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民间俗语,即是老百姓平日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短语或者定型词组,简练而形象化,比较通俗易懂。佛教自古印度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的传播发展,佛教文化与中国的本土文相结合,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同时也对中国的文化艺术、风俗习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些源自佛教的语汇逐渐在民间流行,并且融人生活之中被广泛应用。下面本文略举一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听闻的一些与佛教相关的民间俗语,并略作释解。 一、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 这则俗语一般用宋形容好的事情不容易被人知道,坏的事情却往往流传得很快。又作好事不出门,坏事行千里。 在佛门,这本是一则禅语。《景德传灯录》中记载:僧问绍宗禅师:如何是西来意?绍宗曰: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 公案中,僧人间的是达摩祖师从西方来到中国的传的是什么禅法,绍宗禅师答以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是含有否定的意思。禅法重在明心见性,是不立文字、不随言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僧人执着在西来意之上,便与自悟佛性有悖,因此绍宗禅师便直接否定了达摩西来的意义,认为达摩来到东土不是好事,而是恶事,僧人应当收起外求之心,不必执着于达摩传何禅法之上,只需自证自悟,因为佛性人人本具。 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这则俗语通常用来泛指自己经历的事,自己知道甘苦。又作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作为禅语,佛家用此比喻个人内心对佛法的体悟:个中滋味,只有自己能懂得,别人很难了解。《坛经·行由品第一》中记载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 惠明被惠能间及本来面目,心中有所顿悟,但还是不敢确信自己当下所得,于是又向惠能问询:除了这个还有其他的吗)惠能告诉他:见性,体悟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是言语不能述说的,如果说出来,就不是道了。你只要反观自心,即可证悟大道。惠明得此指示,这才安下心来,明白了自己当下顿悟的确是自家本来面目,而且这种体悟只有通过自己的亲证才能明白,别人是无法言说的。 三、一客不烦二主 这则俗语本义是说一位客人不用劳烦两位主人来接待,通常被用来比喻麻烦一个人独自承当,一力成全,就不用再另外求人了。既是致谢语,又是致歉语。 《续传灯录·堂远禅师》中云:一鹤不栖双木,一客不烦两家。其大意是说:一只鹤不能同时栖息在两棵树上,一个客人也不能同时住宿在两家客店里。俗语一客不烦二主即由此演化而来。 四、女大十八变 这则俗语通常用来表示女子在发育成长的过程中,长相和性格等都有较大的变化。 女大十八变原作龙女十八变。,《五灯会元·幽州谭空和尚》中记载:镇州牧有姑为尼,行脚回,欲开堂为人,牧令师勘过。师问曰:见说汝欲开堂为人,是否;。尼曰:是。师曰:尼是五障之身,汝作么生为人)。尼曰:龙女八岁,南方无垢,世界成等正觉又作么生?师曰:龙女有十八变,你试一变看。 这位女尼想要开堂说法,并举龙女八岁成佛普为十方一切众生演说妙法的事例为依据。但谭空和尚否定此举,他对尼姑说:龙女成佛有十八变,你变一个看看。后来,龙女十八变演变成为女大十八变。,其含义也从龙女有十八种神通变化转变成为女孩子长大会形貌等会改变十八次或更多次数。 五、只重衣衫不重人 这则俗语通常用来表示:看人比较势力眼,只看重一个人的穿着打扮,而不注重其内在的品德、才能等。 唐代高僧继昌禅师是位品行正直的高僧。他对当时世俗中一些不良现象常常进行无情的抨击。如一些势力之人,常常凭着衣着打扮来判断人的地位高低和身份贵贱,继昌禅师就作诗偈云:五陵公子争夸富,百衲高僧不厌贫。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