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心经全文网
净土十疑论白话浅译 释净土群疑论 阿弥陀经宗要 净土女居士往生 净土探究
主页/ 净土探究/ 文章正文

净土探究(四十三)

导读:衡量我佛国中声闻弟子的数目,也不能够知道有多少...

十四、声闻无数愿

前题

法藏比丘说:‘当我成佛的时候,如果三千大千世界中的所有众生,都修成了缘觉果位,以缘觉圣者的殊胜智慧,纵然运用百千劫的时间来计算、衡量我佛国中声闻弟子的数目,也不能够知道有多少。’

关于声闻弟子修行的意义和内容,在四部阿含经里及俱舍论、婆沙论、成实论、唯识学等专书中均有详细的介绍与说明,此外楞严经中对形成生死束缚的辨认及修行解脱的次第,也有明确解说。本愿仅就声闻四果的意义、中品往生者俱备声闻行者修行的条件、声闻圣众在净土修行的情形,以及极乐世界的声闻圣者必定回向大乘菩萨道等问题,分成四个重点来做说明。

(一)声闻四果的意义

1、什么是初果?

(1)先谈学佛有四种人

增一阿含经卷第二十说:‘众生依宿世善根深浅的差异,形成四种不同程度的学佛根器。是那四种呢?

第一种是:在这世间上有一类有善根的众生,因为受到别人的劝化而来信仰佛教,当他听到佛陀或善知识所说的教法后,信心坚定,深信不疑,但是却一直停留在“恒信他语,不住己智”智慧未开的阶段,完全将自己对佛法知见的认识,寄托在别人的学佛知见上,没有分辨法义内容深度的能力。这一类对佛法信心坚定而智慧不开的佛弟子,佛经称之为信行人(持信人)。

第二种是:有一类有善根的众生,在他学习了佛陀的言教后,能够进一步的将所听闻的佛法,理出一条与自己根器相应的智慧抉择之路。因为已经对佛法有了观察与分辨是有为法或无为法?是真实法或虚妄法的程度。因此不会轻易被他人或外道的言教所蛊惑。这一类对佛法具有高度分别、思索能力的有智慧的修行人,佛经称之为法行人(持法人)。

第三种是:有一类有善根的众生,因为他的宿根深厚,当他已经从广义的佛法中正确的抉择出一条出离生死的道路时,便逐步放下一切,专心一意地追求生死的解脱,对于佛所说解脱生死的法义,不会再有怀疑,并且在他步上禅修的过程中,已经获得四禅八定的禅定证境。这一类依教修行,亲身求证佛法的禅行者,佛经称之为身证人。

第四种是:有一类有善根的众生,在他修行的过程中,已经能够使身口意从戒律的实行中,达到端身正意的目的,进一步走向禅观的觉照中,不再执著我是持戒人,余人不持戒(断戒取——断除对戒的执取、能持之心)。进而从禅思无我的观照下真真实实的觉察出色身的毫无实性(断身见)。由于从内在的觉性中亲身体证到身体的幻有不实,因此对于佛所说‘五蕴皆空’的真理不会再有疑惑(断疑)。而当这位修行者从明净的心眼中见到出离六尘的空性真谛时,便正见佛所说:有今世、有后世,有施受、有报应,有修行、有解脱……,并对体证‘缘起性空’的修行者必出生死,必证圣果的经证,产生坚定不移的信心。这类在禅修中彻底断除身见、戒取、疑三结,见到无常色身轮回生死根源的圣者,佛经称之为见到人。’(另杂阿含卷三十一对此四种修证次第,有不同的说法。)

这四种学佛人,说明了一个佛弟子从初入佛门(信心入门)起,必须经过师承、闻法、思法、解悟法义、依法修行由浅入深的过程,才能亲身见到‘佛法空性’的真理。

(2)阿含经及金刚经解释初果的意义

在阿含经上告诉我们,从领悟‘苦、集、灭、道’四谛空性真理的修行者(见到人),最初获得的修行果位是初果须陀洹。对于须陀洹果的释意,杂阿含经卷第十五及金刚经上均有明确的解释。

金刚经说:‘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杂阿含经卷第十五说:‘如是圣弟子,所有集法,一切灭已,离诸尘垢(即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得法眼生。与无间等,俱三结断:所谓身见、戒取、疑,此三结尽,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必定正觉,趣七有天人,往生作苦边。彼圣弟子,中间虽起忧苦,听彼圣弟子,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不见彼圣弟子,有一法不断,能令还生此世者,此则圣弟子,得法眼之大义。’

(3)先明白三界的意义

佛经将人类可以藉种种禅定力量进入各种精神修养的状态,粗分为三种生存层次。第一种是众生财欲、色欲、名利、食欲、睡欲等五种贪欲炽盛的生存空间,称之为欲界。第二种是某类较具灵性的众生,厌弃欲界的贪欲生存环境,进入精神调适的状态;在禅定的修养过程中,已经逐渐淡薄贪欲,但是身心尚生存在有色物质的束缚范围内,称之为色界。第三种是某类众生,在禅修的极度努力下,心识已经超脱色质和形相的约束范畴,完全进入深妙禅定的精神修养状态中,称之为无色界。

也就是杂阿含经上佛所开示的:‘比丘们!当知诸界,其数无量,众生界无数无量,当善界学,善种种界……,有欲界、有光界、净界、无量空入处界、无量识入处界、无所有入处界、非想非非想入处界、有灭界……。众生常与界俱,与界和合。云何众生,常与界俱:谓众生行不善心时,与不善界俱;修善心时,与善界俱;修胜心时,与胜界俱;行鄙心时,与鄙界俱……,当作是学,善种种界。’(例此可知有无量他方众生居住的世界,无量净土“净界”、秽土“欲界”世界。)

(4)佛为何制定超离欲界的严格戒律?

