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骘文》大意 (共一集) 档名:19-05-01
各位同修,今天我们有这样一个殊胜的因缘来一同研究《文昌帝君阴骘文》。因为我们受时间上的限制,只能将《阴骘文》做一个简略的介绍。这一篇文章流传是相当的长久,自古以来注解也非常多,其中以周梦颜居士的《广义节录》最为详细,这也是为社会大众所喜爱的一部好书。这部书在清朝的时候收编在《安士全书》之中,它的分量占全书的二分之一,历代的祖师、善知识对这本书都是赞叹不已。印光大师说「文昌帝君,於宿世中,心敦五常,躬奉三教。自行化他,惟欲止於至善。功高德著,著这篇文章垂训后人,文章虽然不长,妙义无尽。周安士以他的妙悟取之、注之。理本於真心,词得其精要,徵引的事实非常广泛,阐扬义旨,垂训受训,悉皆释然,诚然是悲心无际,慈愿无穷,堪称为善书里面第一奇书。与寻常的善书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大师对於本书的赞叹,由这几句话我们可以看得出来。
这一本书,我们依照弘化社所采的版本,在台湾曾经数度的翻印,依照这个版本,一共是七十八段,七十八句。注解一共有二百四十八页,引徵三教的典籍一共有一百二十六种,换句话说,我们读了周安士这部注解也就是读了一百二十六种善书。现在我们要将这本书的大意在此地做个简单的介绍。从文里面第一句,文昌帝君一开口就告诉我们:
【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
这句话非常重要,也可以说是本文垂训的张本。帝君有一十七世,当然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十七世,既有一十七世,便有一十七劫,过去如是,未来亦然,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确实有三世,这个观念非常重要。知道我们有三世,我们的想法、看法当然就不相同了,因为我们要顾虑到这一生的幸福,同时更重要的,我们要想到未来的幸福,於是我们的著眼点一定看得既深且远,这才是一个真正聪明智慧的人。为什么世人眼光短浅?就是因为不知道有三世,以为人死如灯灭,死了一切都完了,所以在生的时候,一切的行为毫无忌惮。如果知道有三世,并不是死了一切就完了,那我们的言行必定要顾虑到后世、将来的果报,并不是只限於这一生、这一世短短的数十寒暑而已。所以我们要特别重视帝君第一句话。
其次有六句是教人必须要行仁义,广积阴功。这六句虽然说他自己在这一十七世当中所修的功德,这些是属於帝君的身教。他示现在世间,读书读得很好,有智慧、有慈悲心、有才艺,示现服务於社会、国家,都能够尽忠职守,为国家社会造福,这是给我们做的榜样,而后他的言教我们才能够信奉,才能够依教奉行。第八、九两句是以身作证来劝我们要善学,所谓:
【人能如我存心,天必锡汝以福。】
这是帝君推己及人。如果我们每个人的存心都能像帝君一样,我们的果报当然是殊胜的、美满的、幸福的。这种道理,在前面我们曾经讲过《了凡四训》与《感应篇》的大意,本文的宗旨与义趣与《了凡四训》、《感应篇》是一贯的,是同类的。从第十句以后,这是对於一切众生的垂训,所以帝君说:
【於是训於人曰。】
接著下面有四句。这五句是引徵古人来做一个证明,证明修善得福报是丝毫不爽的,所谓感应道交。我们如果要想得到这种殊胜的果报,当然就要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才能够有这样殊胜的收获。第十五句是说明福德的基本在於心田,所以说:
【欲广福田,须凭心地。】
