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心经全文网
慧能大师 莲池大师 达摩祖师 虚云法师 弘一法师
主页/ 静波法师/ 文章正文

静波法师从皈依的理论看居士讲经与“四皈依”

导读:归依三宝,是佛教徒成为佛教徒必须具备的条件。汉传、南传、藏传佛教中,均有三归依警示学佛人,只是藏传佛教多了一个归依金刚上师。归依是投向、依止的意思,也就是翻旧之恶,依止正道而得解脱。佛教是无神论,如“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不败亡”。因为归依的对象是三宝,即佛法僧三宝,从而突破死魔、阴魔、烦恼魔、天魔的束缚与困扰。整个佛教经典所维系阐述的都是以三宝为中心,诚如《水陆...

静波法师从皈依的理论看居士讲经与“四皈依”

  归依三宝,是佛教徒成为佛教徒必须具备的条件。汉传、南传、藏传佛教中,均有三归依警示学佛人,只是藏传佛教多了一个归依金刚上师。归依是投向、依止的意思,也就是翻旧之恶,依止正道而得解脱。佛教是无神论,如“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不败亡”。因为归依的对象是三宝,即佛法僧三宝,从而突破死魔、阴魔、烦恼魔、天魔的束缚与困扰。

  整个佛教经典所维系阐述的都是以三宝为中心,诚如《水陆仪轨》每一个仪式前均有“至心归命礼,十方法界,诸佛法僧,常住三宝”。

  所谓佛宝,即是觉者、智者,如《十地经》所说:“如睡梦觉,如莲花开”。也就是彻悟诸法实相,智慧圆满的人。

  所谓法宝,即是正见。因为正见,众生因之而得解脱。正见的标准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符合这个三法印标准的是正法,否则不是。

  所谓僧宝,即是净。即超越五欲六尘的困扰,心中无有挂碍、恐怖、颠倒梦想等,即佛法的实践者和弘扬者。

  归依三宝,是远离贪、嗔、痴,迈向解脱的开始。如果不归依,则信仰就如空中楼阁。虽然独觉即缘觉乘,修习十二因缘可以悟道,毕竟局限而不究竟,依然要归依三宝。所以归依三宝是学佛的开始,乃至成佛过程中一直伴随行人。虽然,我们发现,人们对归依三宝的热情,远远低于对看相、算命的方式,说明人们更重视眼前利益,忽视心灵理性的信仰。

  如果说住持三宝,尤其是住持僧宝或所居住的合法寺院被忽视或被否定,那么信仰的三宝将被分割、被扭曲,则是末法时代最为无序的事。

  1.佛教的江湖上,有出家人竟然提倡不建寺院,不到寺院中去,甚至建一座寺院等于建一座地狱,送一个人出家等于送一个人下地狱。那么,佛教信仰的载体应该放在哪里呢?中国的寺院是政府批准,受法律保护的合法宗教场所。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应当在这个空间活动,受法律保护。所以这样的观点引发的结果则是,大量的非法存在的寺院、念佛堂奇怪的生存着……。当然,也有以建寺庙为招牌搞活经济的另类行为。

  2.佛教的寺院中大量的佛教徒都在发热地学习《弟子规》等传统文化。不能否认《弟子规》对于完成人生修养的作用,也不必否认它存在的社会价值,佛教徒有包容的心量,但于自身信仰,却是放下不是放弃,随缘不是随便,圆融不是圆滑,负责不是负担……现实却是不务正业,往往喧宾夺主,舍本逐末。

  3.有所谓的居士曾经找过我,要到极乐寺讲经,我告诉他,和尚还没有死光呢!无论如何,讲经说法是寺院中出家人的责任,如果有人把出家人的活都做了,那么,出家人做什么呢?当然,这里有两点需要澄清:一是出家人需要担当负责,否则不能名正言顺、理直气壮,而正常佛教交流也不可以回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二是了解社会问题,接受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是佛教生存的动力和支点。

  4.佛教界盛行附体、看因果、世界末日之类,曾经闹得人心慌慌,沸沸扬扬……这是对佛教正法的伤害和误导。姑且不说邪知邪见,单就佛教的目的是走出轮回的角度,也是本末倒置,后患无穷。佛教徒不怕死,当然也不怕活着,这应该是山寨版的信仰,而市场却很兴旺,除了信息不对称的因素,还有就是和尚不作怪,没有人来拜!更有如果真佛教徒不真,那么假佛教徒很难假;相反,如果假佛教徒不假,那么真佛教徒也很难真……

  三归依是佛教的基本戒律,没有三归依就没有佛教徒的正确信仰,是在家佛教徒和出家佛教徒共同遵守的规则,是佛教伦理的建立基础,是佛教信仰的根本;至于五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等,都是为了维护和保障三归依、纯正三归依标准的。

  如果就内外而言,三归依是内在,其它戒律是外在。没有内在就没有外在;没有外在也就没有内在。如《法句经》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那么,前两者是外在的遵守法律,遵守社会道德,第三者则是三归依完成的内在解脱和自在;即是《六祖坛经》所说的“不思善,不思恶,正于么时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所谓“不思”,即是不去分别和执著,并不是不担当和不负责……佛教恰恰有了外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完成内在的自净其意。这应当是所有佛教化众生的方法。

  三归依是解脱的根本,其它戒律是防非止恶;三皈依是方向,其它戒律是过程中的方法。印光大师曾经引用佛经的意思说:宁可破戒,不可破见。那么,三归依应是正见的根本,不可以动摇。至于其它戒律,尤其是重戒也是不可以破的。退一步说,即使破了戒,也不可以没有正见三归依;因为破了戒,还有佛法有办法,比如忏悔中的无相忏,“罪性本空由心忏,心若灭时罪也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此则是名真忏悔”。而这个忏悔是在三归依中完成的。如果没有了正见三归依,那就没有了方向,如同《华严经》的文殊智、普贤行两者不可分。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三归依更重要,而不是否定其它戒律。至少三归依每天都要诵,戒律却是半月半月诵。

  所谓四归依,即三归依外另加的归依金刚上师。翻开所有藏教典籍,我们找不到四归依的依据,甚至,我们还知道藏传佛教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偷东西的人,被人抓到后挨揍,在打的过程中有“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逃跑后,躲在桥洞里,一直在叨咕“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第二天,有人见到他大吃一惊,以为他是害人的夜叉。他向人叙述了他的经历,他自己庆幸说,好在是三归依,如果是四归依,那我就死定了……

  如此看来,原来所谓的四归依,应是归依善知识,则更为合理。修学佛法的过程,遇到能够给自己修学正确指导的人,是多么难能可贵!曾经就这个问题,请教夏呗仁波切,也是这样的看法。仁波切拿出《掌中解脱》中的话加以证明:“应观师如佛之原因,我们想获利而不愿亏损。如果是为了获利,那么师长是否真的是佛也就无关紧要了,因为视师长为佛对我们有很大的利益,能使我们不费力而成就今生、后世的一切愿望”等等。例如:一个老妇人因为相信一颗狗牙是佛的舍利,而使狗牙变舍利的故事。如《蓝色小册》中说:“师长加持大与小,不关本身待自己”。汉传佛教《六祖坛经》也有“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

\

  面对现实中缺少权威和敬畏,那么把善知识当做佛来看,实在有莫大的利益,总比千般思虑,万般计较,浪费生命要好。

  当然,依止善知识,能成就自己的法身慧命,而依止恶知识,却能坏人法身慧命,甚于恶象只坏身命。这是一个末法时代,我们要选择真正的善知识,做为自己学佛的依止。而“善知识难遇”!因为一言可以解脱,一言也可以轮回。