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忍大师将要圆寂时候,把门下弟子召集起来,对他们说:“佛法不易领会,像今天这样盛大的学佛集会也很少碰到。你们在我身边很长时间了,如果对学佛有哪些心得体会,各自用禅偈的形式写出来,但不要用我说过的话。写好以后呈上来给我,我将与你们一一印证。”
六祖金身当时在众弟子中有一个叫神秀的,他跟随弘忍大师多年,多次亲聆大师的教诲,对佛法的修行深有体会,所以不加深思,挥笔在墙壁上书写禅偈一首: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六祖弘忍大师看到这首偈后,对大家说:“你们如果依照这首偈修行,可得到解脱。”于是,众僧都在念诵神秀的这首禅偈。这时有一个小沙弥,在碓房里念这首禅偈。卢行者听后,就问小沙弥:“你念的是什么?”小沙弥说:“你还不知道呀!我念的这首偈是首座神秀写呈师父的。师父说,依照这首偈修行,可得到解脱。”
六祖金身卢行者说:“我不识字,请兄再给我念念,我希望从中得到修习佛法的启示。”旁边正好有一位叫张日用的江州官员,他为卢行者高声朗诵了这首禅偈。行者听后,对张日用说:“我有一个拙见,也想写一首偈,但我不会写字,请您代我书写一下好吗?”于是,张日用便替卢行者在神秀写偈的墙壁上,书写如下这首禅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六祖这时弘忍大师又到墙壁前观看,见到卢行者的禅偈,挥手将其擦掉了,虽然没说什么赞赏的话,但脸上却露出了微笑,对这次“呈偈”的考察到底谁胜,心中已经有定论了。弘忍大师又来到碓房,询问:“行者每天劳作很不易,米熟(本意是米舂好了,但这里似另有深意)了没?”行者说:“米早就舂好了,只是还没有人筛簸。”
六祖寺大师说:“今晚三更到我那里去。”行者便点头应诺。到了三更天,行者来到大师处。大师为其改名号为慧能,当时便把传法的信物—袈裟,授予了他。弘忍此举,就像释迎牟尼佛选定弥勒佛做他的接班人那样,意义重大。
六祖寺神秀(606-706),卞州尉氏(今河南尉氏县)人,俗家姓李。师从弘忍出家,为东山寺首座。主张“渐修”成佛,他是北宗禅的创始人。
六祖寺慧能(638-713),原籍河南范阳,后来迁居岭南新州,俗家姓卢。他五岁时父亲病故,家中贫穷,孤儿寡母,依靠卖柴度日。因听见别人念《金刚经》而立志学佛,后来北上来到黄梅,师从五祖弘忍,得到五祖心法并受法衣,成为禅宗六祖。这则故事说的就是慧能与神秀各自呈偈争的接班人地位的整个过程。
六祖寺这则禅宗史上最著名的公案,体现了禅宗传承方面的最高智慧。这里面有两点需要仔细探究,第一点是对神秀和慧能的偈要搞清楚;第二点要认识到这次传承在禅宗史上的深远意义。
六祖寺神秀的这首偈把人心比作明镜,若要使身心保持清净通明、智睿觉悟,就要时时拂拭(修行),清除污染,不可有稍微的懈怠,从而使人心还原到自性清净的境界。此偈所表达的思想是后来北宗禅“渐修”的观念。
六祖寺据《六祖坛经》记载,慧能同时写有两偈,除《祖堂集》所载的那首外,还有一首是:“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慧能这两首偈巧妙地利用了神秀原偈的比喻,但表达的是截然不同的观念。
六祖寺第一首偈的意思是说,本来就没有什么菩提、明镜,因此也没有地方可以沾染尘埃,从而表明了自性本来清净的禅旨。第二首又反过来根据神秀的观点把心比喻为明镜,但却说明镜本来清净,其自身的光辉是不可能被污染的。
六祖寺这两首偈表达的是一个共同的意思,就是众生身心本来就是清净通明、智睿觉悟的,根本不需要长时间的修行,只要刹那间领悟到自己的本有佛性,便可以成佛。这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后来南宗禅“顿悟”的法门。
六祖寺由于五祖弘忍正确选择了接班人,禅宗在华夏大地上才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神秀的“渐修”思想在北方推广发扬;而慧能的“顿悟”法门在南方开花结果。从此中国佛教文化再次呈现出百花齐放、一派勃勃生机的局面。
六祖寺这其中虽然有六祖慧能的功劳,但五祖弘忍也功不可没。因为弘忍没把法衣传承给学富五车的神秀,而是传给了虽然大字不识,但悟性却很高的樵夫慧能。如果不是这样,那么中国佛教发展的局面也许是另一番景象。
六祖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