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我们寺庙里钢笔字写得最好的是HH和FX,字写的好也是门面,就像人的五官长的好一样,会给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如果仅仅是五官长的好,而头脑不好,心眼儿不好,与人一共事,印象就会一落千丈,反而令人更反感。如果一个人的五官长得并不好,但他会为人处世,这种人往往会令人刮目相看,字写的好也是一个道理。所以,外在不仅要好,内在更要好。人最后取胜,靠的不是脸蛋,而是靠他内在的人格魅力,尤其是女人,更加如此。我们天天洗面美容,却没有革心,没有美化心灵,美貌最多二十年就过去了,若不加强内在的修养,很快就会被人遗忘。
师:今天晚上大家想听什么呢?
答:跟我们讲讲气吧。
师:关于气,我已经讲了多次,好像讲得越多,耳朵越麻木,反而听不进去了。心太散乱,记忆力才不好,要想记忆力好,首先心要专注。一个人,若是头脑在起作用,他讲的永远是过去的记忆和未来的理想,乃至幻想,若不学会让头脑停止,做任何事情不是停留在过去,就是停留在未来。有些人之所以务虚不务实,就是因为头脑的逻辑思维和强烈的我执而导致他任何时候都在使用头脑。头脑永远活在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计划中,它永远在错过眼前的事。只有抛弃头脑,采用自性的力量,才能活在当下,自然也就务实了。
问:师父,“觉照、当下、一心不乱”,这三个词有何不同?
师: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在阐述同一个层次,比如眼前这个时钟,从你那儿看是椭圆形,从我这儿看是个平面。天下的道只有一个,只是存在的形式和表达方式不一样。就如同佛教称自性为本来面目、一真法界;基督教称上帝;伊斯兰教称真主。实际上,佛、上帝、真主指的并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种力量和境界,乃至一种层次上的状态。
任何宗教,起步修行时都需要单纯心和清净心,首先要收回头脑,专注地保持在当下,进而空掉头脑(空掉我执),才能进入自性,否则,你想见到心中的神是不可能的,因为神不在过去,不在未来,只在当下。但我们的头脑已经习惯于逻辑思维,做任何事都讲究条理。只要是逻辑思维,就属于头脑范畴。真正的宗教、真正的真理是不符合逻辑的。符合逻辑的不是道,它似是而非。而真正的宗教、真正的道似非而是。很多宗教徒称自己的宗教是哲学,那是因为他没有通达他所信奉的宗教,不了解自己信仰的神,甚至可以说亵渎了神,否则,他绝不会把宗教归属于哲学,但宗教却包含着哲学思想。
头脑还在我执的层次,就如同我们在世间做事,以为自己做的很有道理,那是因为我们站在自己的层次上。如果换位思考,站在老板的高度,你将发现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荒唐可笑。因为不在其位,所以无法理解、也体悟不到上司的思想境界。作为部门经理,看到的只是一个部门,根本无法理解董事长在想什么、计划什么,除非部门经理出任了董事长,他才能站在全局的高度看问题,否则他看到的永远只是局部。
一个修行人,如果多年都采用一个修行方法,一直按部就班地走过程,那说明他仍然停留在头脑范畴,一直是头脑在用功,这和机器人有什么区别呢?究竟的道,是没有仪式仪轨的,只有头脑才喜欢不停地遵循仪轨。因为头脑总是充满恐惧和渴望,所以总喜欢给自己设定程序,制定游戏规则,每天乃至一生都在重复着一件事,只有这样它才会感到踏实。
