是不变易的,能现万物。“真心”相对于“妄心”而言。“妄心”是妄生分别的污染之心。正果法师《禅宗大意》九指出:“参禅观心,主要是熄灭妄心,真心自现。”此说本于禅宗三祖僧璨的《信心铭》:“不用求真,唯须息见。”这就是说,真心与妄心并不是两个心,息妄即真,一如拨云见日。学佛者重视“观心”的功夫,不会观心,即无从了生脱死。正如《楞严经》所说:“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流转。”佛教认为,“真心”是万物的本源。《华严悬谈》卷十九说:“一切诸法,真心所现,如大海水,举体成波,以一切法无非一心故。”明代妙叶《念佛直指》卷上指出,学佛者当“向自己不动真心中求”,让心物“打成一片”。亦用“真心”指纯洁善良之心。如元·杨景贤《刘行首》第四折:“你本是唐朝宫眷,秉真心不染尘缘。”亦指诚心诚意。如曹禺《日出》第一幕:“这是你的真心话,没有一点意气作用么?”(李明权)
正【正果】佛家修行,谓之“修因证果”。如修五戒十善,证人天果;修四谛法,证罗汉果;修六度万行,证菩萨果;修无上道,证佛果等。如树,下种生根、长茎抽叶、开花结果,帮以“果”为喻。邪因结邪果,正因结正果。为区别于“外道”、“邪因”,修行佛法而证到的境界、果位,谓之“正果”。如元·伊世珍《嫏嬛记·禅林实语上》:“天女本来净,摩登淫第一;今各成正果,净淫无分别。”谓无论净淫、愚智,佛性并无差别,只要努力修持正道,未来均能成就正果。又如《红楼梦》第一九九回:“果然有来头成了正果,也是太太几辈子的修积。”后也用正果比喻正经的、好的归宿。如周立波《山乡巨变》上十:“解放前,我也算是一个赖皮子,解放后,才归正果的。”(李明权)
正【正宗】佛教禅宗称初祖达摩所传的嫡系学派为正宗。宗,指禅宗。禅宗自称“宗门”、“宗下”,称其他佛教流派为“教”。《云峰悦禅师语录序》:“不受然灯记莂。自提三印正宗。”宋·陈师道《清岩化禅师疏》:“绍云门之正宗,入慧林之半座。”后泛指学业技术的嫡传正派。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人知沈宋律家正宗,不知其权舆天三谢,于陈隋也。”刘师培《文说》:“言如纶綍,乃诏册之正宗;音涉哀思,乃赋骚之变体。”鲁迅《书信集·致李桦》:“木刻究以黑白为正宗。”(无名氏)
祗【祗树有缘】祗树,即祗树园,简称祗园,在古印度舍卫城,与王舍城的竹园同为释迦牟尼时代的两大精舍之一。释迦牟尼在祗园住了二十五年左右,宣讲了许多经典。可参见《大唐西域记》卷六。此外,“祗园”在诗文中又往往泛称佛寺。如唐·白居易《题东武丘寺六韵》诗:“香刹看未远,祗园入渐深。”又如清·姚鼎《鹫峰寺》诗:“寂寂清溪水,萧萧祗树园。”后俗语中用“祗树有缘”指与佛法有缘份,多指入寺为僧。如明·陈汝元《金莲记·郊遇》:“自家叫做佛印,生来有些灵性,只为了悟一心,因此削光两鬓。漫言祗树有缘,落得浮萍无定。”(李明权)
执【执着】指片面而孤立地理解并固执事物的妄情和妄想。如《大般若经》卷七一:“能如实一切法相而不执着故,复名摩诃萨。”又如《菩提心论》:“凡夫执着名闻利养资生之具,务以安身。”众生虚妄的“执着”是很多的,主要是“我执”和“法执”。简单地说:“我执”就是固执常一不变的主宰之“我”,从而产生种种“我见”。“法执”就是固执外境实有,从而产生虚妄分别的“法见”。后亦以“执着”谓固执而不知变通。如《水浒传》第二二回:“我只怕雷横执着,不会周全人,倘或见了兄长,没个做圆活处。”今又以“执着”指坚定不移。如:他执着地追求艺术的创新。(李明权)
指【指东话西】亦作“指东画西”。禅宗谓说话东拉西扯,不能一言道破。《五灯会元·黄龙南禅师法嗣·隆庆庆闲禅师》:“不用指东画西,实地道将一句来。”《联灯会要·道闲禅师》:“莫只这边那边逴得些语句,到处插语,指东画西,举古举今。”后世常用此句来形容说话不着边际,不落实处。明·徐渭《渔阳三弄》:“狂生,我教你打鼓,你怎么指东话西,将人比畜。”《醒世恒言·大树坡义虎送亲》:“张梢指东话西,只望单氏倦而思返,岂知他定要丈夫的骨肉,方才指实。”(李君冈)