我们知道佛陀教育的宗旨是教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得乐是佛陀教育里面终极的目标。乐是果,怎样才能够得到?当然要晓得修因。乐的因是什么?乐的因是安,如果我们身心不安,当然我们就得不到乐。安是从什么地方得来的?安是从平等心里面得来的,我们能够以慈眼平等的看一切众生,我们就能得到安,平安之后才有真正乐的果报。平是从哪里得来的?平是从公得来的,所以我们常讲公平,能够做到一切公开就可以得到平等。公开从哪里来的?公开是从义务当中来的,我们生活在世间对於一切众生必须要尽义务,不要有求报酬的心理。我们尽心尽力能够服务社会,服务一切众生,为社会造福,为众生造福,这是我们应尽的义务,自然就能够做到公开。义是从哪里来的?义是从信当中来,所以八德里面说「信义和平」,和可以得到平,公能够得到平。
守信是做人的基本条件,如果我们不守信,诸位想想,我们在社会上还能够立足吗?唯有能守信,一切众生能够信服你,这样还有什么事情办不通?还有什么事情办不好?所以守信非常重要。信从什么地方来?从忠来的,也就是说我们对人对事要忠心、要负责任。忠从什么地方来的?忠从孝亲尊师之中来的,这两条是我们修心的大根大本。换句话说,大乘佛法里面讲到世出世间法最圆满、最究竟的处所,无非是将孝亲尊师做到究竟圆满,止於至善而已。在修学过程当中,这就称之为菩萨,功德圆满之时就称作如来。可见孝亲尊师是我们本性当中的良知良能,称性的功德。这一句也是重心的所在。向下帝君开导我们,造福是在行门上,所谓:
【行时时之方便,作种种之阴功。】
这是行门的纲领和准则,这一句是总说。我们从佛陀的教义上来看,佛教可以用三大纲领完全包括了,第一个纲领是智慧,第二个纲领是慈悲,第三个纲领就是方便,所以一般常讲佛教是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方便的根本就是智慧,换句话说,我们从慈悲、方便里面求智慧,从智慧里面去显示圆满的慈悲与方便。所以佛法的本体是智慧,佛法的相貌是慈悲,佛法的作用就是无量的方便法门。将智慧的理,慈悲的相与作用,充遍在世出世间一切法里面,教一切众生各个都成就智慧,各个都显露出慈悲,彼此互相的敬重,互相的协助,才能够达到和平安乐的世界,给予一切众生带来真正的自由、平等、幸福,这是佛陀的教义。佛陀的教学方法当然也是属於无量方便法门,很可惜的,这样美好、圆满的教学理论与方法为现前一些无知之士所忽略,因此佛陀的教义不能够普遍传播,不能够叫大众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这实在是很遗憾的事情,也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从第十七句以后,这是别说,就是分别的来说明。先说众善奉行,也就是教我们怎样去修善。第十七句到第二十句:
【利物利人,修善修福。正直代天行化,慈祥为国救民。】
这四句是说明悲愿是为道为学的大根大本。我们为什么要修道?为什么要求学?就是为了这个悲心,不忍心见到一切众生在受苦受难,念念之中,我们要去救护一切众生,拔除他的苦难,带给他幸福、自由、安乐,正是为了这桩事情我们才求学、才修道。后面四句:
【忠主孝亲,敬兄信友。】
这四句是说明孝敬为积福之本,也就是说孝亲与敬长是我们福报基础的根本,我们要想修福,要想获得真正的幸福,基础在这里。第二十五到第二十八有四句:
【或奉真朝斗,或拜佛念经。报答四恩,广行三教。】
这四句是说明三教是积福的增上缘,就是福德的根基所不可以缺少的辅助条件,没有这个条件,我们要想培福德的根基就无从著手。三教是指佛教、儒教、道教,这在我们中国流行有一、二千年之久,对於中国文化、思想,以及国民的生活,确实有深厚的影响。
三教的宗趣虽然不同,但是就浅近的目标来讲,都是令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都是以此为依归。当然破迷的程度,三教各有浅深不同,因此在得乐的果报上也有大小的差别。这一段里面我们特别要注意到的是后两句,『报答四恩』,佛教里面回向偈里头常常读到「上报四重恩」,这个四重,第一是父母之恩;第二是老师之恩,佛的恩德包括在老师这一条里面,因为佛是我们的本师;第三是国家之恩,在从前讲是国君之恩;第四是众生之恩,因为我们人,是一个团体,是有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的有情众生,我们不能够脱离社会,不能够脱离大众而单独生存,因此一切众生,一切人於我们都有恩德,所以我们必须念念之中要想到报一切众生之恩。基於报恩的深心切愿才能够真正做到『广行三教』。「行」,一个是自行,依照三教的内容、方法来修正我们自己的行为;另外一种,我们以三教的理论、方法劝化一切众生,都能够悟明这个道理,都能够奉行贤圣的教育,成就自己、成就一切大众,所以说这四句是积福之增上缘。