自性是活在当下,它没有恐惧、没有渴望。自性从来不给自己制定游戏规则,因为自性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为所欲为而不留痕迹,不会留下任何业障。一个人若能把握好眼前的第一个当下,就意味着他能把握好每一个当下,如果连眼前的第一个当下都不能把握住,他也不可能把握住下一个当下。如果使用头脑的力量,就永远把握不住当下,因为头脑总是在不停地回忆过去、计划未来。因此,我经常告诫身边的弟子,想到的事马上去做,不要想等有时间了再去做。如果养成了想到马上去做的习惯与风格,经过数年的训练,头脑的习惯势力自然会靠边站,自性的力量就会随之生起。
如果天天躺在床上计划这个月干什么、下个月干什么,明年干什么,行动少于计划,就会永远停留在头脑的世界。“道”是不允许你思辨、计划的,“道”是要你想到了就出手,发现问题就处理。如果发现问题就说这不是我的事,这是知客、当家、乃至方丈的事。一旦习惯了这种思维方式,想活在当下,想捕捉道、与道衔接,是不可能的,除非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和为人处事的方式。只要发现了问题,就说明这是你该做的。不要想这是当家的事,那是方丈的事,否则你永远是个俗人,永远捕捉不到道。事情只要让你听到或碰到,就说明你与此事有缘,就应该做。禅宗有句话,举手之劳就是道!若不做这个举手之劳,或认为与己无关,高高挂起,这不是道。道是脱俗的,听到,碰到,就应该举手做到。
但是, 数百年乃至数千年以来,很多未开悟的人制定了约定俗成的规矩,使得很多人看到所谓的不是自己该做的事,即使酱油瓶子倒了,也装作没看见。世间法的游戏规则是这样,而道场则如家,作为一个家庭成员,一旦发现家里出现问题,会自动进入状态,马上去解决,不会想着先向父母亲通报,征得同意才去处理。如果大火烧到了自家屋子,还需要向父母亲禀报后再行动吗?那一刻救火就是人性本能的反应,而此时用的不是头脑,是自性。
为什么数千年来,我们乐于接受未开悟者制定的规矩?因为我们也是没有开悟的人,未开悟的人用头脑制定的规矩正好契合我们的等级。未开悟的人如果偶尔闻到真理,遇到一位开悟明师制定的规矩,将会无法接受。未开悟的人怎么可能接受开悟明师制定的规矩和讲的真理呢?除非彼此进入深沉的灵魂空间,同处佛性的世界,彼此用佛性交流才能不分彼此,没有鸿沟。否则,一个用灵性,一个用头脑,他们就永远没有所谓的缘份。所谓的“有缘”,彼此要么都用头脑,要么都用灵魂,双方若分别使用两个不同的载体,永远谓之“无缘”。
现在来谈谈俗世间的事。在世间做事,是以现象论本质,甚至以现象来定性质。而宗教是抛开现象论本质,是以本质来论本质。
照客来了没有?
答:来了。
师:照客,你要知道,你只对知客负责,对当家,甚至方丈在内的其他人,他们要你做什么,你都可以不理睬。一个有道德底线、有职业道德的人,今天做照客能对知客负责,明天做了当家,肯定能对方丈负责。如果做照客时不能对知客负责,明天做了当家,也不会对方丈负责。如果今天你在东华寺就是个没有职业道德、不懂游戏规则的人,明天到了西华寺,你同样也是个没有职业道德、不懂游戏规则的人。我看你做照客能对知客负责,明天就敢用你当侍者、做当家,否则,我绝不会用你。你做照客遇到事情不向自己的顶头上司反映,而是越级向上司的上司反映,一旦我用了这样的人,他同样会绕过我,直接向我的上司反映。
一个好产品,不仅要物美价廉,生产速度还要快。市场竞争力就在价格、质量和速度上见功夫,如果这三项抓住了两项,就获得了两个空间,三项都没抓住,就没有空间。一天就能高质量完成的工作,结果你用了一周才完成,即使做成了精品,也失败了,因为比别人晚了六天,人家已经占领了市场。同样,如果两个产品的生产速度和质量一样,但你的价格高,也无法占领市场。
