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心经全文网
放生杀生现报录 破戒果报故事 因果故事 五福的意义 种善因得善果
主页/ 杀生故事/ 文章正文

大龟因缘

导读:大龟因缘名闻利养对提婆达多而言,有着无比的吸引力。长久以来,他对世尊不肯将僧团交给他统理之事,感到非常不满。他心想:「只要世尊死了,我就可以成为新佛,未来丰厚的利养和众人的恭敬,将属于我的了!」想到这里,嘴角不禁泛起奸邪的微笑。他开始处心积虑地计画谋害世尊。  有一天,提婆达多雇了五百位善于射箭的婆罗门,埋伏在世尊的精舍附近。共同约好等世尊一出现,就一齐用乱箭把世尊射死。大众屏息以待&hellip...

  大龟因缘

  名闻利养对提婆达多而言,有着无比的吸引力。长久以来,他对世尊不肯将僧团交给他统理之事,感到非常不满。他心想:「只要世尊死了,我就可以成为新佛,未来丰厚的利养和众人的恭敬,将属于我的了!」想到这里,嘴角不禁泛起奸邪的微笑。他开始处心积虑地计画谋害世尊。

  有一天,提婆达多雇了五百位善于射箭的婆罗门,埋伏在世尊的精舍附近。共同约好等世尊一出现,就一齐用乱箭把世尊射死。大众屏息以待……。

  世尊出现了!一枝枝箭应弦而出。当箭射到世尊身边时,竟全都化成拘物头花、芬陀利花、波头摩花及优钵罗花,美丽的花朵缓缓飘落在世尊的四周,形成一片美丽的花海。

  这五百位婆罗门看到如此神奇的景象,心中既惊讶又害怕,不约而同地全都舍弃了弓箭,跪在世尊前,向世尊忏悔。

\

  世尊微笑着,并慈悲为他们说法,这五百婆罗门心开意解,当下就证到了初果。此时,他们向世尊请求出家,希望世尊答应他们出家学道。世尊也答应了,便说:「善来比丘,须发自落,袈裟着身,即成沙门。」话一说完,五百婆罗门须发自行掉落,身上的衣服也即时变成了袈裟。世尊再次说法,五百人都证得阿罗汉果。

  其他的比丘听说了这件事情,赞叹地说道:「世尊的神力实在不可思议,竟让恶人悔改,并立刻证得阿罗汉果;世尊的慈悲更是广大无边,即使提婆达多屡次加害,而世尊总是以大慈悲心原谅包容,谆谆化导,真是令人感动。」

  世尊告诉大众:「提婆达多不断加害于我,并非今世方才如此。过去久远劫前,波罗奈国有一位商主,名为『不识恩』。有一次,不识恩和五百位商人一起入海采宝,经过几番努力之后,采得丰盛的宝物,大众欢喜地启程返航,希望早日回乡,好好享福。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看似平静的海面下竟藏着一个可怕的漩涡……。

  当船航行至此,船身一阵剧烈的摇晃,没几秒的功夫,整个船身就被卷入漩涡之中。更可怕的是,在漩涡中还出现了一个面目丑陋的水罗剎。它狰狞地笑着,伸出恐怖的双手捉住了船身。

  大众惊慌不已,有的哭、有的大叫,船长马上下令,水手们一齐使出吃奶的力气摇桨。过了一会儿,船身仍然动弹不得,只听到罗剎的笑声在风中飘荡。

  恐惧万分的商人们,纷纷向日月天神祈祷,希望有奇迹出现……。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远处海天交际的地平线上,有一座大岛缓缓地飘动过来。

  当「大岛」愈来愈近时,商人们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背宽有一里的大海龟。

  大海龟听到了商人们的哭号,心生悲悯,于是静悄悄地绕过了罗剎,不动声色地游到了船边。大伙儿喜出望外,毫不犹豫争先恐后地跳到龟背上。大海龟趁着罗剎笑得忘神之际,卖力地划动四肢,急速地脱离了罗剎的魔掌,背后传来的是罗剎气极败坏的谩骂声……。

  游至岸边,大海龟已经累坏了,便趴在岸边闭眼小憩,由于体力的透支,不知不觉中就睡着了。商人们这时才松了一口气,陆续爬下大海龟的背部。

  经过刚才的惊险及恐怖的经验,大家都又累又饿又渴,挤在商人中间的不识恩,才刚爬下龟背,便想用石头砸死大龟充饥。

  所有的商人见状都赶紧阻止他:「刚刚在海中如果没有大海龟前来拯救,我们早就葬身海底。它对我们有救命之恩,你怎么可以杀它呢?况且龟是有灵性的动物,这么大的海龟,想必也修持了很多年了,杀它是很不吉祥的。」

  不识恩说:「现在大家都又累又饿,最重要的是赶快找到食物充饥,如果这个岛上没有食物,我们不也是一样会饿死吗?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想办法求生!」

  于是,不顾大家的阻挠,不识恩找了一个大石头,用力地朝龟头砸去。大海龟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当场就死了。

  忘恩负义的不识恩,撕下龟肉,大口咀嚼,拍拍肚子,感到满足极了。

  这一天经历许多险难,大伙都非常疲累,到了晚上,纷纷找地方躺下来休息。在波涛的伴奏及海风的吹拂中,很快地都入睡了。

  谁知道噩运还没结束呢!到了半夜,远远地传来「轰隆,轰隆……」的巨响,接着是一阵天摇地动,灰暗的夜色下卷起一阵沙尘,大众还来不及张开惺忪的双眼,一群大象早已疯狂地向他们冲过来。这时已无路可逃,想再找大龟帮忙,为时已晚。所有的人,都被象群给踩死了。

  当时的大海龟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不识恩就是提婆达多,五百位商人就是现在出家修行得道的五百婆罗门。

  原公案出自《杂宝藏经》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