后面有九句说明造福的修法,如果我们以佛法来说,佛法讲布施,布施里面有三类,所谓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九句是属於财布施以及无畏布施。经上说:
【济急如济涸辙之鱼,救危如救密罗之雀。】
这一句是说明救护一切众生是多么的迫急和刻不容缓。我们要尽心尽力去做,力量纵然达不到,我们心达到了,这就具足无量的功德。
【矜孤恤寡,敬老怜贫。】
这两句是说对於孤儿,我们要像对待自己子女一样去关怀他、照顾他、教育他;对於鳏寡孤独之人,这些人是在众人之中遭遇了不幸,值得我们同情、怜悯,我们必须要以真心去关怀、照顾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么做并不是对於某一个人的惠施,某一个人当中所结的恩德,如果这样看法,这个意义就太小了。必须要明了这种做法是为了社会的幸福、国家的安宁,是为了维护一切众生幸福的根本,是维护我们的道统,是护持我们的法统,我们才这样做。换句话说,这种行持是有识之士分内之事,是本乎天理,顺乎大道,自然的行为。老年人我们要尊敬,这就是以身作则,做一个榜样给年轻人看,给后一代看,教他知道敬长尊贤,这是属於身教。而教学的对象是一切众生,所以我们个人这种行为的表现,要知道对於天下国家,对於亿万代的后世,是有深切影响的,所以他获得的福报之殊胜、庄严也是不可思议。人能够明白这个道理,他怎能不认真的断恶修善而奉行贤圣的大道?这才知道我们这样的做法才是真正的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修无尽之福,积无尽之功,这是人生一大乐事,这是至真、至善、至理。
这九句里面,在三种布施里面属於财物的布施、无畏的布施。所谓无畏布施就是叫众生在心理上、在生理上能够离开苦难而得到安稳,凡是在这方面帮助别人、使别人得到身心安定,这就属於无畏布施。在《安士全书》里面,这一段是属於上卷的大意。下一卷一开头前面两句还是接著这一段的意思,三种布施里面的法布施,就是第三十八、三十九两句:
【印造经文,创修寺院。】
这两句看起来很平常,我们在此地必须要加以说明。『印造经文』在今天来讲属於文化事业。经文、圣贤书是善书当中的善书,我们希望每个人都能够亲近善友,都能够承事圣贤,这样子久而久之,不知不觉之中,为圣贤的心行所薰习,在不知不觉当中自己就成了圣贤,这种教化之功是不可思议的,因此印造经文的功德是无量无边。这里面虽然是讲财布施,实际上法布施的意义比财布施要重得多。佛在大乘经论里面常常作布施功德的校量,作为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是指的财布施,都比不上经文里面四句偈布施的功德,为什么?大千世界的七宝只能够解除我们生活上的困苦,不能使我们开智慧,不能使我们了生死、出三界。而经典的布施是属於智慧的布施,是属於觉悟方法的布施,所以我们对於圣人的垂训、经典、善书,真正有益於世道人心的典籍,我们要尽心尽力的去翻印、赠送,有多少力量尽多少力量,这样功德就圆满了。