看一个人的未来,就看他当下是什么样的人,在做什么,如何做。比如说当家的,如果是个聪明、清醒的当家,想调动厨房的人,他会通过典座,而糊涂的当家,就会越过典座直接找到那个人,把人调走。结果手下人走了,典座还不知道,这不是很荒唐吗?这种情况在佛教团体经常发生,如果在公司,部门经理需要员工,必须向人事部门或向总经理申请,这是最起码的工作流程和对人最基本的尊重。上个高度讲,这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底线,不能说部门经理看中公司的某个人,就直接和当事人说,把他拉到自己的部门,因为他有自己的领导,不归你这个部门经理管。
一个人在做事时,如果总想让大家都说他好,那他就是个我执极重、没有道德底线的人。做人就要定位准确,端谁的饭碗,对谁负责。把握好手中的权力,并非好权力,而是为了把工作做好。记得我二十七岁时,有人问过我一句话。他说:“万行,你想只让一个人说你好,还是让大家都说你好?我说,只要一个人说我好就行了。他说:“你可以走江湖了。”当时我不理解,问他,就凭这一句话就可以走江湖了吗?他说:“你不懂,以后你会知道的。”时至今日,我才理解这句话。如果秉持这句话,我的确可以走江湖了,若不遵守这个游戏规则,我就是个没有道德底线的人,早就死无葬身之地了。比如管财务的只对自己的顶头上司负责,在工作上只他一个人满意就行了,为坚持原则而得罪其他所有的人,都无所谓,只有这样,你的人品道德才过得硬,无论你走到哪儿都能立足,人家都敢用你。总想让天下人都说你好的人,结果谁都不会说你好。
一个有求必应的好好先生是最靠不住的,也是最没道德底线的。一个非常固执、宁折不弯的人往往是最靠得住、最有道德底线的,尽管他固执不合群,但是,一旦他认定了你,就会为你两肋插刀、鞠躬尽瘁。如果一个人,你叫他办事可以,我找他办事也可以,他都说好,那怎么可以呢!共产党的人就是共产党的人,国民党求你办事,你也行,怎么能这样呢?如果是这种人,两党都不会用你,因为这种人是最不可靠的,他在中间游来游去,共产党的单子他接,国民党的单子他也接。古人讲,忠臣不侍二主,好女不嫁二夫。过去那些忠臣,主子一死,他就卸甲归田,不再侍奉第二个主子,但第二个主子往往非常高看、敬重这种人。
出家人不会故意做坏事,但几乎每天都在做错事,因为无知,不懂何为道德,自然做事就不符合道德。一个出家人,虽然没有故意杀人放火做坏事,但由于无明而做了错事,就要承担因果。就像在社会上,无意中把人打死了,难道不需要负法律责任吗?因此,做任何事都要讲职业道德,都要有道德底线。
我们出家人,经常会犯一些非常无知的错误。比如某个和尚要请三天假,他就给当家师或知客师发条短信请假,然后不等答复,人就走了。他以为发条短信就算请假了,也不考虑他的申请是否被批准。殊不知,如果知客没有批准你,即便你发短信打了招呼,也等于没请假。为什么他会认为,只要发了短信就算请假了呢?因为他不懂何为道德,不知道向领导请假,必须得到领导的回复,否则就说明领导没有同意。他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反正跟领导打招呼了,不等批准就拎包走人了。
高智商的人不会认为一个犯了五戒十善,吃肉喝酒的人就一定没有道德,也不会认为每天遵守五戒十善就是有道德。如果大家不学佛,在社会上学的话,可能还会聪明一些,但大家都不愿意学社会,都要入佛门,要学佛,结果呢,越学越傻。佛是你、我、他都可以随便学的吗?佛是高智慧、高层次的人才可以学的,不是你我这种平庸之辈可以学的。学佛是上流社会、是士大夫的专利品,社会底层的人是学不了佛的,佛法到了这种人手里就会变得四不像。但是我佛慈悲,总想普度众生,想普度众生就必须降低标准,结果不停地降,降到社会最底层的人都在学佛了。宗教是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的产物。一个社会最底层、连基本的物质条件都得不到保障的人,你怎么能让他去超越物质,搞什么精神建设呢?因此,大家都在学佛,农民学的是农民阶级的佛;工人学的是工人阶级的佛;士大夫学的是士大夫等级的佛。究竟哪个级别学得对呢?只能是各找各的级别学了。