志【志愿】佛门很重视“发愿”。人的处境是由其行为 、语言造成的,而人的行为、语言又是由其思想决定的。愿从心起,并能产生一种主宰语言、行为的力量,故称“愿心”、“愿力”。佛教所说的发愿,是一种向上的善愿,如普度众生、志求解脱,乃至成就一件利国利民的善事等。“愿”有“总愿”和“别愿”。“总愿”如“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别愿”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药师佛的“十二大愿”、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等。又如修习净土宗的信徒,以“信、愿、行”为三大前提,必须发愿求生“西方净土”。隋·智顗《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下:“志求满足,故云愿也。”“志愿”是个同义复词,出于《华严经·入法界品》,弥勒菩萨称赞善财童子道:“此长者子,勇猛精进,志愿无杂,深心坚固,恒不退转,具胜希望,如救头然(燃),无有厌足,乐善知识,亲近供养,处处寻求,承事请法。”也泛指志向意愿。如晋·王羲之《与谢万书》:“老夫志愿,尽于此也。”(李明权)
众【众生好度人难度】佛教认为:佛、菩萨以普度一切众生出离生死苦海为己任。普度众生不但要具备大慈、大悲和大智慧,而且还要有“六通”。有了六通,就能出入自在,能知众生宿世今生之事与心中所想,能了解众生种种声音和言语的意义,能帮助众生解除任何烦恼。用六通去度化众生,谓之“游戏神通”。从佛、菩萨的角度来说,自然是“众生好度”了。为什么说“人难度”呢?因为凡人不具备智慧、神通等,要去度化一个人,往往也很难,不能如愿。俗语“众生好度人难度”,意思是人心险恶叵测,难以理喻。如《水浒传》第三十回:“常言道:众生好度人难度。原来你这厮外貌像人,倒有这等贼心贼肝!”(李明权)
诸【诸天】佛寺中的护法天神像,通常供奉在大雄宝殿的东西两壁间。据《金光明经·鬼神品》说,有“二十诸天”,依次为:功德天、辩才天、大梵天、帝释天、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四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日天、月天、金刚密迹力士、摩醯首罗天、散脂大将、韦驮天、坚牢地神、菩提树神、鬼子母、摩利支天、婆羯罗龙王、阎摩罗王。后又增入道教四神紧那罗王、紫微大帝、东岳大帝和雷神,为“二十四天”。如今,在南方佛寺中多有“斋天”的仪式。如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中》:“造铁塔高丈许,仿正觉寺式,结庌塔顶,黄绿琉璃宝珠,塔灯、复盂、仰盂,诸天、韦驮、四门佛像皆合。”(李明权)
住【住持】护持佛法,使之久住于世间的意思。如《圆觉经》卷上:“一切如来,光严住持。”又如《梁高僧传》卷十一:“此五罗汉,次第住持。”用于僧职意义的住持之称,早在南北朝期间已经产生了。《金石萃编》卷七八《东林寺碑》记载:“(梁)有果、[往/日]二法师,僧宝所钦,克和止观,法物为大,用继住持。上座昙杰,寺主道廉、都维那道贞等,皆沐浴福河,栖止净业。”从这段记载可见,“住持”之职不在上座、寺主、都维那“三纲”之列,也不是禅宗首先设置。《敕修百丈清规·住持章》说:“(百丈)始奉其师为住持,而尊之曰长老。”应非“住持”始有的事实。“住持”也称“方丈”,大致上是某一寺院的精神领袖,一般由年高德劭的僧人担任。住持精通教义,擅长说法,指导弘法,通常不直接参与具体的寺务。也称为住持僧。如明·都穆《都公谈纂》卷上:“陈氏既平,上至南京,置颠仙于灵谷寺,颠仙日与住持僧聒恼。”后道教亦沿用此称,称主持道观者。如清·阮葵生《茶余客话》卷七:“常见庙宇寺观稍有规模者,必慎择住持,演法蓄众。”住持又可作动词用,谓担任住持之职。如宋·蔡·《铁围山丛谈》卷五:“(道楷)大观间,住持东都之净因禅院。”又如清·孔尚任《桃花扇·栖真》:“这里是女道住持,从不留客的。”此处指道观中的当家。(李明权)
住【住著】唐·杜甫《戏为韦偃双松图歌》有“松根胡僧憩寂寞,庞眉皓首无住著”的诗句,这是描写画面的。住著在佛教中是执著的意思。唐·希运说:“如今但一切时中,行住坐卧,但学无心……亦无住著,终日任运腾腾,如痴人相似。”(见《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所谓学无心,就是清心寡欲,不计得失,排除一切私心杂念,断除所有粗细烦恼。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无住著。(无名氏)