多重宇宙间无量无数的众生,都各各依其业行,安居在与其业行相应的一定界限(世界)范围内。我们只不过是依我们的饮习业力生活在依欲为界的饮界范围内。要想跳出欲界的束缚范围,就必须断除与欲界相应的尘欲烦恼才有可能。声闻初果的修行者,就是首先从超离欲界,断除与欲界相应的五欲六尘境界开始下手修行,也就是金刚经所说的‘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外境开始起修。而超出欲界,只不过是踏上了脱生死目标的第一个修行步骤而已,所以经上说初果的修行者是初入圣者之流。然而我们欲界众生无量无数的堕性、欲习与烦恼,是最难以降伏的,佛为了要令随其出家的声闻弟子于现世中达到不为六尘境界迷惑、左右的目的,达到一世解脱的理想,因此依此界众生最难以调教的身口、业行、举止而首先制定了种种避免堕落欲界业网的戒律。(按佛因十种利益结戒,今仅就声闻弟子超脱生死问题做反省。)

\

(5)入道的初步发心是什么?

当一个修行者能够先持身口不犯恶业,并依四部阿含经所开示正确出离三界生死的‘解脱慧学’做为修行的基础,如此有了正确的出世佛法正见引导来修行,那么必能在精勤的持戒、修定中,首先深刻的发出厌离娑婆生死的出世解脱之心。唯有在修行的行进间,从内心深处深切的发出厌离三界生死的出世解脱之心后,修行者才能逐步淡薄五欲,远离尘嚣,把心安定下来,精进的朝‘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欲境努力进修。因此今生能不能够依四阿含所开示的解脱慧学,在持戒、修定的历程中,巩固出世深刻的厌离心来修行,是关系著初机出家禅修者今世能否到达超离世俗欲境初步的入道基础。也是奠定修行者未来早日达到修行解脱理想最重要的具有关键性的修行一生。

诚如演培法师在俱舍论讲记中所说:‘诸异生类,假定依于四根本地而起暖等善根的话,那他在现生中必然得见于谛。为什么?一、因它的根性猛烈,二因他的厌离心深,所以能够做到这步田地。假使依于未至地及中间地而起媛等善根的话,那他在现生中就不一定得见于地,为什么?一因根有利钝,二因厌有深浅,根利而厌深的,于现生中可以见谛(入道),根钝而厌浅的,于现生中不得见谛……。’

(6)初果粗解

证了初果的圣者,已经从亲证内在的空性中,见到了无始以来尘欲众生生死轮回积集的根源(所有‘欲界’集法,一切灭已),已经不受欲界恶道业行的引诱,不会再坠入三恶道中轮转受苦(不堕恶趣法);并且内心初步不受与欲界相应的五欲粗境所迷惑(离诸尘垢);而当一个修行者已经淡薄了尘欲烦恼,心灵在戒、定的洗炼下,到达某种宁静状态时,对于超脱欲尘世法的启悟,便会愈加的巩固与坚定(不见彼圣弟子,有‘欲尘’一法不断,能令还生此界者,此则圣弟子,得法眼之大义)。虽然初果圣者八识田中犹有欲界的余习业种尚未清除殆尽,但是‘已见苦谛根本,所断欲界诸苦如湖水般地甚多无量,所余之苦,如毛端滴水,甚少易断(见杂阿含卷三十一)’,最多往返欲界天及人间七次,便不再下生欲界受生。(彼圣弟子,中间虽起忧苦),但是他已经从他修证的出世智慧中,如实分辨出什么是佛所说的解脱正法,什么是相似的外道修持法;什么是对于了脱生死相应的戒行,应该依什么心态,来守持辅助修行者进入初步庄严身心的戒律。可以说,初果圣者已经见到了煮饭用的生米,能够分辨出什么是米粒,什么是生沙,不再蒸沙做饭,认沙为米,如楞严经所说。因为已经有了分辨解脱佛法真伪及节制欲念的初步觉照功夫,所以初果的修行者,在任何环境生存下,都会将身心放在出离三界生死的解脱正道中前进。

当一分利根器的初果圣者,在无我的禅观修持中,将与欲界相应的五欲尘境淡化到极度微薄时,亦即禅定功力到达欲界顶天时(初果圣者根有利钝,非一概而论,此按杂阿含经文所述),身心便从欲尘烦恼的干扰中解放出来,此时法喜禅乐即从清净的定心中涌现出来。于是超脱外尘散乱境界,进一步向内觉观——向内心更微细的习气烦恼挑战。亦即杂阿含所释(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但是这位初果圣者,以他对‘苦集灭道’四谛真理无我空性的了解,绝对不会因为自己已经断除了身见、戒取、疑三结而生起能断能证之心的(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