原始佛教时期,佛教还没有变质、走形,到了大众部佛教,尤其是今天的佛教,全都扭曲变形了。但是在这个时代,你想搞原汁原味的原始佛教,大家就会说你是歪门邪道。如果搞二十一世纪邪知邪见的佛教,大家都说你是大菩萨,反而玩转了。偶尔碰到一个开悟的明师,为了迎合众生,传播佛教,令其种下学佛的因,用了千奇百怪的手段和方法,结果,众生以为明师的手段、方法以及他的衣服就是佛法。众生无法透过明师的方法、手段和衣服认识佛法,所以,过去的禅宗有一个观点,只要停留在方法上,就永远无法入道,道是没有方法可以进去,也没有方法可以得到。通过方法和技巧得到的“道”,那不是道,得到的依旧是方法和技巧。道是超越头脑、方法和技巧之上的,她原本就在,无需修正。如果你说知道自己睡着了,说明你还没睡着,如果你知道自己醒了,说明你早就醒了。但是,这句话如果用在一个悟道的禅师身上,就是错误的。禅师睡着了,就知道自己睡着了,醒来了,就知道自己醒来。
我们的佛性本自具足,她什么都不需要。我们拼命地努力——诵经,打坐,以为这样做对佛性有用,对道有用。殊不知佛性和道是不需要这一切的,这些都是头脑的需要,都是为了训练头脑,让头脑从散乱中,从一万个方位收回来,专注在一点上。当把千万颗散乱的心从一万个角落收回来,执着在念佛、守窍或观想上,我们才回到了当下。但这只是第一步,回到当下并没有入道。何时观想念佛、持咒、守窍的方法消失了,道才会发生:只有方法消失了,才入道。 一个人做事,如果总想让身边的人都满意,说明他还活在头脑的世界里,还有一个“我”存在。“我”就会担心人情世故,总想当个老好人。如果谁和你关系好一点,或者给你的利益多一点,你就出卖自己,说明你本身就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人。真正有灵魂的人是不会被一切利益、一切喜怒哀乐动摇的。如果你只对自己的顶头上司负责,只和上司对话,这样就超越了头脑。头脑死掉了,自性的力量才会苏醒,一个真实、完整的我就出现了。
若头脑还在,就会有太多的虚荣心,就会需求财色名利,就会有私有畏、患得患失。头脑死了,自性才会发生,自性力量一旦启动,就不再有虚荣心,不再渴求功名利禄,不再期望大家认可,就能做到真正的无私无畏、为所欲为,因为自性俱足万法。一个真正活出自性、启动自性的人,才是一个真正有道德底线的人。只要头脑还在思想、考证、研究,寻找理论依据和种种的理由,就仍属于头脑的范畴,必然会没有道德底线。
所以,在我二十几岁的时候,当朋友问我,想让一个人说好,还是让大家说好时,我没明白他的意思。时至今日我才明白:处处想做好人的人,最终却不是好人;处处不想做好人的人,最终却是好人。这只是我个人为人处世的观点,不是板上钉钉的真理。你们可以谈谈自己的观点。
问: 师父,在社会中如果用自性,不用逻辑思维去为人处事,怎么用有为的方法表现呢?
师:启用头脑的逻辑,是“似是而非”;启用自性的逻辑,就是“似非而是”。
问:“似非而是”就是我们通常人看起来好像是不正确的,但事实上是正确的?
师:对!
问:师父,这个道理和观点我能理解,但遇到具体的事情,就没有恰当的方案了。
师:因为一遇到事情,头脑就开始起作用,总想得到别人的赞扬和认可,进而患得患失。
问:但社会上的人接受头脑啊。
师:社会上百分之九十的人是这样。但是,大智慧者一定是用自性,而不是用头脑,用头脑是无法打开自性的,尽管很多社会高层人物没有宗教信仰,但他们为人处事的风格已经非常符合道了。
问:但我们在社会中不是普通人吗?