千万不要以为做这种事情必须要自己有财富、有福报,当然有财富、有福报做起来比常人要方便,可是贫贱之人不是不能做,一样可以做得到,而且功德一样是圆满。有千万财产的人,每年布施个几万块钱印送经书、善书,这是很值得赞叹的。贫穷的人没有财富,能够尽心尽力印善书、好书送人,这个功德比大富人家的功德还要来得圆满。何以?大富人家所做的功德,在他整个收入里面不过是占数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而已,甚至於万分之一,而贫贱之人所做的这个功德,几乎占他自己收入的二分之一,甚至於三分之二,所以这种功德实在是非常殊胜,诸佛菩萨、护法善神没有不赞叹、不护持的。这些理,这些事,我们都必须要认识清楚。
不是说我自己写的书希望多多的流通,必须要想一想自己写的书对社会的贡献,对一切众生劝化的力量,能不能比古人更圆满、更有效果?因此我们要把心摆平才能够大公无私。我们为一切众生造福,无论是什么人,他的著作、言论确实有益於一切众生,比我自己还要圆满、还要殊胜,我就必须要把自己的舍弃掉,全心全力来弘扬他的著作,这样才给一切众生带来真正的幸福。不要分自己、分他人,有了自与他这个界限,这就是诸恶的根源;能够泯人我、利自他,无量的功德、善行才能够确立。
第二句讲『创修寺院』。寺院称之为道场,我们要想一想它有没有「道」?有道才能算是个道场,如果没有道,那不能算是一个道场。在此地我们必须要把寺院的本来面目做一个简略的介绍,然后才晓得创修寺院的意义与功德。
寺院是古代帝王办事的机构,中国以往行政组织里面,凡是直属於帝王的办事机构都称之为「寺」,凡是属於首相下面办事的机构称之为「部」,所以寺院本来是办事机构的名称。寺的长官叫做「卿」,帝王之下有九个办事机关,首长叫「卿」,所谓「九卿」。佛教传到中国来之后,是中国帝王派使节聘请过来的。本来出家人的生活制度是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过一种托钵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在印度是通行的,但是在中国不适宜,何况是帝王的贵宾,怎么能够叫他沿门托钵?怎么能够叫他在露天的树下一宿?这在中国人看起来,待人家太刻薄了,没有礼貌。所以迎请到中国来,最初由鸿胪寺接待,鸿胪寺相当於现在的外交部。那时候外交权是在帝王的手上,而不是在首相的手上。外交部的宾馆接待当然是临时的,不能长久。以后佛法逐渐在中国长期的发展,需要永久的机构,这才在九寺之外再建一座寺。
最初第一座寺是在洛阳,也是首都之所在处,叫什么名字?中国人心厚道,佛法到中国来,法师我们请来了,佛像、经典在那个时候运输相当不容易,驮载到中国来的这些经书、佛像是白马,所以白马有驮载之功,我们不能把它忘了,所以第一座寺的名称就叫做「白马寺」,是中国佛教有寺院之始。
寺院做些什么事情?在当年第一个是做译经的事业,正如同我们现在的国立编译馆一样。除了译经之外,再就是讲学,把经典里面的道理详细的讲演、研究、讨论,建立寺院的学风。佛法并不止於理论,它讲求实践,特别重视理论与生活之相应,也就是今天讲的,理论与生活要能够结合。理论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理论,理事圆融、理事无碍,这是佛教教育终极的目标。所以它非常重视行门上的修持,这就是所谓的道风。由此可知,寺院的精神本来是传道、弘道、修道的场所,所以称之为道场,可是寺院流传到今天徒具外表的躯壳,内容、精神几乎完全变质。
今天我们在一般寺院里面所看到的,第一类是经忏佛事超度死人,给社会造成一个很不良的印象,认为佛教是专门对付死人的,被说之为社会的寄生虫。其次,所谓是香火道场。第三,随著现代科学的发达,经济生活的繁荣,逐渐走向观光的道路,换句话说,是供给大众休闲游乐的场所,观光道场。这是寺院流传到今天的末路,也是衰败灭亡的现象。因此,过去方东美先生常常跟我谈到这个问题,他非常的愤慨,非常的悲切,说佛教对於国家,对於社会,对於整个世界,是具有最了不起贡献的学派,没有想到今天竟然走到了穷途末路,这是整个人类的不幸。所以他老人家一生在佛学上极力的提倡,自己以大半生的时间钻研经典,同时他告诉我:佛法一定要复兴,唯有复兴大乘佛法,人类才能够有真正和平安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