祝【祝愿】指僧人于受食等之际,以唱诵或叙述咒语的方式为众生祈愿。又作咒愿。据《十诵律》卷四一载,古代印度婆罗门于受食毕,为施主咒愿赞叹,后释尊沿用此法为沙门之制。《盂兰盆经》曰:“时佛敕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后佛教通常将祝愿为食时祝愿与法会祝愿。《增一阿含经》卷二九谓,依咒愿之功德可得六德,即施主与施物能各得三种成就。中国古代向神祷告,以求实现自己的愿望,也叫祝愿。如汉·焦赣《易林·小过之涣》:“求玉获石,非心所欲,祝愿不得。”佛教传入中国后,用咒愿心表示祝愿,祝愿和咒愿遂相互通用,并广泛流行。后一般指表示良好的愿望。如巴金《永远向他学习》:“走出医院的时候,我们衷心祝愿郭老早日恢复健康。”(吴明)
转【转变】转是生起、产生的意思。唐·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卷一说:“转是起义。”变是改变,变化的意思。转变就是产生变化,今指由一种情况变化为另一种情况。如说:他经过努力,转变为一名三好学生。转变一词源于佛教。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缘(各种条件)”而产生的,空无自性,变化无常。事物不断地前生后灭的“异相”,谓之转变。如《俱舍论》卷四所说:“何名转变?谓相续中前后异性。”此外,唐代说唱通俗佛经变文等的一种艺术,也称“转变”。“转”是说唱的意思,“变”是奇异的意思。转变就是说唱奇异故事的通俗艺术。(李明权)
俗语佛源(Z)3
庄【庄严】塑造佛像,为之贴金,使其形象端庄肃穆,称为庄严。如元·陶宗仪《辍耕录·旃檀佛》:“京师旃檀佛以灵异著闻,海宇王侯、公相、士庶、妇女捐金庄严。”亦指佛菩萨像的光彩,如说“法相庄严”。用善、美之物(如七宝等)装饰国土,也称庄严。如《阿弥陀经》:“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此外,用福慧等善行净化身心,亦谓之庄严。如《大集经》卷一说四种庄严,即戒庄严、三昧庄严、智慧庄严和陀罗尼庄严。后用庄严形容自然界宏伟精妙。如宋·范成大《回黄坦》诗:“世界真庄严,造物极不俗。”或形容建筑物的端正肃穆。如《宋书·夷蛮传》谓诃罗陀国“台殿罗列,状若众山;庄严微妙,犹如天宫”。亦用庄严形容人的神态、仪表或语言等庄重而又严肃。如:老法师庄严地升座,并为四众弟子说法。又如梁启超《锡兰岛卧佛》:“为奇冷语有壮采者不难,为庄严语有风格者最难。”(李明权)
装【装香】燃香供佛,表示皈信虔诚;(参见“香花供养”条)。寺院中有僧人专司此事,称为“香灯师”。如《景德传灯录·地藏和尚》:“打开殿门,装香换水。”燃香并安插在香炉上,俗谓之“装香”。如元·张国宾《薛仁贵》第四折:“快装香来,待我亲自接待去。”又如《合汗衫》第四折:“张义,装香来!”(李明权)
装【装一佛像一佛】安装一尊佛像,就像一尊佛像,意为手艺高。比喻学一行像一行,干一行会一行。如《醒世恒言》卷三八:“直竖起一面大牌,写着‘李氏专医小儿疑难杂症’十个字。铺内一应什物家伙,无不完备。真个装一佛像一佛,自然像个专门的太医起来。”(李明权)
自【自觉】佛典中依觉的范围和程度的差别而立“三觉”。佛具“三觉”:一、自觉,二、觉他、三、觉行圆满。佛,梵语具云佛陀,此云觉者,即具备以上三觉,对迷者而得名。“自觉”异凡夫:凡夫迷沉,全不自觉;佛则朗然大觉。“觉他”异二乘:二乘自求出世,无兼利心,不能觉他;佛则大悲普度。“觉满”异菩萨:菩萨无明未尽,法性未圆,佛乃道穷妙觉。佛又称“智者”,智即觉义。今以自己有所认识而觉悟为“自觉”,如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我们这个军队,历来强调一切行动听指挥,强调自觉遵守革命纪律。”又以自己感觉到为“自觉”,如:肺结核的初期,病症不很显著,病人每不自觉。(禹振声)
自【自力】“自力”与“他力”相对。佛典中有时在一定情况下强调自力。如《楞严经》卷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有时在一定情况下强调“他力”。如净土宗主张恃阿弥陀佛的愿力,即属“他力”。实际上,自力、他力并非孤立而是互有联系的。明·蕅益大师指出,佛力(他力)即是自己愿力(自力),可见佛教毕竟是以自力为主为因、他力为助为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