师:因为使用的是普通工具,所以一辈子也就是个普通人;如果用的不是普通工具,早就变成一个不普通的人了。比如,在一个行业里,有些人一辈子都处在行业的底层,只有一种人,三、五年之内就能达到行业的顶层。俗人会认为,达到行业顶层的人,采用了非常的手段。若站在高层次,用道的观点来论,他用的是道的手段,因此符合道。一辈子处在行业底层的人所做的符不符合道呢?也符合道,只是符合的是他那个层次的道,即凡夫之道,而非圣人之道。
《道德经》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怎样理解这句话,难道说大自然不仁义?它为何要天生、天杀那么多东西?既然大自然生了它,为什么又要把它淘汰,让它死掉呢?《诗经》中的“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为何有的皇帝要杀掉那么多臣民,难道皇帝不仁义?在凡夫俗子的境界看,皇帝杀人就是不仁义,大自然淘汰它生养的生物,也是不仁义。但是,如果站在道的层次看,就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生天杀,天之道也。
问: 如何理解《三国演义》里曹操说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
师:他是典型的我执。
问:但他也是个成功的人啊。
师:成功有很多层次。凡夫成功,圣人也成功。如果成功建立在无数人的痛苦之上,那就不是成功。
佛教的最高境界是自利利他,双赢互利。问:对呀,如果他让更多的人痛苦,他不可能在世间立足。
师:所以他还不究竟,他只是一时的胜利和逞强。
问: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拥护他呢?
师:因为有利益及加官进爵的诱惑,跟着皇帝打天下无非是为了以后能拜将封侯、光宗耀祖。你以为大家都心甘情愿地辅佐一个皇帝吗?只不过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为了光宗耀祖、加官进爵。
问:有时也是因为佩服那个人。
师:对,有时是这样。所谓的“服”一个人,也是看这个人能成大器,不会白投银子。
问:不过,您不是说从历史的角度看,曹操也是个非常难得的政治家吗?
师: 曹操的确是政治家。如果没有曹操,就像曹操自己所言,假如孤不在,不知道有多少人称雄,有多少人称帝。正是因为曹操的存在,只有他一个人称王,其他想称王的人都被他杀掉了。所以,曹操在当时起到了一个统一的作用,也是功不可没。站在政治家的角度讲,杀人是免不了的,但是我们学佛的人是不会那么做的。学佛人做事讲究互利双赢、自利利他。佛教讲的没对没错,无是无非是站在佛法的高度在讲。
虽然我们现在学佛了,可我们还是普通人,还在世间做世间的事,怎么能说没错没对,无是无非呢?这种好歹不分、是非不分、忠奸不分的人能干什么呢?这种人尽管学佛,也是猪狗不如。为什么这样讲?如果明天我们要拿下一号山头,到了第二天,拿下就是拿下了,没拿下就是没拿下,不可能是拿下了也没拿下,没拿下也拿下了。我们好多学佛的人,都爱犯这个糊涂病。我们学佛没错,但是,如果我们到社会上做生意,赔钱了就是赔钱了,赚钱了就是赚钱了,不可能是赔了也是赚了,赚了也是赔了。我们学佛是学习佛的思想境界、佛的精神。如果真能用佛的境界、佛的精神在世间做事,达到赔钱赚钱无所谓,不揪心、不起烦恼,这是一种境界。但我们不能说,赔了也是赚了,赚了也是赔了。事情的成功与失败,是无法否认的。这就是为什么我经常跟东华寺的和尚说,做事一定要注重结果;而做人则要注重过程,注重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如果人家做事做成了,你说做成了也不稀罕,做成了也没做成,那就是吃不到葡萄而说葡萄酸了。
一个无知的人,即使手里拿着宝剑也不会用,只有武功境界最高的人才用剑,武功低的人只能拿个斧头,用个棒子。剑乃兵器之王,只有真正的大侠才配用剑。就像世间的学问,最高的学问是阴阳五行、风水学及命理学,而出世间最高的学问则是佛学。能够把这两种学问融会贯通的人,就是智者、圣人。无论何时何地,他都会稳稳当当,随心所欲而不越矩,游刃有余而不留痕迹。如果这两种学问未学通达,就会四四方方,有棱有角,走到哪里都会被卡得举步难行。真正学通达了,就会既稳当又敏捷。我们现在学任何东西,一紧就死,一松就乱,一乱就没有方向了。
问:师父,今天您讲的课给我的感受是,直接拔高内在的思想境界。想到以前听您讲的课,虽然听了那么多,好像都白听了,今天听的方领悟
师:没有前面的四个馒头吃,只吃今天这一个馒头你会饱吗?
问:最重要的就是直接抓思想…
师:最快、最直接的成长秘诀就是——勇于承担。而我们现在却怀着“等我学会了再去做”的心态。如果等学会了再去做,那就永远都不会做。只有先跳到这个位置上去做,才能学会。
我一直持这么一个观点:你们就是我的影子、我的生命,你们就代表我,我个人成功不代表我成功,你们成功才是我真正的成功。一个成功的人,个人成功不算成功,只有把自己复制出去,才算成功。就像一个老板,如果他手下的人为他打工了一、二十年,还是一个打工仔,这不是打工仔的悲哀,是老板的悲哀,不是打工仔丢人,是老板丢人。我常说,如果你们在我身边二十年,三十年还没开悟,不是你们的过错,是我的过错,是我的悲哀,是我无能,是丢我的人。所以,即使有时我没来参加共修,但我始终会通过种种途径,密切地关注你们每个人上来讲的课,
因为你们代表我,你们就是我的化身。尽管我们说,你是你,我是我,但更多的时候,人家会把你们当作我,我也的确把你们当作我的化身。
问:你可千万别变成我们,我们可以变成你。
师:不,方法就是这样,我必须先变成你们,最终你们才能变成我。如果我不先变成你们,你们可能最终也不能变成我,只有我先变成你们,最终你们才能都变成我。我先走入你们心里,最终你们才能走入我的心里。而且我必须先把我消失掉,最终把你们也消失掉。如果我不把我消失掉,我们永远没办法合在一起。这就和修道一样,只有先把个人消失掉,才能走入道里。若保持自我的存在,让道走进来是不可能的。我们完全可以换个方法,把自我消失融入到道里。那么,最终是我在道中,还是道在我中呢?究竟是你们消失、融入到我里面了,还是我消失、融入到你们里面了?这是个境界问题、方法问题。
凡夫总认为,我要保持我的形象,我不能消失,我要让你们消失,融入到我里面来。凡夫用头脑,必然会用这种方式。如果用自性,用佛性,则会让自己消失,融入到道里面去。当融入到道里面后,还能分清是我在道里面,还是道在我里面吗?所以,敢于先放弃自我的人,就得到了道。但是,凡夫敢先放弃自我吗?凡夫不敢,所以永远得不到道。不仅是道,世间万物都是一个道理。我们学东西为何学不进去,或者学得很慢,因为我们是在用头脑学。头脑一直在回忆过去,渴望未来,从未停止过,怎么能学到当下的东西呢。要想学到当下的东西,比如说,拿到一本《三国演义》,必须当下进入到《三国演义》里去,才能把《三国演义》吸收进来。若用头脑,永远不会停留在当下,只会停留在过去和未来,只有我们的自性、我们的本来面目永远在当下。所以,如果想把《三国演义》学通会用,必须用自性的智慧和自性的力量去阅读。否则,只是记住了它讲的故事,学到了某些知识,却未能汲取里面的智慧。
问:请师父讲讲开悟的问题,虚云老和尚在开悟之前,好像…
师:我打个比喻,假如此处有棵苹果树,只有从那个方向过来才能看到它,如果你确实是从那个方向过来看到了它,你就再也不会偏离方向。但是,如果你只是看到苹果树,并没有把苹果摘下来吃到嘴里,你还是不知道苹果的滋味。悟道、见道、得道,它们只是一纸之隔,如果心态不改变,有可能一生都突破不了这一纸之隔,。即使你看到了苹果树——你悟道了,见道了,你还必须把苹果摘下来吃了,这才是得道,才是入道。如果没有亲自吃到苹果,就只能用古人的语言来描绘苹果的味道,真吃到苹果后,就不会再沿用古人的话来介绍苹果的味道,而会用最简洁的日常生活用语来向大家讲述苹果的味道。
真正得道的人才能深入浅出地用日常生活用语和身边的例子向大家阐述道。若只是悟道,尚未见道,更未得道的人,因为他进去还未出来,因此只能用深入深出的道理来讲道。如果连悟道都未达到,只会死记硬背,天天诵经的人,当大家向他问道时,他只会用浅入浅出的语言来阐述道,因为他根本没有进去。所以,过去得道的禅师在讲道时,都是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他的语言朴实无华,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但是一经知识分子的嘴巴,道就变得绘声绘色、大气磅礴、魅力四射了。就像父母叮嘱孩子,会叫我们多吃一点,穿暖一点,钱包装深一点,别被人偷了。为什么每次见到我们的父母和爷爷奶奶,他们总是重复这几句话呢?这就是至亲至爱,只有至亲至爱才会讲最平实、最平凡、最简单,而又一贯重复的话。而当碰到外人时,我们总会千方百计地包装介绍自己,用各种手段、花样推销自己,这些都是头脑在起作用。只有在至亲至爱面前,我们才会重复着同样的话——吃饱啊、穿好啊、出门身上多带点钱啊、注意不要被人偷了啊,这就是道!因为至亲至爱跟我们说话时,用的是心灵,所以抛弃了华丽,抛弃了方法,抛弃了技巧。
学佛不是为了脱离世间,而是为了更好地回到世间,就像读大学是为了到社会上工作一样,否则学佛就没有意义,没有价值了。一个法师,只有讲经说法才有价值,有意义。如果一个法师,吃完了睡,睡完了打坐,打坐完了诵经,从来没有利生,怎么能称其为法师呢? 利生必须弘法,弘法才是利生。只有弘法利生,才有功德福报,才能成佛、成菩萨。佛菩萨是如何成就的?全凭功德和福报的累积。一个出家人,与其说渴望成佛,渴望了生死才有价值,不如说弘法利生更有价值。有人会说,我没开悟,不能以盲引盲。没错!这句话说得很对。但是,作为一个法师,如果不弘法利生,永远不会开悟,永远不知道自己缺什么,众生缺什么。这就如同我们搬进一个新家,如果不起火生灶过日子,就永远不知道这个新家缺什么东西。只有搬进新家过日子了,你才知道家里还缺什么,什么东西放在哪里更顺手,更协调。
我常说,万行有今天完全得益于建寺和讲法。十年来万行从未停止过讲自己学佛的心得体会。若像你们一样,出家一、二十年,从来不讲自己的学佛感应和心得,就不会有今天的成长,更不会有今天的感悟,也不知道自己还缺什么。一个出家人,当众生需要我们时,或者说当有人需要我们的时候,那是我们莫大的荣幸。展露一个人的能力与才华需要机会,体现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同样需要机会。机会来了,不表现,或是表现错了,就会错过机会。机会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光顾你。学佛的人并没有脱离社会,也要在社会上为人处事。为人处事就是弘法利生,如果不懂弘法利生的方法和技巧,就会给人造成误会。所以说,一个有智慧的人,不仅会有一个圆满的结果,还有一个圆满的过程,这才是真正的智者。
释万行2013.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